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欢迎阅读!
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
曹雪芹批阅《红楼梦》时,书名老是举棋不定。先叫《石头记》,后改为《情僧录》,后又提名为《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现在叫《红楼梦》,这在第
一章中已提到了。
这《红楼梦》书名的缘起就是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这一情节,但其中主要内容是写“金陵十二钗”的画册及曲子词。十二钗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李纨、王熙凤、秦可卿、巧姐、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妙玉,她们都是封建社会铁幕之下的牺牲品,诚然是“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就连王熙凤曾经得势一时,但最终也逃脱不了“哭向金陵事更哀”的下场。
话说这几天宁国府园内梅花盛开,贾珍妻尤夫人,特邀荣国府老太太、太太们前来观花。因此上贾母于第二天就带领一班人马来到宁国府园中观梅,贾宝玉当然少不了。中午时分,宝玉倦怠,欲睡午觉,于是贾母叫人哄宝玉去睡一会儿再来。这话给贾蓉媳妇秦可卿听到了,急忙跑来对老太太说:“我们这儿有给宝二叔收拾下的屋子,老祖宗放心,尽管交给我就是了。”贾母素知这孙媳妇是极稳妥的人,自然放心,由她安置去了。
当下秦可卿领着宝玉来到上房内间,宝玉抬头一看,见一幅画挂在壁上,人物固好,但故事乃是“燃藜图”:说的是汉代刘向黑夜诵书,感动了神人,这神人手持青藜杖,吹杖头出火,为刘向照明,并教给他许多古书。宝玉看了心中不乐。又见一幅对联写的是: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这幅对联的大意是:社会上种种事理能够洞察明白都是学问;人世间桩桩情理只要精练通达就是文章。
这幅画是教人苦读,谋取功名;这副对联教人明事理,通人情,这对“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的贾宝玉来说,当然是格格不入,内心反感了。因此上他急忙喊道:“快出去,快出去”!
秦可卿(谐音“情可亲”)听了笑着说:“这里不好,要往哪里去呢?要不,就往我屋里去吧!”宝玉立即点头微笑。一个老妈子说:“哪有叔叔往侄儿媳妇房里睡觉的礼呢?”可卿说:“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些?我那兄弟虽和宝二叔同年,但看起来还比宝二叔高呢?”(秦可卿的弟弟叫秦钟,这里暗指“情种”)说着,大家一同来到秦氏卧房。刚至房中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宝玉立即觉得眼涩骨软,连说:“好香,好香!”
入房向壁上看时,则见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人物生动逼真,故事是唐明皇把杨贵妃的春睡美姿叫“海棠春睡”,宝玉高兴,(这是用虚幻的美女引诱宝玉)。两边是宋学士秦太虚书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袭人是酒香。”这幅对联的大意是:心中微寒难以入梦只因青春冷寂;阵阵芳气袭我心田就是酒味色香。秦太虚,北宋词人秦观,字太虚,“苏门四学士”之一,诗词多写男女情爱,风格纤弱靡丽,这里只是瞎编,并无其事。“秦太虚”就是秦可卿以“情”引宝玉入“太虚幻境”。
宝玉再看:案上摆设着当日武则天的宝境,还有赵飞燕立着的舞盘,盘内盛着安禄山掷过的伤了太真乳的木瓜;上面摆着寿昌公主于含章殿睡过的宝榻;悬的是同昌公主织的连珠帐;床上摆的是西施洗过的纱衾、红娘抱过的鸳鸯枕。
这里的陈设全都是假托,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香艳故事”,作者只是讽刺掉在
宁府这个臭水潭中的秦氏的堕落,或许也暗示她对宝玉的引诱,虽然用烘托之笔,含义却明确无误。创作这样一副对联是需要极高的文字技巧的,因为它既要艳要淫,更要藏要雅,否则公然挂在墙上就是自我嘲讽,那就不合情理了。宝玉看了这些古代的“香艳故事”,必然引起青春期少年性意识的萌发,便含情微笑道:“这里好,这里好!”可卿说:“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住得了”。这种神态,这种暧昧的关怀,让宝玉想入非非。秦氏说罢,展开被子,移了枕头,让宝玉睡下,众人款款散去。
宝玉才合上眼,便恍恍惚惚地睡去,犹似秦可卿在前,宝玉在后,悠悠荡荡,到了一个地方。但见朱栏玉砌,绿树清溪,真是人迹不逢,飞鸟罕到。宝玉心中喜欢,想道:“这个地方有趣,若能在这里过一生,比天天被父母师父管束强多了,”(贾宝玉初次产生清净无为思想)宝玉正在胡思乱想,听见山后有人踏歌而来。歌词是: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这首歌词的大意是:青春的美梦好象天上的浮云终归飘散,爱情的火花犹如小河流水转眼即逝。奉劝那痴情男女们,何苦要寻求这种无谓的烦愁呢?
