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经典永流传 培育中国心》,欢迎阅读!
经典永流传 培育中国心
作者:郑桂华 潘莉
来源:《教育家》 2018年第22期
“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这首20字小诗《苔》沉寂多年,2018年初被乡村教师梁俊和山里的孩子在“ 经典咏流传”这个舞台上重新唤醒,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对古诗文的喜爱。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阶段性载体,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为此,语文教材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上应有足够的担当。
由于汉语言文字自身的演变与发展,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形成了汉语言学习里一种独有的现象:现代诗文和古诗文有密切的联系,也有明显的区别。这使得古诗文既是不可多得的优质学习资源,也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尤其是小学阶段。如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放大其资源优势的一面,减少学习障碍的一面,成为语文教育中的一道课题。改革开放四十年,不同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在选择多少古诗文篇目、选哪些篇目、如何设计配套的学习活动上,既有各自的特点,也存在普遍性。考察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选篇及其学习活动,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教材对古诗文学习价值的思考,可以看到小学语文教材在古诗文选编上的价值追求。
经典篇目:打好孩子的精神底色
经典古诗文因言简义丰,易于记诵而广为流传。日常交流中我们会随口引用其中的名句,一些不经意的表达也常有古诗文中的“事典”“语典”。因此,浅近的古诗文是小学生学习汉语言的典范文本。不少古诗文作品已经成为近四十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一代一代的孩子常读常背。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登鹳雀楼》《咏柳》《春晓》《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绝句》《山行》《鹿柴》《蚕妇》《寻隐者不遇》等诗歌就出现在多套教材中。归纳起来,这些诗歌的题材大概有以下三类:一是从儿童的视角来描绘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如《咏鹅》《小儿垂钓》等;二是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游子吟》《静夜思》《示儿》等;三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如《元日》《望庐山瀑布》《敕勒歌》《惠崇春江晚景》等。
除诗歌外,还有一些文言小故事,如《滥竽充数》《画蛇添足》《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也是多套教材中的经典课文。这些故事有的用白话故事的形式呈现,有的则直接选用原文。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教材中不一定非要出现文言文,到了小学高年级段,学生直接学习原文更有利于体会文言之美,感受文言文的节奏韵味,也有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文经验,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选篇总数增加,题材与体裁渐趋多样
从1978至1998年,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文选篇总量总体比较稳定。1978年出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 试用本) 语文》,选有古诗词40首左右;90年代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试用修订本) 语文》选有古诗词50首左右,考虑到小学五年制改为六年制,这样的数量变化也是情理之中。
到2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颁布,语文教材编写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由课程教材教研室与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编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中的古诗文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按照首都师范大学2014届教育硕士臧霜的学位论文《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建构》的统计,“该教材中完整的古代诗作为64首,其中古诗56首,词7首,曲1首”。此外,该套教材收录了一些古代诗作的名句,共计50则;另编入了几个关于古诗词的故事,如《推敲的来历》等。五、六年级选编了4篇文
言短文,依次是《杨氏之子》《伯牙绝弦》《学弈》《两小儿辩日》。四、五、六年级的部分“语文园地”或“回顾拓展”中有文言文中的名句,总共41则,涉及文章范围较广,如《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等。教材中还有节选自原著的课文,如《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孔明智退司马懿》等。古代寓言故事、神话与民间传说也有多篇,但都是用现代文改写的。
