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传播学概论知识点》,欢迎阅读!
一、 名词解释:
1、休眠效果——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这种现象,霍夫兰等人称为“休眠效果”。
2、媒介即讯息——这是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中心论点。传播媒介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不论他们传递的是甚么信息,其本身就会引发社会的某些(某种)变化。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媒介的变迁带给人类社会以强烈的讯息,媒介所传递的特定内容,反而无关紧要。
3、传播流程——指的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
4、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称为“意见领袖”。
5、潜网——美国布里德提出的。任何处于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传播媒介都担负着社会控制的职能,而这类控制往往是一种潜移默化、不易察觉的过程,用一个形象化的词来概括就叫潜网。
6、魔弹论——又可称为“皮下注射论”,指传播媒介具有不可抵抗的巨大力量,它们所传递的信息在受传者身上就像子弹击中躯体,药剂注入皮肤一样,可以引起直接速效的反应;它们能够左右人们的态度和意见,甚至直接支配他们的行动。
7、大众传播——指传播组织通过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报纸、广播、电视、电影、杂志、图书等,对极其广泛的受众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
8、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受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
9、参照群体——个人未必置身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
10、传播单位——每一个传播的参加者,无论个人还是团体,都可以看做是传播单位,都兼有传者、受者这两种身份以及发信、受信、编码、译码这四种功能。
11、个人差异论——以“刺激—反应论”的心理学模式为基础,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描述受众,认为不同的受众成员对大众传播信息的不同的接收行为,取决于个人特征的千差万别。受众成员的种种社会关系左右着他们对媒介信息的选择,从而制约着大众传播的效果。
12、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地描述的研究方法。
13、受众——是社会信息传播的接受者群体的总称。 14、冷媒介——这是麦克卢汉的理论。“冷媒介”是指提供信息的清晰度低,受传者在信息接收过程中行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参与程度高的媒介。
15、社会关系论——着重分析受众成员日程的社会关系对其媒介信息接收行为的影响。
16、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按照它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17、把关——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角度,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是把关。
18、媒介——扩大人类信息交流能力的传播中介物。 19、两级传播——大众传播的影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这就是“两级传播”概念的产生。 20、《报刊的四种理论》——“报刊”实际上指整个大众传播事业,因为本书的内容涵盖着大众传播的历史全程,而
在本世纪以前大众传播的主要形态就是报刊。所谓“四种理论”是作者从大众传播的演进中,经过分析和综合而确认的四种控制观念及其所统辖的四种控制体制。 二、 简答题:
1、简述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观。
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冷媒介与热媒介之分。
2、如何正确控制社会信息流量。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首先最根本是要找出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主要因素,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对信息的多种需求,其次是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另外传播环境和个人因素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
3、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发展。
使用与满足研究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赫尔卓格对广播节目的“使用”动机进行了调查,贝雷尔森对印刷媒介的效用进行了考察;50年代,“使用与满足”研究进入一个停滞期;60年代以后,“使用与满足”研究的价值重新受到人们的肯定,再次复兴起来,并具备了以下新特点:对“使用与满足”的形态进行系统的定量定性研究,重视对受传者使用动机产生的社会条件的考察,加强了对“使用与满足”过程的理论总结。
4、简述造成“知识沟”扩大的原因。
接触媒介和学习知识的经济条件;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5、简述内容分析法的长处与不足。
长处:(1)不受环境干扰。由于所研究的对象是已经记录在案的讯息,所以能真实地表现信源的特征;(2)费用较低。所需费用上要比问卷调查和控制实验为低。
