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知识点

2022-10-26 19:10: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知识点》,欢迎阅读!
行军,长安,故园,古诗词,诵读
教学文档

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课时2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知识点 课文知识点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潦倒,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

二、创作背景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三、理解诗义 (注释)

1.受降城:唐初名将张仁愿为了防备突厥,在黄河以北筑受降城,分东、中、西三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另有一种说法是:公元646年〔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2.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灵州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山峰。一作回乐烽〞:指回乐县附近的烽火台。

.


教学文档

3.城下:一作城上〞,一作城外〞。 4.芦管:笛子。一作芦笛〞。 5.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不知哪里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土。

四、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乡情的诗作。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蕴藉含蓄,将所要抒发的感情蕴涵在对景物和情态的描写之中。诗的开头两句,写登城时所见的月下景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正是触发征人乡思的典型环境。环境的描写之中现出人物的感受。在这万籁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望乡之情。一夜征人尽望乡〞,不说思乡,不说盼归,而是以人物的情态行为展现其心理,写出了人物不尽的乡愁。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曲折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洁白,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不知哪里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拂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注视着远方。不知哪里〞,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86c385801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