2011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稿颁布,教育部推出部编教材,2017年9月开始投入使用。这套教材选编的古诗文数量就更多了。《中国青年报》2018年2月8日发表《新版统编教材:构建中华文化的集体记忆》一文,其中有这样的说明:“据语文教材编写组介绍,小学语文共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其中以古诗词为主,还增设了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在全国语文教研员(小学)部编教材使用培训会上,总主编北大温儒敏教授是这样介绍的:“部编语文的古诗文篇目增加了。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古诗,……平均每个年级20篇左右,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比原有人教版增加很多,增幅达80%左右。”不仅篇目数量增多,这套教材中古诗文的题材、作者的年代、作品的体裁、风格等都分布更广,课文兼顾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题材和风格。
从先秦到明清,从诗词到散文,作者队伍不断扩大,题材和风格更趋多样,不仅保留了李白杜甫等著名诗人,还增加了过去很少选的诗人,如纳兰性德。表现儿童趣味的诗词大量出现,如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反映爱情的,如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描述民俗和民族文化特色的就更多了,元旦、春节、清明、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的生活图景都有涉及。五六年级选编的文言短文数量也大大增加,还有议论类的文本,如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节选),《古人谈读书》则节选《论语》中的名句以及朱熹等人的读书主张。
而60年代初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其题材主要是两大类。一类是反映底层人民的劳苦生活,揭露阶级剥削和压迫,表达对社会不公的不满和反抗精神的,如《悯农》《蚕妇》《菊花诗》。这一类题材的诗歌共选了7首,超过总数的一半,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阶级斗争观念。另一类是反映各地美景、歌颂祖国秀丽山河的作品,如《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其他题材如亲情、爱情及伤春悲秋等反映个人生活情趣的诗文基本没有选入。作者队伍也比较狭窄,一是限于唐代诗人,二是作者身份比较单一,大多是出身底层或政治上不得志的诗人。
学习方法:诵读与整体感受
小学阶段学习古诗文,要求不能太高,更不能精讲细练。教材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以朗读、背诵为主,小学低年级的教材更是如此。到了中高年级,教材适当设计了理解诗文中的名句,把握诗歌大意等学习活动。这在1978年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就开始体现出来,如第八册的学习活动有:《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也就是说到了四年级下学期,也只是要求学生理解诗歌大意。温儒敏教授也指出:“古诗词教学要注重让学生感受诗词音韵之美,汉语之美,也许一时说不清美在哪里,总之是积淀下来,有所感觉了。现在有些古诗词教学过于繁琐,像外科手术,把那种‘ 美’都给弄跑了。”
21世纪初的课标本教材,开始探索小学不同年级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梳理人教版教材,可以看到以下的设计:一年级的学习要求就是朗读和背诵,这也是小学阶段所有古诗文学习的基本要求;二年级增加了古诗文阅读的整体感受与体验,如“体会诗歌中的乐趣”等;到了三年级,有了默写、说说名句的意思、讲诗歌中的故事等更高要求的学习活动,不仅对诗歌大意要有整体感受,还要理解诗句的具体意思;四年级则开始要求体会哲理诗的寓意,还要根据意境联想场景、描绘画面等,这就涉及到移情与想象这些更为复杂的阅读活动,当然四年级的孩子未必知道什么是“移情”;五年级要求学习整体把握古诗文的感情、尝试改写故事,或根据
诗文营造的情境展开想象、改写为短文,或联系学生自己的感情体验,理解诗文的意蕴;至六
年级,学生则要进行综合性的学习与探究,强调学习古诗文要丰富自己的积累,并能自主学习。
再看六年小学阶段古诗文的学习活动:记忆与借助注释理解文意——这属于低阶思维的学习活动;从四年级开始,学习要求明显上了一个台阶,需要联想想象、梳理探究、扩展阅读等高阶思维的活动。学习活动类型逐步丰富,学习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让学生掌握知识,这与孩子的心理发展轨迹是吻合的。
总的来说,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有整体设计,单元编写、选文数量与类型、学习内容的结构化等都已经初具体系。这与当前整个社会对古诗文等传统文化经典价值的认识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关。古诗文记载先贤们曾经有过的体验与思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是民族文化的认同符号。学习古诗文,可以构建我们共同的语言符号,尤其是在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的冲击下,我们亟需努力维护民族文化共同符号。
相信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古诗文的学习价值会被更多的语文教师认识,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体验、积累、梳理、探究古诗文。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中一定会更加亲近古诗文,培育好一颗中国心。
(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
责任编辑:杨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5ab6caf3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