不足:无法纯粹以内容分析为根据,得出某一内容对受众的影响程度的结论。它一般只能的出内容讯息较为表层的、直接的效果方面的结论,至于较为深层的、间接的效果研究结论,内容分析只有在与其他传播学研究方法相配合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6、简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
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之所以允许人们有言论自由,是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不论各种言论如何泛滥,人都能理性辨别出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也就是“自我修正”;真理只有在各种意见展开“自由而公正”的竞争中才能产生,才能发展。
7、简述大众传播的受众特点。
广泛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 8、四大传媒在竞争中采取什么对策。
报纸要在信息容量优势上头做文章,深度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等;杂志则在竞争中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易于保存,宜于在专题讨论中以充实的内容、深刻的分析吸引受众的长处,出现了许多专业性杂志;广播一方面要在节目安排上扬听觉形象之长,以简明新闻、音乐节目等吸引受众,并发挥自身节目制作比较简单、成本低的特点,向专栏化节目发展,由争取一般受众到争取各种特定的受众群;电视要及时报道重要动态新闻,要以丰富多彩、图声并茂的娱乐节目以及绘声绘色的广告节目来博取受众的青睐。
9、简述《人民的选择》中提出的理论假说。
政治既有倾向假说;选择性接触假说;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对大众传播效果类型的概括。 10、简述施拉姆对传播学的贡献。
施拉姆是传播学集大成者。1)使传播学成为独立的学科;2)建立传播学研究机构;3)编辑出版著作;具体为:将他人的贡献集中起来,进行整理,使之完善化、系统化,他是第一个具有创建“传播学”这样一个独立学科的明确意识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人;先后在伊利诺大学、斯坦福大学、衣阿华大学和夏威夷东西方研究中心建立了4个专门的传播研究机构,培养了大批人才;编辑、出版了近30部著述,约500万字。
11、简述“沉默的螺旋”假说所包含的要点。
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导致社会生活中占压倒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12、简述梅罗维茨媒介理论的基本观点。
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电子传播媒介促成许多旧情境的合并。 13、简述传播学诞生的条件。
从主观条件看,人类的认识能力空前提高;从客观条件看,传播的作用和影响极端凸现;换言之,可能(可称之为“学科背景”)与需要(可称之为“媒介背景”)的结合,催生了作为20世纪众多新学科之一的传播学。 14、简述选择性因素的三个方面。
选择性接触;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5、简述拉斯韦尔对传播学的贡献。
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提出“社会传播”的概念;倡导并亲身实践“内容分析法”;一生勤奋,留下大量著述,其代表作为:《世界大战时期的宣传技巧》、《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和功能》等。
16、简述传播效果研究的三个阶段。
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为第一个时期,即“魔弹论”时期;40年代至60年代为第二个时期,即“有限效果论时期”;70年代至现在为第三个时期,即“新效果理论”时期。 17、简述控制研究及其内容。
针对传播主体“谁”这一要素的研究即为控制研究,它专门考察传播者(包括个人与组织)及其活动特征,揭示传播者同所处时代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是传播学理论探讨中的一个主要领域。具体来说,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二是分析传播者的受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三是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等。 18、简述媒介控制形态。
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 19、简述巴斯“双重行动模式”的内容。
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其中的第一个阶段是新闻采集,这里的把关人士主要有记者;第二个把关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士主要是以编辑为代表。 20、简述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新闻是信息的一种形态,是信息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新闻是由信息衍化而来的。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新闻的结构和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一方面,新闻和信息是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新闻和信息之间也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具有强烈的时效性,要求对某一事件、人物作比较完整、全面的反映和表达,是一种公开的、大传播的信息,在语义信息和语用信息的层次上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鲜明的倾向性。
三、 论述题:
1、请结合美国当时社会实际状况分析传播学诞生在美国的原因。
