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2022-12-19 17:25:20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近年来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欢迎阅读!
群体性,综述,近年来,高校,事件
近年来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

摘要:高校群体性事件是群体性事件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关系着高校的和谐稳定,也影响着学生的健康发展。近年来,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逐渐增多,集中于讨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诱因、预防和处置策略等方面。本文尝试梳理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总结研究中的特点和问题,以期进一步深化对该议题的讨论。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群体性事件;成因分析;预防措施;处置策略

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的社会问题,其中最显著的一个现象是全国各地群体性事件的大量出现。在此背景下,群体性事件受到了学界和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国内的相关研究进展迅速,并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特别是近年来,环保、拆迁等群体性事件大量出现,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目的和方式等已经呈现出了多样化的特征,又推动着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总的来说,学界关于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既有从宏观上探讨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特点、发生原因、预防与处置策略等问题,也有分析某种类型的群体性事件,或者从更微观的角度具体分析某一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其中,高校群体性事件由于关涉高校的安全稳定,也逐渐引起各方的关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在中国知网中,从2000年到现在以高校群体性事件为主题的论文共147篇,其中博士论文1篇、硕士论文11篇、各种会议优秀论文4篇。本文试图梳理近年来国内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成果,并总结研究中的基本特征。 一、高校群体性事件内涵的研究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探讨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的起点,但由于高校群体 性事件是一般性群体性事件中的一部分,因而研究者在界定其内涵的时候,大多以群体性事件的概念研究为基础,又强调高校这一特殊场域。但研究者们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观点。

有的研究者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参与主体、原因和目的等角度来界定,如陈校、章志图把高校群体性事件定义为政治形势、高校管理或其他意外事件影响,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出于表达情感或维护利益的目的,采取临时聚众的方式向高校、国家机关或其他机构施加压力,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重大影响的行。有的研究者则侧重于探讨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后果,强调其负面影响,比如张杨认为高校群体性事件是指一定数量的大学生为了表达共同的要求或是宣泄某种共同的情绪而临时聚集在一起,具有一定破坏性的行为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者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内涵界定由于侧重点不同,并没有形成一致的意见。但普遍都认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的主体是大学生,把研究象集中在大学生这类特定的人群。 二、高校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分析

田子国认为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主要有:事关国家荣誉与前途的重大事件、学生切身利益受到侵害、就业难题与毕业离校情绪等 。刘会在以长春市某高校为例研究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中,则认为诉求的集体认同感引发高校群体事件,从众心理为高校群体事件发展推波助澜,媒体放大和信息传播将高校群体事件迅速发动起来,思维片面及行动过激导致高校群体事件不良后果的产生。戴春林,章秀英在研究高校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参与的动机时,指出高校学生参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动机由社会正义、自我表现、自我放纵和跟风好玩四个维度构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因素模型结构。 有的研究者则以高校为界,把高校


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划分为高校内部因素和高校外部因素。

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原因,虽然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理解,但都试图从多方面来探寻事件的诱因,而不是片面的强调某一方面。归结起来,引发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原因主要包括社会政治因素、学校管理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三个方面。

三、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与处置研究

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问题,毫无疑问是高校群体性事件研究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危机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的研究者在探讨这一议题时,强调预防和处置并重,既要做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工作,又要注重事件发生后的处置问题。只是在研究过程中,有的研究者侧重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有的研究者又重点讨论事件发生后的应对策略,在具体的预防和处置策略上,学者们的看法又各有不同。

有的学者从构建预防体系的角度研究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陈校、章志图根据高校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构建了预防阶段、干预阶段、处置阶段和责任追究阶段四位一体的防范体系 。崔玉平则基于群体性事件风险评估理论,构建了城市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工作流程图,试图为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研判、预报和提前干预提供决策参考。

有的研究者则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重要作用。段惠方、焦辉认为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与导向功能、凝聚功能、保证功能和调节功能,从而分别从思想、情感、制度、心理等多个方面的工作来预防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朱伟,曲泽鸿从参与主体的差序性、过程的发展性、类别的差异性和表现的特殊性四个维度出发,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科学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 他们强调应根据不同主体、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群体性事件采取不同的措施应对处理。

有的研究者又从新媒体和网络舆论的角度来探讨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对策。黄建榕、窦玉认为网络舆情对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和发展的影响愈来愈来,基于此,应进行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管理,正确引导高校的网络舆情,利用网络舆情削减高校学生群体事件的消极影响。 孙丽园认为,新媒体环境和技术下学生群体性事件呈现突发性强、局部放大效应明显、网上网下联动、不可预见性强等新特征,高校可以从搭建新媒体平台、加强互联网监管机制建设、利用新媒体优势加大正面宣传、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等方面进行防控。

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具体原则和思路,研究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张继红强调高校应转变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学生为本,确立通畅的校生协商机制,重视学生的利益表达,完善校内申诉等学生权利救济渠道,有效化解高校学生群体性事件陶应勇指出在高校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应把握化解矛盾、控制事态、恢复秩序、降低损失、减少影响工作原则。在具体的处理方法上,吴晓玲、鲁克敏提出了学生群体性事件现场控制的若干方法,即主体行为控制法、事件群体化解法、现场外围管制法、骨干人物隔离法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群体性事件主要从事件的内涵、诱因、预防和处置策略等方面展开研究,但总体上集中于宏观的整体性研究层面,进行个案实证分析的研究成果较少。另外,关于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对策也多是泛泛而谈,缺乏针对性的讨论。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b399e4ade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1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