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朱德的战略战术思想》,欢迎阅读!
朱德是我军主要创始人之一。在长达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他始终和毛泽东在一起,创建人民军队,开辟革命根据地,指挥人民战争,使我军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使革命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他在参加并领导我国革命的武装斗争中,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朱德将其科学地归纳为“人民的军队、人民的战争、人民的战略战术”三个部分,对其每个部分,都有卓越的建树。这里,我着重阐述他对“人民的战略战术”的丰富和发展。
我党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武装斗争。在武装斗争的年代里,朱德一直是我军的总司令,和毛泽东共同指挥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族战争及若干个战役战斗,从卓绝的战争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军事理论。
(一)提出了游击战争的指导原则。 对游击战,朱德早已有了经验。经过十年代使用以少胜众的战法,廿年代中期在莫斯科学习时提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和“必要时拖队伍上山”(《朱德选集》第126页),到南昌起义后指挥部队在粤北打小仗,逐步形成了游击战的思想。1928年4月,朱德率领部队上井冈山与毛泽东会师,成立红四军后,经过多次反对敌人一省的“进剿”和两省的“会剿”的实践,更增加了把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条件。从1928 年5日开始,朴素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便在红四军中产生出来。1929年4月5日,红四军前委在向党中央的报告中,正式提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这是红四军广大指战员实践的产物,也是红四军领导人毛泽东、朱德总结的成果。
“十六字诀”,是中国共产党人指导游击战争的正确原则,是我军战略战术体系的可靠基础,是积极防御战略的雏型。它解决了中国革命战争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在作战指导上最重大的问题,在我军军事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抗日战争中,朱德任八路军总司令。他根据党中央和毛泽东制定的持久战和“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战略方针,指挥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取得很大的胜利,并从实践中总结了许多经验,写成《抗敌的游击战术》、《八路军抗战一周年》、《论抗日游击战争》、《八路军抗战两年来的经验教训》、《华北抗战的总结》等理论著作,运用、充实和发展了“十六字诀”。这些著作阐述的游击战原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集中反映这样几个主导思想:
--抗日游击战争是“大众战及民兵战”,“它的实质,是一切不愿做亡国奴的同胞为了救死求生而采取的一种最高、最广泛的斗争方式”(《朱德选集》第31页);
--游击战争同样“离不了政治、经济、人员、武器、交通(包括地形)五个要素”,依此“来决定自己的战略战术”,“最主要的作战要素,是政治要素”(同上,第39,第54页);
--游击战的要诀是:熟虑断行,主动机动;不打硬仗,不攻坚锐;胜不骄惰,败不馁颓;稳扎稳打;绕圈子,打敌人;化整为零,化零为整;
--游击战的法则,大体分为袭击、埋伏、扰乱三种,游击队唯一的进攻战法就是袭击(《抗敌的游击战术》,1938年3月); --游击队的活动方针:①破坏敌人后方交通和仓库,袭击飞机场;②暴露敌人的企图;③震恐敌人的军心;④破坏敌人政权,恢复自己的政权;分散敌人兵力;⑥破坏敌人的经济、给养;⑦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根据这些思想、原则,朱德在著作中对游击队的组织、编制、政治工作,对游击战的各种打法,作了详尽的论述和规定,使游击战法具体化了,游击战理论系统化了。
(二)和毛泽东一起提出“诱敌深入”的原则。 对付强敌的围攻,我国古代就有“退避三舍”、“孙膑减灶”的成功战例。“十六字诀”表述为“敌进我退”。1930年2月,毛泽东、朱德指挥红四军,在江西吉水水南战斗中,采用“敌进我退”、“诱敌深入”的方针,歼敌一个旅大部、将游击战指导原则发展为游击性运动战指导原则。以后在敌人十万大军“围剿”面前,红一方面军总司令朱德和总政治委员毛泽东,根据当面情况和古今中外以弱胜强的经验,特别是几年来运用“十六字诀”的经验,于1930年11月1日,在给部队的命令中提出“诱敌深入赤色区域,待其疲惫而歼灭之”(简称 “诱敌深入”)的作战原则。实行“诱敌深入”,就是在强敌进攻面前,我军先后退,放弃一些地方,引诱敌人进至预定地区,使敌人不利,自己有利,然后举行反攻,集中兵力,歼敌一路或一部,粉碎敌人的“围剿”。实践证明,这是弱军战胜强军的一种有效战略。
