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的心理效应

2023-10-30 12:54: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药物的心理效应》,欢迎阅读!
药物,效应,心理
药物的心理效应

作者:徐声汉

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第9



药物对人体的影响主要是物质性的,它从分子学水平,干扰或改变人体内某些内环境而发挥药理作用。但现代科学研究证实,药物也能通过“心理作用”而起效,这就是药物的心理效应。

人们都知道“望梅止渴”的故事:曹操率兵行进,由于天气燥热,士兵们干渴难忍而厌恶行军。曹操谎称前面有片梅子林,前往食之可解渴。于是,士气得到鼓舞,迅速行走,旋即到达目的地。因人人想着吃梅子,口中唾液分泌,虽没有解馋倒也解了渴。“望梅止渴”并非毫无道理,每个人都有吃梅子的经验,嚼酸甜之梅,必伴随大量唾液分泌,这是先天的非条件反射,正常人都是这样的反应。有了吃梅子的经验,下次看到别人吃梅子、听到别人说梅子、脑子里想到梅子的滋味,禁不住唾液泉涌,非得一口口往下咽口水,这便是吃梅子的情境与唾液分泌间形成了联系,生理学上称为条件反射。从实物到图画、到语言、到文字、到想象,都能把梅子与唾液分泌联系起来,这就是说,作为精神活动的“词”取代了实物而成为刺激物,与实际吃梅子一样能刺激唾液分泌。没有吃梅子而产生唾液分泌就是梅子的心理效应。我们可以通过它理解药物心理效应。

以上还只是从生理学层面上来解释望梅止渴,对于人类来说“望梅”之所以能“止渴”,其机制更为复杂。军事行动中,指挥者的命令具有绝对的权威作用,曹操令中“前面有梅林”这句话立即变成了士兵们自己的信念,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心理、生理活动。对权威的话不加分析和批判地完全接受,这就是心理暗示作用。

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等方面都能接受暗示的影响。在无对抗态度条件下,暗示可对人的行为或心理产生影响,使其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某种意见或信念。暗示可来自别人,也可来自自己,后者称为“自我暗示”。暗示也是药物产生心理效应的机制。

许多药物的心理效应就是通过医生的暗示或患者的自我暗示而出现的。甚至一些并没有确定疗效的“药物”,某些病人用了会感到效果奇佳。患者对医术的信赖、为医者的权威性也具有很大的暗示作用。去看一个德高望重的名老中医,经他诊治后服用药物效果就是好;而同一张方子,同样的药,不被信任的医生开出来效果就不好。日常工作中发现,药物的形状、颜色、药价高低,也会影响疗效。有人笃信包装良好的糖衣片;有的人认为补血药只有红色的效果才好;同样的成分,通常人偏信进口药;除药品的色、香、味、形及价格外,名也有影响。因此,一些药物取了很好听的名字,一些广告词,赞赏有加,这本身就有很大暗示作用,作为物质治疗就不能靠这类心理暗示去取效。目前国家药政部门都禁止这种命名药品的方式。

当然,暗示能使人致病,用之得当也能治疗疾病。在医学上,有时用暗示来治疗某些疾病,或用以加强其他疗法的效果,称为暗示疗法。所谓暗示,是指用含蓄、间接的方法给人启示,对个体生理、内脏器官活动、感觉、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b4f4fc785c24028915f804d2b160b4e777f8199.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