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思想的角度看二十四节

2022-07-16 00:45: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人文思想的角度看二十四节》,欢迎阅读!
从人,文思,角度,二十四
人文思想的角度看二十四节



少不更事时,《节气歌》算是启蒙教育的儿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或是坐在斑驳的土坯墙教室里,一群小孩扯开嗓子唱:“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传承2000余载的二十四节气,竟真切地融合着世代中国人民朴素的时间观、深厚的自然观、豁达的人生观。中国人极其智慧地把节气和生存、生活联系在一起,以节气把握时间规律、指导农耕生产然而,节气的深厚意蕴又远不止于此,它还与中国人的诗意气质、审美品格、价值追求等紧密而深刻地联系着。

现在想来,当初的节气教育是那么真诚无伪。节气里有泥土味、乡愁味,有传统习俗、农事趣味。更重要的是,人们在总结节令的同时,开启了发现精神世界的漫漫征程,在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朵朵生命的浪花。即便到了今天,我们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节气情结依然在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而且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异彩纷呈,节气文化的智慧也理当浸润每一个人心田。

1、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敬时爱日之悟。

敬时爱日,通俗来说就是惜时。惜时是中华民族古老而恒久的信念,是世世代代中国人对待时间的态度。《论语·阳货》中说:“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吕氏春秋·上农》中说:“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中国人很早以前就孕育出了时不我待的意识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把时间看得十分重要。二十四节气,首先是一部时间之书。它是传统时期农业生产活动的基本时间指针,是基于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基础之上的时间的具象化表达。它的出现,充分印证着中国先民勇于探寻时间、叩问时间、把握时间的历史主动精神,折射着这个古老民族面对生存、面对生活、面对生命表现出的积极主动和乐观向上的态度。特别是随着历史的演进,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系统融入人们生活日常,经潜移默化为一种自律机制,在人们关于时间的自省自觉中发挥着激励作用。气转换使人们对时间倍加珍惜,在时光不停地敲打流转之中,智慧的中国人努力把握有限生命中的永恒价值,无数次对着节令发出感慨,对着生命发出悠悠哲思。诗人李益在《立秋前一日览镜》中写道:“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惟将两鬓


雪,明日对秋风。”诗人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中写道:“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叶下和秋吹,惊看两鬓毛。养羞因野鸟,为客讶蓬蒿。火急收田种,晨昏莫辞劳。在这里,节令是一个时间符号,又仿佛是一个生命符号。痴真善感的诗人,在日迁月移之中苦苦思索时间真谛,思考生命去留。而这些,于寻常百姓又何尝不如此?谚语中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立秋锄晚田,地松籽粒满”,“到冬寒,畜棚栏圈要堵严”,等等,同样展现了勤劳质朴的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智慧。

2、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敬天爱人之悟。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惊艳开场,令世界瞩目。一时间,二十四节气成为热门话题。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角度入手,选择二十四节气这一“中国符号”拉开冬奥之幕,那一刻,我们在向世界传递什么?画面之中,时光流转、四时有序,节令变迁、美轮美奂,美丽的山川河流令人陶醉,拼搏的奥运健儿令人振奋,追梦故事中的平凡之人令人感动,一派安静、祥和、幸福、美好的画面如春雨浸润心底,使人流连忘返。由敬畏天地自然而敬畏生命,又循道而行将生命置于天地自然中以善待,这就是中国人的大智慧。我们所传递的正是对自然的敬畏、对真与美的追求、对人的敬爱、对善与和的涵养。古老的中华文化所表达的这种精神,就深刻地蕴含在二十四节气之中。 3、二十四节气虽为天文历法,但同样具有深厚的人文意义。

也正是因为其天文意义与人文意义兼具,才使二十四节气在中华传统文化更具有代表性。探究起来,中华传统文化也是从思考天人关系开始的。北宋文学家张耒在《进学斋记》中写道“观天地之道,察万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顷刻之休,是故其德日进而不可止。”可见,天文人文密不可分,天文人文人文观乎天文在这样的文化传统中,二十四节气自然而然地被赋予了“敬天爱人”的深刻内涵。人们崇尚自然、热烈地感受着自然节律变化,同时也是崇尚生命,热烈地感受着人生的节拍。人们向自然学习,深刻体悟自然之美,即能以这对待美的情操去创造社会之美、人心之美。清明,风清景明,人们慎终追远,始终能够延续几千年的精神信仰,厚培精神文化土壤。冬至,《汉书》中曰:“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怎么来贺?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乐于志愿服务,去社区、敬老院等为孤寡老人包饺子,这就是节气里的人文味了。


节气文化传承到今天,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就要使其与现代生活相适应,要让节气情结由简单意义上的文化怀旧上升为一种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之上的文化自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就此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取得新成就、创造新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中国特色的农事节气,到大道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从各具特色的宅院村落,到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从乡土气息的节庆活动,到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从耕读传家、父慈子孝的祖传家训,到邻里守望、诚信重礼的乡风民俗,等等,都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都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作为农耕文明产物的二十四节气,生动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理当把它传承好、弘扬好,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在广袤中国大地绽放璀璨光芒,焕发勃勃生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cecca5d9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2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