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爱折腾

2022-12-15 05:03:3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人爱折腾》,欢迎阅读!
折腾,中国人


中国人爱折腾,所以过不得好日子



中国“考” 作者:刘长锋

文人大多是怪胎,是悲催的现实主义者和浪漫的理想主义者的结合体。屈原先生如此,李白先生如此,杜甫先生如此,梁启超、胡适也如此。这是一个传统,也是大多数中国文人的宿命和缩影。吴敬梓先生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对当时的时局,尤其是科举考试深恶痛绝,所以他塑造了范进这么一个典型。但同时,他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浪漫主义者,对与自己同属文人的范进,怀着出于本性的怜悯,也对科举考试充满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希望。所以到了最后,吴先生笔锋一转,本来一因激动而引起的脑溢血或者心肌梗塞者,被卖肉的老岳父打了一记恶狠狠的耳光,硬是生还了过来。

秦汉以至魏晋,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期,也是中国人最为务实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没有科举制度官员的选拔任用,大多是采取察举的方式产生的。这样的选人用人机制,其弊端显而易见,但其明显的好处就在于选人用人的灵活性。不管你用没有学历,不管你是本科生还是博士后,只要你有本事,你有一技之长,甚至只要你人品好、孝敬父母,都可以被举荐为官。这种灵活性是科举制完全无法比拟的。

所以在那个时期,考试决定不了大多数人的命运,每个人喜欢干什么就自己干什么,不用背、写八股文,不用背公式,不用背马哲,不用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所以大家就有更多的时间去折腾。折腾来折腾去,你折腾我折腾,折腾出来什么呢?折腾出来了造纸术、折腾出来了火药,折腾出来了指南针,折腾出了印刷术,甚至据说还折腾出了比机器人还牛X的木牛流马。木牛流马尽管不如机器人那般精明和造型精美,但是它不烧油、不用电,无污染,低碳环保,多好。可惜的是那时候人的商业意识淡,否则的话,媒体铺天盖地悼念的就不再是乔布斯同学了,而肯定是蔡伦、张衡和诸葛亮同学了。

中国人爱折腾,所以过不得好日子。很快到了唐朝,封建社会步入正轨,当局为了建立良好的法制良俗,对很多东西进行了较为“科学”的规范,这其中就包括看似更具有公平性的科举考试。科举考试从表面上看,大家同场竞技,公平竞争,似乎完美无缺。但事实是,就当时而言,重人文而轻算学,本身就钳制乃至完全扼杀了秦汉以来较为狂热的实验和创新品质。要当官,就要先考试;要考试,就要背记和学写八股文。除此之外,你想出人头地,除非适逢改朝换代,你能勇冠千军,在战争和杀戮中一举成名。否则的话,除了参加科举考试,别


无他途。穷经皓首、秉烛夜读,一直从呀呀学语,一直到风烛残年,都为取得一个前三甲而孜孜不倦。而且这一考,就一直从唐朝考到了清朝,害了多少人算不过来,但是因为科技和科研的落后,中国人实在吃亏不少,中华民族实在损失不小。

先人发明的火药,被我们放了烟花看热闹。先人发明的指南针,被我们用来看风水选宅子选墓穴。但是这两样东西到了西洋人手里,就变成了兵器和指南针,带着洋人不远万里,漂洋过海,玩起了烧杀掳掠的游戏。有人实在看不过去,就愤而揭竿,带头革了清王朝的命。至此以后,被人人痴迷的科举一下子变成了过街老鼠,人人都在声讨。而至此,数理化等现科学才藉以进入学堂,成为普遍推广之常识,现代教育学科才藉此得以奠基和发展。但即便如此,参加并通过官方正式的考试,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新中国成立以来,断断续续的高考,也提倡各科并举、百花齐放。但是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考试的好处显而易见。最初那些年,考个大学,考个中专或者中等师范学校,那就一铁饭碗到手,至少在身份上也就完成了农转非的华丽转身,这对于可怜惯了的国人,意义确实非凡,所以高考一度被誉为千军万马的独木桥。也就是在那个时期,唯学学历论也逐渐成为社会认识和判断的主流,所以考仍然主宰者中国人的命运。

再往以后,改革开放,高校扩招,大学生不值钱了,政府包分配也包不起了,于是干脆甩开,开始与国际接轨,实行市场双见面的自主就业模式。眼见本科生的路子走不开,大家眼红了,又一股脑儿地加入了考研考博的大军,你考我考大家考,今天考明天考,好不热闹。毕业生不包分配了,但是政府部门国有事企业单位总要有人员更换,新陈代谢,这可咋办?为了体现公平起见,那么没办法,咱再搞个公务考试,搞个司法考试,也是体现公平,大家同台竞技,谁考中了谁就是状元。中国人性格稳重,不喜欢冒险,自己创业有成功有失败,风险大。但是进了政府部门和国有事企业单位,那么好也罢孬也罢,只进不出的机制,就足以保证安稳的一生。所以大家幼儿园里考、小学考、中学考、大学考,本希望大学毕业就终于不再考了,可是对不起,你想就业还得再次考。再到了最后,你要晋职晋级也要考,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学生的苦恼,我们就这样一辈子过着苦恼的生活。

考不是坏事,那个国家都考,但是怎样一个考法,考什么,每个国家都有不同,但没有哪个国家比中国对考更认真。对政府而言,考能最大限度地体现某个专业领域的优中选优;对于民间而言,考则意味着最大可能地追求公平和公正。但也正基于此,除了考试成绩之外,官不信民、民不信官,专业性考试成绩就是最终的也是唯一的取舍标准。而与专业相关的其他能力,乃至人的道德水准、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等,都可以被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94d78156edb6f1aff001f83.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