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戏曲艺术欣赏》,欢迎阅读!
戏曲艺术欣赏
戏曲艺术欣赏
一、历史-文化层面
当代艺术从来源上看,不外乎三个方面,民族传统的,国外输入的,当代新生的。戏曲属于第一种,是我们民族传统的,并且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戏曲作为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不仅属于“古代”,创造古代戏剧艺术的辉煌,也属于现代、当代,二十世纪的大部分时间戏曲都是流行艺术,拥有广大的观众,而以梅兰芳为代表的表演艺术也正是在二十世纪臻于成熟,所以有人说二十世纪是戏剧时代,但二十世纪后期戏曲观众的锐减也是不争的事实。社会的急遽变化,科技的日新月异,文化的多元选择,接受欣赏的“短平快",反映了文化艺术在当代发展的一种具有共性的趋
向.ﻫ 戏曲本来是一种通俗艺术,或雅俗共赏的艺术,但因“历史—文化”的间阻,人们对戏曲所反映的内容所传递的信息日益陌生,不能理解,所以疏远、冷淡。欣赏戏曲,尤其是传统戏,应有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储备,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才能保持客观,进入审美境界.传统戏反映的是历史生活,作者是古人,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和爱情观等与今人都有相当的距离,完全以今人的眼光去要求显然不公平。比如书生、小姐郎才女貌、一见钟情的爱情,如张君瑞与崔莺莺,他们爱情的基础,爱的内容,爱的方式,在今天看来都是简单的,但在封建时代却有其积极的意义,它打破了门第观念,打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寻求一种以彼此爱慕欣赏、自觉自愿为前提的爱情婚姻观。当然,当它成为一种模式后,戏曲小说里的“郎才女貌”很多时候是被用多用滥了。
二、文学层面
中国戏曲最早最多的表现为民间形态,作为民间形态的戏曲重视演出,不重视文本,艺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知识,所以戏曲的文学性相对比较弱。文人士夫代表社会一种正统势力,最初对戏曲是排斥的,非常不屑一顾,认为戏曲陋恶不堪,戏曲演出有伤风化。文人染指戏曲一方面有赖于民间所取得的成就,另一方面,也是文人自身观念调适改变的结果,而文人观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客观环境对他们社会地位的动摇、颠覆。当已有的社会地位不复存在时,他们“沉抑下僚”,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和出路,在彷徨、痛苦、绝望中疏离自己原来的社会阶层,走向民间,走向勾栏瓦舍。 这种改变是从元代开始的。蒙古统治的确立,对汉族旧的秩序、传统带来极大的冲击,儒家的地位,科举的意义,文人的作用,都不被蒙古统治所认识,高高在上的文人沦为“老九",许多人成为瓦舍勾栏的书会才人从事戏剧、讲唱文学的创作。正是文人的参与,杂剧创作演出造就了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正是文人的介入、参与,始终不入流的戏曲成为流行艺术,戏曲的文学地位确立,杂剧(元曲)被提升到可以与唐诗、宋词并峙的“一代之文学”的地位.从此,戏曲的文学创作成为必然,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郑光祖、高则诚后,李开先、梁辰鱼、徐渭、沈璟、汤显祖、孟称舜、李玉、李渔、洪升、孔尚任等都热心戏曲创作,将中国戏曲的文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阶段。
三、艺术(表演)层面ﻫ 戏曲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戏曲是舞台艺术,戏曲表演积淀了深厚的艺术和文化传统,体现着民族的审美思想和构造方式。我们说戏剧是一种综合表演艺术,但中国戏曲的综合程度格外的高,文学、音乐、歌唱、舞蹈、美术、武术等等,被称为唱念做打,可以说无所不包,体现着中国文化包容的思想观念。对演员来讲,有的可能唱念做打兼擅,有的可能长于唱工,有的可能长于做工。
比如淮剧《书房会》,它是传统剧目《赵五娘》中的一折,描写五娘在埋葬公婆后,怀抱琵琶,沿途卖唱,进京寻夫,与蔡伯喈书房相会。这是一折唱工戏,唱词达百句之多。五娘见到丈夫后,
1 / 21
戏曲艺术欣赏
感情激越,唱词节奏随人物情绪的激烈变化愈来愈急促,如决堤之水一泻而下,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五娘久抑的感情,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湖南祁剧《奈何桥》则是一出做工戏。描写目连的母亲刘四娘因打僧骂道、大开五荤,犯了佛家禁忌,被打入地狱,由小鬼押解经过奈何桥的故事。扮演刘四娘的演员,通过一系列程式化的动作,甩发、抡背、快翻身、平躺、跪步、上梯又滑下,踩空后又三起三落,翻毛劈叉、“台漫”翻下等等,表现人物在地狱所遭受的艰难痛苦、举步维艰,完全用动作“叙述"、解构戏剧。ﻫ 湖北楚剧《站花墙》还运用魔术,从空中变出许多鲜花,将技艺融入剧情,为塑造人物服务,起到了很好的戏剧效果。
2 / 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a26a0bb9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