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案例评析

2022-10-13 09:32:2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地震中的父与子》案例评析》,欢迎阅读!
震中,父与子,评析,案例
案例评析

案例名称:人教版五年级教材《地震中的父与子》 评析教师:张琪:(北京朝阳实验小学,中学高级) 赵瑾:(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王新宇:(北京朝阳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屈晓娜(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李芳:(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王学俊:(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张红玲:(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小学高级)

【评析文本】

王新宇:

今天参加评课交流的老师有:

北京市骨干教师、区兼职教研员、朝阳实验教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张琪老师;区骨干教师屈晓娜、王学俊,张红玲,李芳老师和授课教师赵瑾老师。 张琪:

倡简、务本、求实、有度,是语文课程标准颁布后,对教材和语文教学的基本概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如何践行好这一理念,是众多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

今天看到的由赵瑾教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教师能够基于学情的把握,挖掘文本中的诗意,根据文本中浓重的“父爱”主题,引导学生探寻“父爱是什么”,根据文本改编小诗,自创小诗,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是生命活力的释放。这种简约而不肤浅的课堂是值得探讨、深思和交流的。

我们来剖析一下,这节课我们是如何做到的呢?


屈晓娜:(基于学情的调查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一要研究教材,二要研究学生,尤其是对学生阅读一篇新文本的初始认知水平心中有数,要对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已知和未知有清醒的把握,才能立于教学的不败之地。为了帮助赵老师设计出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设计,我们年级组对五年级六个教学班的198名学生进行了相关的学情调研。主要围绕“你读懂了什么?”“哪部分最打动你?”和“还有哪些不懂的问题?”这三个部分展开。

在第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中:92%以上的学生都能读出父亲对孩子的爱;65%的学生读出了父亲坚持不懈的精神;30%的学生可以读懂父子之间是相互信任的;14%的学生可以读出爱与信任可以创造奇迹。

在第二部分“哪部分最打动你?”中:76%的学生认为父亲救儿子的那部分,也就是5——12自然段最打动自己。

在第三部分“有哪些不懂的问题?”中:47%的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他家长不救自己的孩子?33%的学生不懂为什么这对父与子互相信任,一直在坚持着?16%的学生不懂关于地震相关的一些知识,比如:为什么地震后会发生大爆炸?7%的学生不懂为什么他们说父亲精神失常了?6%的学生不懂为什么多次提到“我总会和你在一起”等等。

张琪:(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及教学设计初衷)

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是在一个爱的主题单元里。这样的学情调研结果,使我们认识到,我们的教学不能肤浅地仅仅停留在一般感受父爱上,应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在洛杉矶大地震的巨大灾难面前,父爱的深沉、执着、忘我和无畏,对父爱有更具体、更细腻、更震撼的感受。认识和真挚地体会父爱,理解父爱是人类最可崇敬的情感之一,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真诚的爱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本篇课文的最大资源就在于读懂父爱的伟大。如果我们的教学定位在这样的一个高起点,就可以避免简单的课文串讲,利用节省下来的宝贵时间,感悟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于是我们将读写的结合点定位在:对父爱的感受、提炼与表达上。主题单元的导读中有一段话跃入我们的眼帘: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地鼓励,是严格的要求„„这样的语言格式正是学生需要学习的语言,能否引导学生运用这样典范的语言格式,提炼概括他们对父爱的感受,成为我们这次教学特别期待的,也是这次教学培养学生感悟语言、运用语言的原创点、创生点。

在这样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基础上,赵老师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1.捕捉课文核心句段,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格的方法,体会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 3.学习单元导读中“父爱是慈祥的目光、亲切的话语„„”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多次出现“无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你是不是来帮助我?”、“8小时、12小时„„”这样的表达方式所产生的表达效果;感受“爱”的力量与承诺使他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感人故事。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典范的语言格式,概括提炼自己在文中感受到的父爱亲情。

李芳:(对教材的深读源于学情)

我听到过很多人讲《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大部分设计都是把教学重点确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这一点确实很重要,但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计时,不仅关注了这一点,更关注了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我们与孩子的课余交流中,有的孩子就说:我爸爸就知道在我看电视时,瞪着眼睛冲我喊“别看了,写作业去!”由此可见,孩子对父爱的理解是不完整的。所以,我们决定围绕这个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尽量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在课堂上更好地体会父爱。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看到,赵老师从课堂的引入开始,用一幅幅充满生机的图片,引领着孩子走近父亲,初步感受着父爱;到深入学习课文时,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从父亲坚定的信念中,深刻地理解了深沉的父爱,再到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对父爱的理解和感受,借助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孩子们重新认识了父亲,全面地理解了父爱。赵老师对教材有这样的深度解读和创造性的使用,都是源于学情的,所以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基石。

王学俊:教学内容的重构)

这节课的实施过程给我的感受很深,就是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精确重构。根据常理我们知道:其实父亲在废墟中寻找儿子的过程是和别人劝父亲的过程是同步的。只是教材把劝的内容放到了前面,把寻找的内容放到了后面。文章分两个自然段进行描写,学生如果不能立体地感受这个故事,会孤立地读为两个割断联系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e64078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b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