《登幽州台歌》《黄鹤楼》教案

2022-12-29 16:12:2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登幽州台歌》《黄鹤楼》教案》,欢迎阅读!
登幽州台歌,黄鹤楼,教案
《登幽州台歌》《黄鹤楼》教案

执教老师:西南模范中学预初年级 王勤

教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唐诗的发展概况 2 体会古诗所蕴含的情感 3 简单对两首诗进行比较 教学重点:

1 掌握诗中衬托与借影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感受古诗中语言的表现力 2.衬托(反衬)手法的体会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唐诗精华单元的两首诗。先来看看这两首诗的题目。

二、古诗学习

思考一个问题:根据题目找一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登高之作,写景为主 朗读《登幽州台歌》,根据了解大意,请同学简单说出古诗大意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时间绵长

前——不见——古人(古代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无穷无尽)

独——怆然(悲伤的样子)——而——涕(眼泪)下。 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提问:

1 有没有同学对幽州台了解的?(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

台)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2 看最后一句,作者在高处观景,为何会“怆然”呢?

学生如果不会,教师这时可以将此诗写作背景向学生点明,帮助学生理解此诗 请学生根据大意及注释试着分析古诗中具体表现的作者情感,学生可以根据古诗中的词或字来对应作者的情绪

如:“独”说明了作者的孤单

“怆然”表现了作者的悲哀与苦闷

体会语言的表现力,让学生自己思考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

3.在学生理解全诗的基础上,提问:此诗的后两句为什么会多了一个字?

“之”“而”在这里表示音节的停顿,是虚字,它们的用处是使此诗的音节舒缓流畅,体现了作者无可奈何、长叹的情景

通过对后两句的理解,让学生根据停顿进行朗读,加深对古诗的印象。



空间广阔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连续两个“空”字,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现了作者形单影只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景色之美反衬出作者孤单



(时间)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集体朗读此诗

二、诗中讲到了一个神话传说,与作者当时有什么联系呢? 仙人已去,仙鹤不返,只留作者在此地,孤单之感隐现 三、56两句景色是怎么样的:美丽、繁华 思考这样的景色表达的是作者怎样的情绪?

表达手法:反衬

表达作用: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绪,照应下文思乡之愁 四、最后两句可以知道:作者身在异乡 烟波说明:水气朦胧,作者情绪低落 借景抒情,表达作者的浓浓的思乡之愁

相关背景知识,上课时可以适当运用

黄鹤楼——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现在武汉市 其它名搂: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大观楼180字长联) 本诗属题壁诗——有感而发,即兴而成

两首诗的对比:



相同之处:登高写景之作,愁绪浸于诗中,显出苦闷孤单之意 不同之处:

陈子昂——直抒胸臆,表达人生之愁 崔颢——借景抒情,表达思乡之愁

作者清冷的思乡情怀,以“愁”字作结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20b1d192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