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张爱玲《爱》》,欢迎阅读!
这是真的。
有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得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年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后门口,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的是一件月白的衫子。对门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得不远,站定了,轻轻的说了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子被亲眷拐卖到他乡外县去做妾,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哦,你也在这里吗?”
(原刊1944年4月《杂志》月刊第13卷第1期)
《爱》,发表于一九四四年,算来写作时,张爱玲不过23岁。 全文三百余字,这是张爱玲散文中最短的一篇。
“爱”这一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述说不尽。张爱玲用如此袖珍篇幅,娓娓道来,语言干净利落。然而一种不动声色的人生苦难和沧桑已被轻轻地触及,又有一份爱的无奈和哀痛也被暗暗地激起。
文章开篇,四字——“这是真的”单独成段。潜台词是显而易见的。读完全文,回味过来,“这是真的”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剧感。张爱玲在下文把以为“就这样就完了”的故事平静地推向了高潮:那个曾经如桃花般春华妙龄的女子,在成为历经沧桑的老妇人时,还对此念念不忘。
那刚要开始就已结束的了无痕迹的爱,是何等的虚无,又是何等的强大!女人一生不幸,却可以凭藉那虚无缥缈的爱去消磨这一生苦难。也许那年轻人的一声问候并没有什么深意,而她却赋予了它无比巨大的想象和希望。
这就是张爱玲的爱,那样的凄美绝美又那样的无助无奈。 在张爱玲一生的创作中,虽然写了不少男欢女爱的故事,展示给我们的却是一个爱的残缺世界。这篇散文,虽然表达了她对真爱的向往与追求,但这种爱却给人一种无从把握的感受,一种命中注定的无奈与悲凉。
张爱玲作品的思想价值即在于,尽管认清了人世的苍凉,却仍旧牢牢把握住“微末”的人生喜悦,尽管参悟了人生的悲剧,却也没有着意夸大人生的苦难,而是坚忍地承受着个体生命的宿命。正是这种乱世红尘中的对于此岸的、现世的、乃至世俗生活的深切的体察与热爱,使她的作品超越了时空,获得了历久弥新的艺术价值。
张爱玲在文论《自己的文章》中直言对苍凉美的自觉追求:“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壮烈只有力,没有美,似乎缺少人性。悲壮则如大红大绿的配色,是一种强烈的对照。但它的刺激性还是大于启发性。苍凉之所以有更深长的回味,就因为它像葱绿配桃红,是一种参差的对照。……悲壮是一种完成,而苍凉则是一种启示。”这不可不看作是张爱玲谈及自己作品时的美学告白。
于是张爱玲所展现的爱情,男女主人公既没有像古典才子佳人那样“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海誓山盟,也没有像“五四”时期大多数作家笔下觉醒的青年男女那样,为了爱情不惜粉身碎骨。张爱玲表现的是凡夫俗子在现实挤压下隐忍退缩,如此突显沉重人生给软弱的凡人所造成的伤痛与无奈。
她更多的是用一种“审丑”的眼光,来揭示人不能把握自身命运的悲凉。与生俱来的女性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现代悲剧意识,使她洞穿了人生本来的面目,达到了对现代人一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展示了人类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她笔下的这些世俗的人物既没有浪漫的飞扬,也没有慷慨激昂的悲壮,有的只是沉重的压抑与郁积,无奈的哀伤与苍凉。
大多数人的生命真实也就是如此。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c182dc45901020206409c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