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保定古莲花池图概述

2023-03-08 23:18: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代保定古莲花池图概述》,欢迎阅读!
古莲,花池,保定,清代,概述
清代保定古莲花池图概述

作者:柴汝新

来源:《文物春秋》 2010年第3



柴汝新

(保定莲池博物馆, 河北 保定 071000

【关键词】保定莲池;清代;古莲花池图;现存情况

【摘

要】保定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清代曾先后多次绘制过古莲花池图,现存有四种,即乾隆二十五年《保定名胜图咏》、咸丰十一年重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光绪年间《古莲花池全景图》和光绪三十四年《慈禧行宫御苑全景图》,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清代不同时期古莲花池的历史风貌,是研究、保护和修缮古莲池的重要历史资料

古莲花池是我国最古老的园林之一,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河北省保定市老城的中心。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7年),蒙古行军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张柔(字德刚,易州定兴人)由满城移驻保州,重建州城时建此园,初名雪香园,为其副帅乔维忠(字孝先,易州定兴人)所有。明代时因园内池中荷花茂盛,遂称之为莲花池。清雍正时期,直隶总督李卫(字又,江苏铜山人)在此修建了遐迩闻名的莲池书院,乾隆时又辟为行宫。自乾隆年间始,至光绪末年,曾先后多次绘制古莲花池图,它们真实地记录了清代不同时期古莲花池的历史风貌,是研究莲花池的第一手资料,也为保护、修缮古莲花池提供了科学依据。

据笔者所知,国内现存的清代古莲花池图有四种,即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保定名胜图咏》,咸丰十一年((1861年)重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光绪年间(18751908年)的《古莲花池全景图》和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慈禧行宫御苑全景图》,分别收藏于国家图书馆和保定莲池博物馆。

1、乾隆二十五年《保定名胜图咏》

乾隆十年(1745年),为满足清帝西巡驻跸之需,古莲花池被辟为行宫。自乾隆十四年(1749年)始,在新任直隶总督方观承(字遐,号问亭、宜田,安徽桐城人)的主持修建下,园内的亭台楼阁焕然一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方观承将莲池园景分为12组,分别是春午坡、万卷楼、花南研北草堂、高芬阁、宛虹亭、鹤柴、蕊幢精舍、藻泳楼、绎堂、寒绿轩、篇留洞、含沧亭,绘图12幅,每图各系以图解和图赞,图赞为方观承的五言古诗和莲池书院院长张叙(字宾王,号凤冈,江苏太仓人)的七言绝句各一首(图一)。第二年(1761年)三月,乾隆皇帝西巡五台山归来,驻跸保定,方观承将托裱好的十二景图敬呈乾隆御览,乾隆遂于每幅景图后面各题诗一首。此图当时名为《保定名胜图咏》,图中所绘的景观即莲池行宫十二景,今人称之为《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

此图原本曾经木刻墨印,现存一函,藏于国家图书馆(原北京图书馆),被定为善本孤本。此善本曾为当代著名学者郑振铎先生所收藏,上有其名章和收藏章。由于经过长期战乱,此本已不完整,其缺失情况是:《篇留洞》景图、图解和图赞全部佚失,《万卷楼》图赞缺张叙诗,《含沧亭》缺图解。

2、咸丰十一年重绘《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


此图为纸本,工笔彩绘,共12幅,每幅横25厘米,纵23厘米,现藏于保定莲池博物馆。此图是对乾隆二十五年《保定名胜图咏》的重绘,景观布局完全一样,但是线条较纤细,而且色彩明丽,图解部分除个别词句外,均按原版抄录,图赞部分则删去了方观承与张叙的题咏,换为乾隆皇帝的题诗,并置于图解之前(图二、三)。

此图的作者是莲池书院院长黄彭年(字子寿,贵州贵阳人)的夫人刘氏。关于其绘制时间,据孙待林、苏禄煊二人考证,根据黄彭年在保定的时间推定:“重绘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绘于同治十年(1871年),即黄彭年第二次出任莲池书院院长时,重修莲池(因行宫已撤消,莲池归书院管理)竣工后,黄彭年的妻子刘夫人按照乾隆年间《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原貌重新绘制十二幅图。”[1]而黄益、孙淑松在《重绘本〈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作者小考》一文中考证:“刘氏,是晚清知名学者、方志学家、教育家黄彭年的第二任妻子。其事迹略见《陶刘两淑人事略》:‘刘淑人尹玉,字季瑜,辰州府知府大兴刘宽夫先生第四女。’《醴北枫林黄氏四修族谱》亦记载:‘续刘氏,大兴人,……道光七年丁亥(1827年)九月十三日丑时生,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四月初三日申时殁。’由此可知,黄彭年继室刘氏名字及生卒年月,与《陶刘两淑人事略》‘季瑜以四月三日道卒,年三十有六’吻合。”[2]黄夫人刘尹玉于同治元年已去世,则此图断不可能是绘于同治十年。

