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支教路径优化的思考 》,欢迎阅读!
关于新形势下大学生支教路径优化的思考
作者:胡辰璐
来源:《速读·上旬》2020年第02期
◆摘 要:大学生参与支教,既是缓解政府公共管理压力、完善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民主自治、平衡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探讨了大学生支教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支教路径的优化做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支教;社会治理;扶贫
多年来的实践证明,大学生参与支教的工作机制,促进了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和教育公平,并通过支教志愿者搭建了高校参与西部发展的桥梁。社会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部分。新形势下大学生参与支教,既是缓解政府公共管理压力、完善社会治理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民主自治、平衡地区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大学生支教目前存在的问题
对于支教志愿者自身而言,支教的人生经历有利于拓宽格局与眼界,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培养家国情怀和独立理性的人格。然后,在支教蓬勃开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会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 (一)安全隐患
2018年,南京大学彩云尖山支教队到云南昭通市镇雄县尖山乡尾坝村山顶小学执教,出现多起女队员被当地游民骚扰的事件,包括言语骚扰、行為骚扰等,支教队被迫提前结束支教。
(二)社会舆论
2019年,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牟某涉嫌PUA、精神虐待其女友,虽然北大研究生支教团项目管理办公室高度重视,依据程序,联合相关部门成立工作组进行核查,最终决定取消牟某某推荐免试攻读研究生资格。但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使得广大网民对研究生支教团的整体形象和选拔标准产生质疑。 (三)家长意见
“怎么又换老师?我家孩子刚适应这个老师的教学风格,老师又要走了?”虽然支教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由于支教老师往往是短期支教,频繁更换老师的现象无法避免,或多或少地引起部分学生家长怨声载道。
二、大学生支教的优化策略
大学生支教经历了参与高校、服务地区和志愿者人数由少到多,社会反响由弱到强,由国家给予制度化的安排到有法可依的前进过程。基于现状,有必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寻现行机制面临挑战的深层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探究有利于大学生支教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岗前培训
很多支教老师并非师范专业科班出身,大多数来自高校的各个专业,在教学方法与教学经验上不够充分,支教老师在异乡面对环境、人际关系不适应的同时再遇到教学上的挑战,从而难以产生对于教师身份的认同感,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岗前培训的重要性,不能流于形式,应开展样式多样的、涵盖范围广的岗前培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支教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们。因此,作为一名合格教师,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高的文化水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不仅用自己的学识育人,更重要的是以自己的德育人,不仅通过自己的语言去传授知识,而且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塑造学生的灵魂。 (二)寻求多主体参与
在志愿服务方面可以整合资源,积极携手志愿者团队、联络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除了带去文具、零食、图书等物质援助外,还可以针对支教地区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性格特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让孩子们了解到什么是校园暴力,什么是校园欺凌,怎样寻求老师或警察的帮助。支教老师给孩子们讲述外面的世界,尽己所能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给予的关注与温暖,助力精准扶贫。
学习成绩虽然是比较直观地反映孩子们学习状况的一种方式,但学生们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更加重要,支教地的学生们学会和朋友和睦相处,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在支教老师离开之后,他们依旧能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中收获颇丰。 (三)探索“互联网+”支教模式
在当前形势下,随着支教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踊跃加入支教队伍,受到空间、时间限制的传统支教模式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志愿服务需求,通过“互联网+支教”的形式开展支教活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展了支教平台,创新了支教方式。
通过互联网平台,能够广泛地招募更多优秀的志愿者,志愿者们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辅导,也可以保持课后的沟通和反馈,保证了支教的安全性,有利于促进我国的教育公平。支教老师可以综合运用多媒体技术,认真阅读优秀教案、预习教学软件、制作课件,思考
怎样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努力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好基础,始终牢记支教老师的责任和使命。
青春应该有怎样的姿态?是沉迷于物质享受,还是注重精神追求?是纠结“小我”的得失,还是追求“大我”的奉献?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不能局限于在温室里成长,应注重眼界和格局上的提升,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参考文献
[1]张针铭,胡亚琳.大学生支教志愿服务活动的若干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6(07):104-107.
[2]罗婧,虞鑫.志愿行为中的资源动员机制:政策、媒体与社会——以大学生支教志愿活动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16(07):50-57.
[3]龚莉红,陈筱铓.大学生支教现状及可持续发展探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4(08):72-75.
[4]罗婧,王天夫.何以肩负使命:志愿行为的持续性研究——以大学生支教项目为例[J].社会学研究,2012,27(05):94-118+243-244.
[5]孙山.浅析大学生支教状况[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4):192-193. [6]孙婧.关于建立大学生支教长效机制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1,31(06):83-84. 作者简介
胡辰璐(1996—),女,汉族,安徽黄山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b0c0f7f86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5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