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二元经济理论》,欢迎阅读!
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一元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转化的过程称之为经济发展的过程。所谓二元是指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部门和以现代生产方式为主的工业部门。1853年,荷兰社会学家伯克在对印度尼西亚社会进行调查时,发现了界限分明的二元社会,为后来的二元经济理论发展提供了基础。从城市化发展的角度看,如何有效促进二元经济转化,是经济学界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自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西方发展经济学家致力于对城市化与二元经济转化之间互动关系进行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托达罗的人口流动理论。上述代表性的二元经济理论为分析城市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1)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二元经济理论是刘易斯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和精华,为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转移促进城市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分析范式。刘易斯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划分为资本主义部门(以现代工业部门为代表)和非资本主义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现代工业部门的特征是生产规模较大、使用的生产技术较先进、生产动机主要谋取利益最大化、产品推向市场进行有价销售;传统农业部门的特征是生产规模较小、使用的生产技术较落后、生产动机主要是自给自足、产品基本没有面向市场进行销售。两类经济部门存在的显著性差异是传统农业部门具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现代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本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逐渐形成,体现在现代工业部门不断扩大,需要从传统农业部门吸纳劳动力。刘易斯提出了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而传统农业部门提供的丰富廉价劳动力是现代工业部门扩张的重要保障。
在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中,包括一个条件,即是“劳动的供给是无限的”。在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1954年)一书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资本投入相对不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农村会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依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劳动力数量不断增长,将会出现劳动边际生产力降低的现象。在此情况下,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减少不会影响农业总产量。而当边际产量为零时,剩余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总产量不会随之减少。如果农业部门有大量过剩劳动人口和隐性失业状态劳动
人口,那么存在绝对的劳动无限供给状态;如果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于农业部门“生存工资”的工资水平,那么存在相对的劳动无限供给状态。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状态”下,一个显著特征是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要高于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其原因有:一是城市生活水平普遍高于农村,生活成本也相对较高;二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需要承受外在多方面压力,没有相对的高工资吸引,很难实现人口外流;三是工会作用。刘易斯还指出,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不能比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太多,否则将会出现城市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刘易斯估算,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比农业部门的工资水平高30%左右即可。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分析了伴随着城市工业部门扩展的劳动力转移过程和实现城市化的过程,其将工业化、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紧密联系在一起,高度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人口流动与城市化发展问题。 (2)拉尼斯—费景汉的二元经济理论
1961年,美国学者拉尼斯和费景汉在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基础上,对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了部分修正。两位学者在发表的《经济发展理论》一文中指出,刘易斯忽视了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即忽视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在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重要作用。拉尼斯和费景汉充分考虑到工业生产部门和农业生产部门需要平衡发展的问题,完善了二元经济理论。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在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力向工业生产部门转移时,农业部门和工业生产部门的收入分配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鉴于此,其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与刘易斯劳动力无限供给阶段相一致,该阶段农业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多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工业部门,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所需的劳动力,其既不会降低农业生产部门的劳动总产出,又不会提升工业生产部门的工资水平。第二阶段,农业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将呈现上升趋势。这时,农业的剩余劳动生产力仍会流向工业生产部门,但农业生产部门的产出将会随之减少。拉尼斯和费景汉认为,此阶段的经济发展最为困难。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促进工业生产部门与农业生产部门同步发展,即在工业生产部门扩张的同时,试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以使得在农业劳动生产力转移过程中,不减少农业产品总产值、保持工业部门工资水平不变,进而达到工业部门扩张与劳动力转移的顺利进行。第三阶段,农业生产部门的全部剩余劳动力都已被工业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8d82419ae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8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