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欢迎阅读!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作者:肖丽明
来源:《新教师》2020年第11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的同时,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领悟诗歌情意,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内涵等,品味作品的意蕴和感情。为此,笔者以“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古诗文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为切入点,通过吟咏、想象、改写等方式,把中华优秀古典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意识中,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 一、吟诵诗文,感受语言之精美
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贾岛骑驴选“推”“敲”的典故告诉我们,古诗文极其精练的语言特性,注定了吟诵是积累语言的一种重要手段。周振甫在《论诵读》一书中也清楚地告诉我们,轻重缓急地读,可以使文章中的情和事起到互相呼应、互相促进的作用,可以帮助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诵读,可以理解语言和情感的关系,多诵多读,一旦写作之时,自会用适宜的语言表达胸中的情意。
在教学古诗文时,教师要牢牢把握住古诗文特有的音韵之美、节奏之美,突显古诗文特别适合诵读的特点。一是丰富读的形式。可以有自由读、小组赛读、男女赛读、声情并茂地读、教师配乐读等。二是传授读的方法。诵读就是要以声带情,遇到情感高兴的诗文,读时可以活泼点、跳跃点,语调稍微轻松点,往上扬;遇到情感比较沉重、悲郁的诗文,语调缓重点、低沉点,多从丹田处起音。三是感受读的美。古诗文篇幅虽短,但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如鹰之翱翔于蓝天之上,鱼之游于江海之中,自有无穷乐趣。
对小学生来说,吟诵是最有效地感受语言精美的手段。但如果反复吟诵,学生有可能很快就会感到厌烦。因此,可以通过闯关游戏、积分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家长借助跟古诗文有关的阅读材料,帮助孩子理解古诗文中的人与事、天文与地理等,使孩子不断汲取古诗文中丰富的“营养”,在吟诵中理解,在理解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积淀。
二、想象诗文,感受意境之奇妙
意境是古诗文的灵魂,因此,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诗词的过程,就是品味诗文意境的过程,也是鉴赏诗文的关键。
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说,诗文教学的着力点是对诗文语言的琢磨和咀嚼,教学时,只有把诗文语言和诗文意境糅合在一起进行研究,再结合诗人创作诗歌时的情境,才能引导学生品尝、感悟出诗文的准确性、鲜明性与生动性。在教学时,如果教师能适时地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遭遇,把诗文中描写的景象和意境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联想和思考作者当时的立场和境遇,并再现逼真的情境,那么,学生就更容易進入诗文的意境,也就更容易掌握诗文的精髓。
如教学《所见》一诗时,在学生充分诵读的前提下,让学生边看图边想象,先说说图上的情境,然后依据自己的理解,整体感知图意。学生可以先联想牧童当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诗中哪些词语能够表现心情,然后再带着自己的理解诵读诗文。为了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教师可以出示“如何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演来体现小牧童的快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中,把自己脑中再创造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小牧童形象,转化为生活中的人物。学生在想象、朗诵、表演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诗文的意境,诗中“欲”“鸣”这些难以理解的词,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充分理解诗意,感受诗韵之后,教师再适时地将诗中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人物的活动,诗人的生平和思想变化等作一个简单的介绍,既能加深学生对诗文的印象,又能引发学生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另外,在进行小学高年级诗歌教学时,让学生对诗文的创作背景有所了解,既能让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所帮助,又能让学生增加历史知识的积累。 三、改写训练,升华诗文之情感
古诗文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不但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而且这几种美还恰如其分地融为一体。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诗中之画”,体验到的“诗中之情”,感受到的“诗中之理”,通过丰富的想象,用自己的深情真意和优美佳句描绘出来,那就是一篇篇现代版的美文了,也就是对学生情感进行的升华。
在改写诗文时,要注意这两点。一是改写景物的诗文时,可以更多地调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嗅、皮肤触等各种自身的感官,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诗中的美景。如“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清丽空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势磅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气概。二是改写记事的诗文时,可以调动学生无穷的想象力,活灵活现地把诗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动作等表现出来。鼓励学生尽情与作者对话,挖掘诗文之意境,拓展诗文之深层思想,把浓缩的语句、跳跃的意思、省略的成分等用加一加形容词、描一描修辞等方法表现出来,努力使文章有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在学习《村居》时,笔者首先介绍了作者的写作背景:诗人晚年之所以要隐居于江西上饶的乡下,是因为遭受当时朝廷议和派的打击和排斥,郁郁寡欢,壮志难酬。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心情愉悦,写下了此诗。于是,像童谣一样自然、亲切、优美的儿童美文就水到渠成了:早春二月,明媚、迷人的景色就铺展开了。没几天时间,小草争先恐后地探出了嫩绿的芽儿,一只只黄莺叽叽喳喳地叫
着、笑着、唱着,你追我赶,欢快地嬉戏着。堤旁的一棵棵柳树,像一个个婀娜多姿的姑娘,用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水面,难道它们是被春天的烟雾给迷醉了?快来快来,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快乐的孩子们早早地放学了,在风和日丽的春天里笑啊,跳啊,趁着刮起的东风,兴致勃勃地放起了风筝。
给诗文“增肥”,既是学生把习作写长、写美、写活的一种方法,又是让学生不断感知诗文语言之精炼、意境之悠远的方法。
一篇篇高度凝练的古诗文,就像各种不同的茶,有的鲜爽回甘,有的醇厚甘滑,有的醇和爽口,有的清甜柔和,但都让人回味无穷。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不断地吟诵、想象、品鉴,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之精美、意境之奇妙以及诗人情感之充沛。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第六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5797ff9d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