根据这一指导原则,朱德先与毛泽东一起,指挥红一方面军进行了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歼敌七万多人;后与周恩来一起,指挥红一方面军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歼敌三个师。经过这几次反“围剿”,朱德明确提出:“我们的战略以各个击破为原则。”“红军战术的主要原则迅速、秘密、坚决。” (《朱德选集》第9页)进攻时 “要选定主要突击方向而集中其最大兵力在这一方向来决战。”“战术要寻找敌人的弱点”(同上,第15页)。这就是避实就虚、歼灭战、运动战、各个歼灭敌人的思想和原则。这些,在反“围剿”和以后的作战中都起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三)创造了大规模阵地进攻战的先例。 由于敌强我弱,我军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主要进行运动进攻战,基本上不进行阵地进攻战。但在1947 年下半年转入战略进攻以后,需要夺取敌人的城市,阵地进攻战的地位明显提高。为此,毛泽东提出:“必须极大地注重学习阵地攻击战术,加强炮兵、士兵建设,以便广泛地夺取敌人据点和城市。”(《毛泽东选集》横排合订本第1129页)当时我军虽有一些夺取小城市的经验,但缺乏夺取大中城市的经验。
在这种情况下,朱德作为党中央工作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晋察冀解放区,组织和指挥了石家庄攻城战役。石家庄是华北敌人战略要地,兵力为两万四千多人,工事坚固。为了攻克这座城市,朱德深入部队,召开各种座谈会,和干部战士共同研究打法,提出“以阵地战的进攻战术为主要方法,有组织、有步骤地去进攻,用坑道作业接近堡垒,用炸药爆破,加以炮击,各个摧毁,采取稳打稳进的办法。”(《朱德选集》第212页)在朱德指挥下,晋察冀军区野战军仅用七天时间,就攻克了这座有近三十万人的城市,全歼守敌。
攻克石家庄,意义很大:一、使晋察冀解放区和晋冀鲁豫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为该两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动摇了敌人防守大城市的信心,使我军增强了攻下大城市的信心;三、取得了攻城的经验。战后,朱德又将攻城经验整理成材料,发给全军,对全军的阵地进攻战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朱德强调指出:“二十年来我们在军事上所苦恼的,即对敌人坚固设防的城市无法攻破,但近半年来学习的结果,已经能够攻破敌人较大的坚固设防的城市了,攻克石家庄是第一个试验成功的,然后陆续攻克了洛阳、潍县、开封、兖州等城市。”(《朱德选集》第240-241页)晋察冀军区野战军司令员、石家庄战役现场指挥杨得志同志也说:“石家庄战役,还使我军获得了较完整的攻坚战斗经验”(《毛主席指挥我们打胜仗》、《历史研究》1 9 78年第2期)石家庄战役成为我军由大规模运动战到大规模阵地战的转折点,是和朱德的组织指挥分不开的。
(四)提出了战略决战的思热。 解放战争经过第二年度的战略进攻之后,我军总兵力已达敌人总兵力的四分之三,经过新式整军运动,部队政治素质和作战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解放区面积已达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为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已经完成或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我军后方更加巩固。而国民党虽然还统治着全国大部分地区和人口,但政治上、经济上已陷入严重危机,处于摇摇欲坠的境地。军事上,被迫将“分区防御”改为“重点防御”,固守重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这一切表明,我军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的条件和时机均巳成熟。
党中央和毛泽东客观地分析了这样的战争形势,1948年2月指示东北野战军“封闭蒋军在东北加以各个歼灭”(《毛泽东军事文选》,第457 -458页)9月初批准打济南;9月上旬对东北野战军强调:“(一)确立攻占锦、榆、唐三点并全部控制该线的决心。(二)确立打你们前所未有的大歼灭战的决心。”(《毛泽东选集》·第1231页)这实际上就是战略决战的开始。
为此,朱德于1948年8月至11月,在解放军总部战况汇报会上,明确地提出战略决战的思想。他首先指出:“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接着,他规定了各个战场的作战指导思想和方针,指出:“对东北的敌人,我们不能让他们进关”;“中原战场是决战的战场”,“到条件成熟时再同他们在中原决战。”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华东野战军有十七个纵队,中原野战军有六个纵队,“这些就是我们同敌人进行决战的物质基础”;“平津决战也即将开始”,傅作义的力量虽比我华北军区部队力量大,“但我们还是一定能够解决他。”“东北解决了,我军可以入关,最后解决傅作义。” (张迁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acf61ebd6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