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词解读》,欢迎阅读!
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古诗词解读
作者:李一岚
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17期
李一岚
内容摘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把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上。该文结合高中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从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鉴赏诵读诗词,联想写诗意境;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诗中韵味三个方面就展开联想和想象对古诗词有效教学,作一探讨。
关键词:古诗词 有效教学 联想 想象
按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教学实施建议,高二下半学期,语文教学进入到《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的教学。目前,苏州市各高中选用的是苏教版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学生对选修课学习不像必修课那样重视;二是学生缺少对古诗词相关知识的了解,如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境等;三是面对古诗词,学生普遍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尤其是不能展开欣赏古诗词的重要要素——联想和想象。著名诗人艾青曾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诗人最重要的才能就是运用想象。”所以,在鉴赏诗歌的时候,读者同样需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才能细细品味诗歌,感悟诗歌的意蕴。学生正是缺乏了联想和想象,才说不出个中体会,道不明期间内涵。
诗词是极其精炼的艺术,它以少量的文字包孕丰富的思想内容,联想和想象是诗词艺术的翅膀,同样也是诗词鉴赏的触发媒介。诗词作者在创作时,固然是心骛八级、神游万仞;而读者在品读时,必然也需发挥联想、展开想象,思接千载,寻求诗词之中所包含的无尽韵味。据此,笔者在《唐诗宋词选读》选修课教学中,指导学生以联想和想象来引领古诗词学习,从而提高古诗词学习的有效性,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主要以如下三方面为抓手。
一.了解诗人生平,想象写诗背景
“诗言志”,诗词是诗人抒发自己情感、表达自己志向的载体。诗人的不同经历和社会体验会激发其不同的思想情感并融入不同题材的诗词中。古诗词教学中,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写诗背景对解读诗词,理解其内涵起到关键的作用。引导学生循着诗词中的情感联想到诗人当时的生活与经历,由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作背景,以有效促进学生对诗词的解读。
例如,在学习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如能由诗人生平展开联想,这首诗就不难理解了。指导学生在诵读该诗后,找出隐含诗人情感的诗句: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当问及这两句诗句中诗人的情感是否矛盾时,学生就开始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李白此时已失去抱负,对现实已消极至极;但与此相反,有人认为李白此时的心态还是很豪放的。这时笔者引导学生由此联想到诗人的生平,此诗为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所作,李白一生欲为国家出力,最终病倒在赶赴战场的路上,虽然一生屡遭挫折,但其内心依然是慷慨激昂。由此,再回到该诗,想象写诗的背景。当时李白在看透朝廷黑暗之后选择了离开,失去了施展抱负的机会,内心必然充满伤痛,于是借助美好的梦境来暂时舒缓其内心的伤感,所以当从梦中醒来,会有看似消极的“古来万事东流水”之叹,这美好的梦就如他当初去长安时的情景,毕竟短暂,亦如水东流,但诗人并不会因为短暂失意而失去内心的豪放与爱国情怀,所以即使是痛也要痛得豪放,然后继续前行。可见,充分了解诗人的生平,想象其写诗的背景之后,诗人借诗言志的情感就不难把握了。
二.鉴赏诵读诗词,联想写诗意境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熟读的过程,就是读者体会和理解写诗意境的过程。“熟读”是“吟”的前提,更是鉴赏诗词的基础。诵读诗词,可以给予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抓手和依据,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赋予学生自主联想写诗意境的内容与空间。鉴赏诵读诗词,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赏析相同题材的古诗词
古代诗词的题材并不多,就每一首诗词来说,题材的划分是比较明显的。相同题材的诗词,其写作的角度、写作的内容、表达的情感、抒情的方式等或多或少地存在着相似之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同一题材的诗词可以通过归类,打包一起让学生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就能够充分熟悉某类题材诗词中的意象、情感、表达方式等,并进行一定的概括总结。以后,在欣赏此类题材的诗词时,学生就有了类比的抓手,理解起诗词的意境来,也就能得心应手。