据黄彭年《陶楼文钞·杂著》记载,咸丰庚申至辛酉年间(18601861年),黄彭年应邀主讲莲池书院,所以刘氏绘十二胜景应是在此期间。又据刘尹玉所绘此《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末篇《含沧亭》诗最后注明“辛巳暮春御题”,可知乾隆皇帝题咏的时间是1761年。笔者由此推测,此图的确切绘制时间可能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应是为纪念乾隆皇帝题咏百年而作。

3、光绪年间《古莲花池全景图》

此画为绢本彩绘,横235厘米,纵112厘米,现藏于国家图书馆。画中所绘为古莲花池全景,山水花木、亭台楼阁无不毕现,每景都有黄色标签标明名称,一目了然。图中景物与前述乾隆、咸丰时期所绘的二图基本相同,但略有差异,如含沧亭已改为平桥,宛虹亭改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双层阁亭,宛虹桥改为平式的凌空桥等(图四)。

这幅画没有标明绘制者姓名,也没有注明绘制年代。苏禄煊先生根据景点、景名之沿革推断,此图绘制于光绪四年至光绪五年(18781879年)六月,主要根据有二:其一,图中万卷楼前有学古堂,黄彭年《万卷楼书目序》中记载:“光绪四年,重主莲池。先后酬金五百,置书为卷凡三万三千三百十有一……藏之万卷楼。楼之前辟学古堂。”故此图绘制时间的上限为光绪四年。其二,此图南塘之南有霞亭,即如今的不如亭。据清人郭云丰《莲池亭台记》记载:“由是(引者按:指蕊幢精舍)缘池而南,石路崎岖,渐步渐高。复折而东,有小亭。旁一井,泉甘冽。亭南为蔬圃,故以不如名亭焉。”作者写此文的时间为光绪五年(1879年)六月,此时霞亭已更名为不如亭,故此图绘制时间的下限为光绪五年六月。

4、光绪三十四年《慈禧行宫御苑全景图》

此图为纸质墨本,横107厘米,纵92厘米,现藏于保定莲池博物馆。

1900年闰八月,英、德、法、意四国联军由津、京南下,占据保定城,驻军十余月,“莲池台榭,举成灰烬”[3]。联军撤出后,直隶总督袁世凯为了迎接逃往西安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回京途中驻跸保定,一面在距离莲池约200米的永宁寺遗址(在今保定二中内)兴建行宫,一面加紧恢复莲池景观,作为行宫的御苑。由于财力不足,莲池的原有建筑不能尽复旧观。1907年,杨士骧(字莲府,安徽泗州人)出任直隶总督,多方筹款,又恢复了一部分建筑,但是同昔日的景象相比,已是落日黄昏。此图所表现的正是劫后复建的莲池,除山水形貌依旧外,


亭台楼榭规模大减,位于全园中心的藻泳楼,只建成单层的“厅”,“延楼连属”的高芬阁,缩而为单层单间的“轩”,而藏书3万多卷的万卷楼、“阆苑重扃”的花南研北草堂已经荡然无存。此图与莲池其他景图明显不同之处,是在园林的西南有一条通往行宫的御路,路径曲折,沿途建有供休憩的建筑多处,并植花木点缀,两侧有高墙围护(图五)。

此图未标明绘制年代。苏禄煊先生推断为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主要根据有二:其一,图中红枣坡上已有六幢亭,而此亭是光绪三十三年重建于此的(原在高芬阁后)。据此,此图绘制时间的上限为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其二,图中左侧预留空白,此处为光绪三十四年动工兴建,于次年开馆的直隶图书馆。据此,此图绘制时间的下限为宣统元年(1909年)。图中预留空白,说明工程正在进行,准备竣工后补绘,因此,此图当绘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后来事过境迁,空白处最终未再补绘直隶图书馆。

20087月至20095月,为了完整地再现清代行宫时期的莲池十二景,保定市委、市政府决定复原蕊幢精舍、鹤柴和绎堂三景,复原的依据之一就是乾隆时期和咸丰时期的《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工程竣工后,罗哲文先生评价工程质量优良,各项指标符合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标准,是一项成功的古建筑保护修缮工程。这些成就的取得,保定古莲花池图功不可没。

————————

1]孙待林、苏禄煊:《古莲花池图》,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

2]黄益、孙淑松:《重绘本〈莲池行宫十二景图咏〉作者小考》,《保定学院学报》20096期。

3]民国《清苑县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影印本。

〔责任编辑:许潞梅〕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a202838ed06eff9aef8941ea76e58fafab045a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