①媒介背景:1)美国最先感受到媒介传播的巨大威力;2)政治上:报纸的作用越来越大;3)经济角度:媒介以传播大量经济信息,二媒介本身也成为企业;4)社会角度:媒介给大众带来了利与弊。②学科背景:1)优秀人才大量涌来;2)培育大量新兴学科,典定传播学的学科基础。 2、请联系我国新闻传播现状谈谈你对“议程设置”理论在舆论引导中所起的作用的认识。
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的环境认知过程中的影响入手,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揭示了大众传播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还把西方主流传播学长期以来力图回避的重要问题——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重新摆在了人们面前。对于我国这样的一个国家的新闻传播,有利于: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它所存在的负面因素也不可忽视: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3、请用知沟理论分析中国的弱势群体,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会做什么事情来改变现实。
知沟理论的主要内容为:大众传播的信息传达活动无论对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还是社会经济地位低者都会带来知识量的增加,但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获得信息和知识的速度大大快于后者,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结果是两者之间的“知识沟”不断变宽,差距不断扩大。作为一名记者,在缩小"知沟"和"信息沟"的实践中,应该注意新闻媒介的传播方式和内容。在大众传播媒体包括网络媒体的传播过程中,媒体往往注意一些所谓的"主流人群"和"强势群体",而没有考虑"知沟"和"信息沟"在中国日益加深的不平等关系。由于信息化集中在城市和发达地区,这就有信息不平等问题,无法接触到这些现代化通讯设备的"弱势人群"将更加深刻地被排斥在信息沟的另一端,这种不平等将加剧政治和经济的不平等,而不是相反。而所谓"主流人群"和"强势群体"在受众中仍然是一小部分人,他们代表不了大多数人对信息的需求,也不能成为具有导向作用的"舆论领袖" 。相反,新闻媒体若在传播和发行上过多地向这部分人倾斜,就会造成受众在接受信息上的不平等,强者恒强,弱者恒弱,不但在财富之间而且在信息的拥有之间拉
大了贫富的差距,扩大了"知沟"和"信息沟"。因此,新闻媒体只有既关注"主流人群"和"强力群体",更关注"弱势群体",才能真正形成媒体与受众的良性互动,从而缩小社会上日益明显的知识和信息的获取差距。另外,记者要呼吁国家在缩小"知沟"和"信息沟"的努力方面,改善贫富之间、城乡之间、社会各阶层之间在硬件方面的差距。实际上知识信息的获得和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4、试述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理论对我国新闻事业发展有无积极意义?如果有,请说明。
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责任论是对自由主义理论的改良、发展和完善,正是针对着自由论的主要弊端即只讲绝对自由,不讲社会责任而提出来的;按照它的主张,传播媒介在享有充分自由的前提下,在社会为它提供自由保障的环境中,还应主动地、积极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换句话说,在没有“他律”的情况下自觉地进行“自律”,在没有外来约束、外来控制的条件下自觉地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社会责任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自由是伴随着义务的,新闻媒介应当对社会承担责任,应当为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服务。从这一基本观点看,社会责任理论是把自由与责任联系在一起的。
按照这个理解,新闻自由的权利伴随着媒体要承担一定的义务和责任,没有自由就无法履行责任,而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自由的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在这里,起核心作用的是道德意识与道德责任,这是媒体职业行为的底线。如果以及媒介机构在享有自由的同时无限制地放纵自己,不顾道德要求,将自己的自由权利建立在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基础上,那么他就等于剥夺了自己的自由权利,因为社会不允许他如此放任,而总要对它进行限制。由此可见,社会的公共监督和统一管理也是保障正当的新闻自由的一种必要手段。在新闻工作中要处理好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关系,就要坚持自由与责任的协调统一,首先,必须坚持谨慎性是自己的新闻自由权利,决不滥用新闻自由权利;其次,必须牢牢树立责任意识,要自觉地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再次,必须确立明确的公众观念,要自己的运用自己手中的传播权力用于为社会与公众提供有效的服务,须知自己的传播权力来自于公众,因此也应当更好的服务于公众任何不为公众服务的传播活动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最终都要受到公众的抵制和惩罚。最后,必须保障媒体拥有充分的新闻自由权利和实现这些权利的必要条件,以使其能够更好的借助这些权利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道德责任和政治责任。总之,只有坚持自由与责任的统一,才能既保障媒体拥有充分的新闻自由权利,又能确保媒体能够很好的行使自己的社会责任,是媒体的社会功能能够得到圆满的实现,使媒体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c19208f78a6529647d53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