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余姚清明节民风民俗

2022-04-06 05:06: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清明节】余姚清明节民风民俗》,欢迎阅读!
清明节,余姚,民风民俗


余姚清明节民风民俗

社会民俗,在国际上又称民间社会传承。我国古代《周礼》、《仪礼》和《礼记》是研究社会习俗的经典之作,汉代应邵的《风俗通义》是世界最早的一部民俗专著。社会民俗是世代传承下来的社会集团结合,交往过程中各种关系间形成的习俗惯制,深刻地支配着社会生活和事务,直接关系着社会发展的进程。

千古绝唱余姚腔

余姚腔是中国古代南戏四大声腔之一,与浙江海盐腔、江西弋阳腔、江苏昆山腔,合称中国四大戏曲古腔,是产生最早,影响深远,成为各种戏曲新兴声腔所吸收的古腔,曾风靡全国。

余姚腔因产生于余姚而形成得名,宋元时期,余姚戏曲昌盛,姚城、浒山、梁弄、马渚皆有戏台,正月十三灯节,庙台演戏,宗祠张灯结彩,杂奏音乐;四月赛神,大演甲戏;九月十二,姚城、慈城、丰惠三县城互迎城隍神演戏;冬至各乡村祠堂,鼓乐演剧,大兴堂会,现在鹿亭始建于宋朝的仙圣庙戏台,演戏酬神,庆典活动,已成时尚,涌现出了一批戏文弟子,至明朝,余姚梨园弟子,遍及长江南北,名闻遐迩,明朝《词谑》一书介绍:余姚名伶董长于歌做工尤佳;自宋到明的四百年间,余姚腔在本土形成。据史料载:最早定名余姚腔,出现于明朝陆蓉《菽园杂记》和祝允明(字枝山)的《猥谈》之书,称所谓南戏盛行,今遍满四方,妄名余姚腔之类,此时余姚腔已盛行大江南北;徐渭(字文长)《南词叙录》说:今日之家,称余姚腔,出于会稽(绍兴)之余姚早已在江苏、安徽、江西等南方省份流行。余姚腔在明朝初年已经流传各地,到了清朝中叶依然演出不缀。

1 / 2






吴哥杂曲,并出江南;越声调曲,并出余姚。余姚腔声调,产生的土壤有二种:一方面,源于余姚乡村地方的曲调、谣曲,承传了六朝时期新乐府歌的影子,吸收了市井民众文化,江南农村唱山歌唱小调的声调,由于俚词肤曲,杂白混唱,以曲代言,使百姓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吸收了北方音乐和法曲曲调,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曾有诗说:平阳音乐随都尉,留滞三年在浙,都尉即唐皇驸马于季友,曾在明州(宁波)任职,带来北方音乐,特别是法曲在浙东的流传,形成道士腔,余姚腔大量吸收了法曲的精华,创新调腔。同时随着明代戏剧家高明在宁波栎社创作的《琵琶记》在全国的流行,所使用的余姚腔也随之流传,当时余姚腔在浙东被尊为越调江南越曲,由于地方官员把《琵琶记》呈入宫廷,明太祖朱元璋看了大为高兴,余姚腔从浙江一隅进入京华,从北京流向全国的戏曲声腔地位确定;同时,又由于余姚庵东盐场盛产食盐,余姚官盐占浙省三分之二,长江诸省盐商往来频繁,本地盐商往往带戏班从之,余姚腔盛行江淮南北。

河姆渡原始音乐

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骨哨、埙以及木筒,是我国目前年代最早的远古音乐器(文物杂志),哨是原始时代出现的吹奏乐,埙也如此。

七千年前的余姚先民,在这块依山傍水襟海的土地上劳动生息,创造了世界是最早、最辉煌的稻作文化。据河姆渡遗址两期科学发掘出的7000多件文物证明,先民不仅在吃(以稻米为主食,山上水里丰富的动植物为菜肴),穿(用原始织物制衣),住(有数十米长的干栏式榫卯结构的木屋),行(用舟与桨在水面上航行),而且在饰(许多造型精美、雕刻细腻的骨、牙、玉、石、木的装饰品)、玩(有许多小玩具和陀螺等实物),养(已盆栽花草和驯养小动物)等方面有着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在乐(有世界是最早的骨笛、陶埙和木筒等乐器)方面成为原始音乐的先河。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85f32b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6f.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