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北宋龙泉窑取代了越窑?北宋龙泉的分期特点和鉴定技巧》,欢迎阅读!
北宋龙泉窑取代了越窑?北宋龙泉的分期特点和鉴定技巧
古人制陶是一个谋生计的生意,既然山人昨天讲了北宋越窑的衰退,这么多的手艺人总要生过,他们去了哪里呢?山人猜测,有很多工匠应该是南下聚集到了龙泉一带,成就了古今中外闻名的龙泉窑。
其实一个窑场的落幕,不是戛然而止的;诚然一个器型的出现,也不是横空出世的,这里都有很漫长的演化过程。
越窑附近的原材料损耗殆尽跟人力成本的升高,都是随着吴越地区逐步发生的。在五代或者北宋早期,应该就有很多越窑的商人在周边找寻能代替越窑的瓷场,所以从地理上来看,景德镇和龙泉跟越窑距离都相似,只是一个靠西,一个靠南。
大概选择两处跟制瓷所需要的原材料和森林煤矿资源关系密切吧。 北宋早期,龙泉窑的产品跟越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论从釉色器型和划花、刻花等工艺的延续上,均是如此:
北宋早期的龙泉窑青釉的颜色为绿中带黄,主要原因是窑内弱还原导致,其中原因跟越窑传承有很大的关系:
1、都是龙窑,温度大概在1180-1230℃之间。达不到1250℃. 2、这个时期的龙泉窑釉面厚度还多是一层釉,还没有南宋龙泉的三层釉,或者南宋官窑的5层釉工艺
3、工匠还在传统的铁元素调节釉料颜色工艺阶段。
从某些程度来看,虽然上图是北宋早期的越窑和北宋晚期的龙泉窑做比对,但是龙泉的工艺在这个时期很显著的没有当时的越窑工艺到位。比如器型上线条感弱了,釉料没到足底并且因为铁粉控制不好,釉色发褐色。
当然越窑工匠众多,窑场分布很广,龙泉也类似,在北宋龙泉窑出品中,也不乏精品。上图的五管瓶很明显的北宋风格,唐至五代遗存的浑圆饱满逐渐消失了,北宋在造型上开始朝纤细优美上靠近了。上图看出风格与越窑非常相似,器型也带有强烈的越窑风格,从器物的外表来判断,二者很难区分。
基本上从龙泉窑可以看到更多的五代越窑传承,然而这些在北宋
越窑上体现并不是很明显,也就是说,北宋初期就有大批的窑场迁出的越窑,来到了龙泉一代。
北宋晚期的龙泉窑多用刻花划花相结合的工艺,又多用石灰釉,透明度和釉色光泽跟早期有了很大的改善,透明度较好,釉色开始有了南宋龙泉的梅子青釉的感觉,刻花刮花的工艺,也在同时期南北各个窑场里不落下风。
随着北宋晚期的战乱和当时皇帝的昏庸,又开始有北方的工匠南迁,当然也把北方比较常见的器型,带到了龙泉,上图敛口钵就是一些实物的印证。
龙泉和越窑在北宋的分期,都可以分成三个时期: 1、早期的划花工艺时期:
这个时期是五代划花的延续,还没有大批量的运用单刀刻花,所以器物上只有竹刀划花出现,也很少有竹篦梳划出排状细线条。
2、中期刻花划花混合运用的时期:
这个时期不是北宋1020-1080年的中期,山人是讲的龙泉窑的中期,应该在宋代中期靠前就普及了这种工艺。上图的盖罐就是刻划并用的工艺,很少有竹篦梳划出排状细线条。
3、晚期刻花中填篦纹时期: 上图是北宋元丰年间墓出土的刻花瓶
在细节图可以清楚的看到单刀刻花的工艺和竹篦梳划出排状细线条。多以刻花中填篦纹。多讲两句,这种工艺从南宋早中期开始,刻划和篦点基本消失,南宋时期崇尚极简素雅。元早期的刻划花继承两宋之交的。
北宋龙泉的鉴定方法: 1、通过器型鉴定
上图是常见的北宋龙泉仿品:
1、这种仿品在瓶身的线条掌控上,和真品有很大的区别。 2、在修足工艺上也与真品有本质区别。
上图真品可以很清晰的看出越窑过度到龙泉的器型的特征,当然修足也是标准的北宋工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a84f78abb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