这里所谓的儿女闲愁,并不是泛泛而谈,其中有对封建礼教所造成的青年男女的不幸,也有封建阶级本身糜烂生活所带来的恶果。作者的对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态度,但总体看来,作者也无法从本质上加以区分,所以也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所以只能采用消极的处世态度,借仙子唱词,对将来大观园中的众儿女“风流云散,飞花水逝”的命运先作预言,在艺术上,有总摄全书情节的作用。 宝玉顺着歌声飘来的地方定睛看去,见一位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的仙女。宝玉连忙作揖请教:“神仙姐姐,不知您从哪里来,要住哪里去?我也不知这是什么地方,望您携带携带。”那仙姑道:“我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我乃专管人间风情月债,女愁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是借前来访察机会,散布相思。今日与你相逢,亦非偶然,此地离我的住处不远,别无他物,仅有自采仙茗一盏,亲酿美酒几瓮,素练魔舞歌姬数人,新填《红楼梦》仙曲十二支,可试随我一游否?”
宝玉听了,喜悦非常,便忘了秦可卿,随着仙姑,来到一个去处。 忽见眼前有座石牌横建,上书四个大字:“太虚幻境” 两旁一幅对联: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这幅对联词义很浅:把“假”的当作“真”的,真的也就成为假的了;把“无”的当作“有”的,“有”的也就成为“无”的了。太虚幻境是“假”、是“无”,《红楼梦》是梦幻,也是假、是无。
但这幅对联的真实用意是极深刻的,所以在甄士隐做梦时曾经出现过,两次做梦,两次出现,可见重要。
从字面上看,“太虚幻境”是“假”,是“无”。这“太虚幻境”是梦境,是红楼一梦——《红楼梦》,当然是“假”,是“无”了。但其中心内容是写“金陵十二钗”的画册和曲子词,“金陵十二钗”是真,是有,是作者:“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的真人真事。
那么,这幅对联到底应该怎样理解呢?各家认识不一。曾参加电视剧《红楼梦》编写的刘耕路同志认为“是佛、道两教对社会人生抱着虚无否定的态度。认
为世人对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导致的扰攘纷争,全是虚幻无意义的。只有清静无为,靠精神力量去追求精神的解脱——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这副对联就是反映这种崇尚虚无的理论。”
这种理解也有一定的道理,这我在《好了歌》注的评讲中已经着重提到了。《红楼梦》第一回,说是甄士隐做梦时,由一僧一道领入“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副对联;这第五回贾宝玉做梦,是警幻仙姑领入“太虚幻境”,见到了石牌坊上这幅对联。神仙一再点化,《红楼梦》是“无”,是“假”,是“空”,人们不必追求,只有成仙成佛,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这种理解没有进一步点出作者真正用意。我认为作者的真正用意,是作者在第一回中反复指明的那些话。我们必须把“真假”、“有无”辨别清楚,不要被“烟云模糊法”蒙蔽住了。“真事隐去”是假的,是为了逃避文字狱的灾难,故意“隐去”;“假语村言”才是真的,贾雨村敷演出来的《红楼梦》中的人和事,都是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真人真事。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假中见真”。
“太虚幻境”是“无”,而“金陵十二钗”是有,这“有”是从“无”中来,慢慢又向“无”中去。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的理解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f5fa45336c1eb91a375d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