例如,在学习高适的《燕歌行》之前,笔者让学生收集了十几首边塞诗词:有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出塞》;王之涣的《出塞》;王翰的《凉州词》;柳中庸的《征人怨》;卢纶的《塞下曲六首》等。学生通过诵读,自主进行归纳,总结出边塞诗中常见的景物、乐器、情感倾向等,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掌握了边塞诗通常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衬托边塞战士苦寒之地的英勇征战,或是描写战争的残酷等等。此后,再来鉴赏《燕歌行》,学生就能结合自己对边塞诗的归纳和总结来展开联想类比,想象的空间更广阔,解读的视角更广泛。看到“寒声一夜传刁斗”脑中立刻会出现“月黑雁飞高”的情景,整个画面就会显得更加地寒冷和凄凉;看到“死节从来岂顾勋”就会想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见士兵斗志的坚定……一句句的诗在学生脑中的形象丰满起来,诗词的意境也就一层层浮现,隐于其中的对比反衬手法和批判讽刺的主旨就逐步显现出来。
2.读懂诗词,领悟意蕴
要欣赏诗词,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把诗词字面上的意思读懂,但是不少学生却连这点都做不好。他们不会用联想和想象去合理地扩展诗词的字面意思,只是死抠诗词中那几个有限的文字机械地阅读,所以很难领悟诗词的内在意蕴。在欣赏诗词时,教师除了要引领学生了解诗人生平、化归诗词题材外,更要关注诗词本身,从中抓取主要信息,读懂诗词,领悟意蕴。
巴尔扎克曾说过一句有意味深长的话:“真正懂诗的人会把诗人诗句中只透露一星半点的东西拿到自己心中去发展。”教师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联想,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从而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
例如,在欣赏马戴的《出塞》时,笔者要求学生赏析“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中的“缺”字。不少学生看到“缺”,又看到“缺宝刀”这个动宾式的短语,就不加思索地得出是“缺少宝刀”的意思。笔者又让学生将两句诗翻译出来,学生翻译成:将士们卷起旗帜,晚上夜袭单于,和胡兵乱砍一气,发现缺少宝刀。显然,这样的翻译是不合情理的,上了战场的将士,怎么可能在和胡兵乱砍一气后才发现缺少自己的武器呢?很明显学生没有结合诗句来分析这个“缺”字。要理解该字必须把这首诗好好地读读,要抓住诗句中的“夜劫”、“乱斫”等字眼展开想象,把静止的文字化成生动合理的画面。经笔者这样一点拨,学生重新翻译:将士们卷起队伍中的旗帜,衔枚疾走,夜袭单于,和胡兵经过一场激烈的打斗后,连锋利的宝刀都钝了。这样领悟意蕴就很确切,学生感悟到“夜劫”是有准备的行动,“乱斫”是战斗场面的激烈,然后在此基础上想像激战中的宝刀,钝或缺口应该是正确的意蕴。
三.联系生活体验,感悟诗中韵味
诗人写诗,肯定是有感而发,有情而抒,诗词是他们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的写照。有时读者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情感的体验和诗人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在诵读某些诗词时,教师就可以由诗歌的某个点而引发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和情感的联想,使自己走进诗歌,感受其中的韵味。
例如,在学习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时,里面有这样的诗句:枳花明驿墙。书上的注释为:墙边枳树的花使驿站的墙都显得明艳。这样的注释给人的感觉是诗人此时的心情不错,所以看到花时,觉得花很艳很美,使驿站也明艳起来。枳花在这里是来衬托诗人心情的,这样解读对吗?有不少学生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笔者启发学生联想自己早起的生活情景,有的学生沉思了一会,发出“哦”的声响,之后让学生再来赏析,他们就讲得很好:每天早起,天不是很亮,所以看到白色的花时,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因为雪白的颜色在灰黑色的背景上越加显得白,这是颜色上的一种刺激,更是对天色的一种衬托,点明了诗歌题目中的“早”字。学生这样的理解,才更切合诗人的主旨。可见,学习古诗词时,有时如能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体验,或许能更确切感悟诗词中的韵味。看来,学习古诗词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经验积累也有一定联系,所以,平时要引导学生用一颗细腻的心去留意身边的事物,多观察、多体会,做生活的有心人。
综上所述,阅读鉴赏古诗词,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这种联想和想像并不是天马行空地胡思乱想,而是由诗词本身触发,将头脑中贮存的表象进行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在这过程中,只有展开联想和想像的翅膀,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古诗词,才能顺利畅游在古诗词解读的海洋。
参考文献:
[1]谭金芸.想象,在这里飞扬[J].语文教学通讯,2003(2):18.
[2]吕淑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
李一岚,江苏常熟市尚湖高级中学教师。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a141c51b2e453610661ed9ad51f01dc381573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