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科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发展思路又是怎样的?

2023-04-26 01:21:14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老年医学科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发展思路又是怎样的?》,欢迎阅读!
医学科,学科,老年,思路,什么样
老年医学科是个什么样的学科?发展思路又是怎样的?



老年医学科看什么病?

老年医学科是个年轻学科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副院长保志军说,新中国成立前,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仅35岁,而今全国已达77.3岁,上海高达83.66岁。“短短几十年,我国人均期望寿命大幅提升迈入老龄化社会放眼全球都没有这样的先例,这为老年医学学科发展带来契机和挑战。而作为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的长三角地区,有义务探索老年医学模式。”

小儿科司空见惯,老年科却很陌生。专家解释,绝大多数药物临床试验均基于成年人群参与完成,由于缺少儿童应用科学剂量,小儿科从大内科中分离出来。如今,老年人口占比日渐走高,针对老年人的用药剂量也应更为科学讲究,老年科因此成为二级学科

老年医学科看什么病?担纲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保志军给出明确答复:患有3种及以上慢性病的老年人,可前往老年医学科就诊,“许多慢性病需要服用2种以上药物,老年人常常合并好几种慢性病,各种药物应如何搭配、怎样系统治疗多种疾病?这些在专科领域难以破解的问题,应该是老年医学科的强项。”

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老年病科主任胡耀敏,至今记得一名九旬老人的病例。老人因右上臂骨折入院治疗,原本简单的手术却因高龄成为大挑战:老人有冠心病、糖尿病等多种基础疾病,患者家属与外科团队均考虑到麻醉与围手术期风险,最终选择保守治疗,老人骨折畸形愈合,右上肢活动受限。胡耀敏直言:“当时觉得挺遗憾的,如果未来老年科可以介入进行术前评估、术后康复等,是不是会有更多患者受益?”

学科发展有哪些局限?

上海发展老年医学科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1986年,上海市老年医学研究所在华东医院成立,成为上海老年医学科起步的标志。此后,多家医疗机构陆续开设老年科。“二级以上医疗机构89%开设老年科,这一比例不低,但论及学科发展仍相对缓慢。人才梯队缺乏、专家共识不足,一系列问题有待逐一解决。”保志军说。

记者获悉,老年医学科起步较早的欧美国家,三分之一医学院校将老年医学列为本科必修课程,这使得学科人才储备有了充分保障。我国直至1990年,医学院校才设立相关课程,时至今日仍是选修课程。“95家医疗机构设有老年科,即便成熟的老年科也不过十来位医生,有的甚至只有两三位医生,大多老年科定位并不清晰,难以吸引并留住人才。”业内专家直言。

学科发展共识亦不普及。老年科的最主要目标是延长人群“健康期望寿命”,减少带病生存时间,而非许多人误解的“仅是配药”。专家解释,所谓“健康期望寿命”,即一个人在完全健康状态下生存平均年数。相比发达国家健康期望寿命、人均期望寿命的5年“时间差”,上海仍有差距,目前“时间差”至少10年。

老年医学科改善带病生存状况,需要交叉融合概念。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说,针对老年疾病,医学界乃至整个社会应有持续发展认知,从医教研各层次入手,找


寻延缓衰老的新理念和新技术。他举例,老年人牙口不好就会导致体力下降,口腔医学亚专业可否针对老年人群研究?这样的交叉也可促进全新就诊模式,即将学科发展成为复合型、一站式、连贯制门诊。

怎样抓住发展良机?

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快,老年医学科迎来发展良机。2017年,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心“落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全国共6家)研究中心发挥大平台功能,老年医学科交叉领域专家借助平台,可启动多种项目课题研究保志军透露,团队已在研究中心启动课题——中国老年人群衰弱标准及早期干预研究,“待标准明晰后,下一步将可定义衰弱的生理指标、科学评估等,使过往含混的概念标准化,以此推进学科发展。”

更多探索老年特有疾病的门诊,也在上海的医院冒头:今年1月,仁济医院老年病科增设老年共病门诊、“肌少症”专病门诊,临床医师药师共同加入老年医学学科整合团队(GIT实现“挂一次号就得到团队诊疗”。在华东医院,老年人记忆门诊、衰弱门诊陆续开出,形成疾病规范诊疗,并逐步推广示范。

老年医院也将“启航”。今年3月,核定1000张床位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运营管理)将启动试运行;今年内,瑞金医院也将整合建设发展老年医学中心。这一老年医学中心将采取“松紧结合”的管理模式,更有针对性地为老年患者提供帮助。

围绕老年医学科发展,可以做的还有很多。陈尔真回忆起多年前前往美国梅奥诊所的一次考察,“医院附近的酒店房间门比普通酒店宽,卫生间均有无障碍设施。当地同行告诉我们,各地老年患者慕名求医,因此从院内到院外,都应有为老服务理念”。

为老年人提供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改善硬件充实人才是第一步,完善体系建设才是长久之计,这需要各级机构支持。陈尔真说,综合性医院老年医学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机构等应互动衔接,“急症诊疗在大医院,慢病管理下沉家门口,同时应用可穿戴、5G物联网等高科技元素,实现老年人群在各阶段、多场所的健康管理与康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752a3f1ea7101f69e3143323968011ca200f75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