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致女儿的教学分析

2022-05-28 16:02:3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镇西 致女儿的教学分析》,欢迎阅读!
镇西,女儿,教学,分析
李镇西《致女儿的信》观后感

李镇西是一名新兴的全国语文优秀特级教师,也是语文创新教育改革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几十年的教育工作中,逐渐形成了自己教育思想和教学特色,虽然稍有瑕疵,但还是避免不了其广泛的影响,特别是语文民主教育这一思想更是值得让人借鉴与学习。下面,就以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为例,对李镇西独特的教学方法、教学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进行简要分析。 一、师生关系,和谐统一

1、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

李镇西提出的民主教育就是对人的唤醒与发展。教学实录《致女儿的信》中,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这一点。比如对于文章描述的“爱情”的理解,同学们都各自发表了各自的理解与感受,老师扮演的角色不再是老师,而是一个引导者,将学生的舞台让给学生自己表演,畅谈自己的独特见解,我想这就是对于“目中有人”的精彩演绎。 2、教师的角色

怎样和谐的处理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很多人都会这样回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是要将这一思想落实到课堂中,却是不容易的。李镇西为了做到这点,一直扮演着引导者与启迪者的角色。例如,对于爱情的忠诚是否应该说出来的问题,就引起了学生的争议,而李镇西就抓住了问题的开放性,进行发散引导,调节了课堂氛围。 二、课堂特点,生活味浓

1、从生活中来,分享答案

在四位学生讲父母对自己的爱情教育时,就像是在分享一件平凡快乐的事,“父母说长大就知道了”,“ 爱情是美好的情感,爹妈那种就是爱情”,“ 亲告诉我的,说了许多故事,有些爱情是美的,有些不美”......通过学生之间的分享,让爱情这一个比较神圣的事物,生活化了,这样有利于学生撕开爱情那层高不可攀的神秘的面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它,让学生的爱情观得以正确的塑造。


2、到生活中去,感受学习

李镇西的语文民主教育要求他尊重学生,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上进行教学然而要想做到这样就必须走亲民路线,要像大哥哥一样,用亲切的坦诚语言进行平等沟通,让学生感觉像是在朋友之间,在亲戚之间,以一种聊天的生活方式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又发现,尽管老师让学生查了字典,但学生还是读错了字的读音,面对这样的情况,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亲切的改正学生的错误,并让学生在书本上做“不应该”的笔记。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活中不可能存在完美的事物,当然,就李镇西这一教育大家的教学也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致女儿的信》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改进。 一、人文性强,工具性弱。

都说语文应当是人文性与工具性向统一的学科但是在《致女儿的信》的教学中,人文性可谓是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能体现工具性的地方似乎不多。这节课的最大特点便是人文性十足,从开始学生谈自己父母读自己的爱情教育到后半节课时的歌唱“浪漫的事”,人文性的成分自始至终都扮演着主角。然而对于工具性的体现,有是有,但是不多。比如在开始学习课文时,有对于字词的读音的纠正,但涉及的面只是学生读错了的,并没有按照课标的要求来做,这样是不行的。

总体而言,这节课涉及了性过多的人文性,而轻视了工具性,让人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的平衡被打乱,使教学天平偏向了人文性。或许就是因为人文性太强,以至于给人的感觉像是在上一节班会课,一节关于爱情方面的思想教育课,而不是一节语文课。我认为这样课堂实施是年轻教师容易犯得错,因此这一点是我们应该特别注意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好心里有个度,对于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拿捏要有一个合理的安排与实施,这样才能使达到和谐。 二、文本解读,处理不足

李镇西上的《致女儿的信》一课,将重点放在理解爱情,理解句子,以及三次对于“爱情”的不同认识,然而,这样的课程教学安排是不太合理的。从教学


设计来看,李镇西注重对文本的思想教育而忽视了就文本本生的一些特点。如作者别具匠心的行文思路,写作手法,就没有提到。例如:

本文特点之一:前有暗示,后有点晴。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有一点涉及了写作方法的作用问题,但以只是轻轻带过,没有将问题放到课文的宏观角度进行分析。我想这对于学生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以及全面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极为不利的。

总的来说,李镇西的语文教学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虽然他的教学体系就《致女儿的信》一堂课来看,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综观李镇西,他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还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更为语文课程改革画上了富有研究价值的一笔。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d62e7fb4daa58da1114a4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