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诗中的意境之美

2023-01-02 00:19: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唐诗中的意境之美》,欢迎阅读!
诗中,之美,意境
浅谈唐诗中的意境之美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是一个具有诗歌传统的国家,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遗产。唐诗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是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丰富深厚的生活内容,绚丽多彩的艺术风格成古典诗歌的典范,是古典歌诗中的精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我从小就会背唐诗,特别是李白的《静夜思》更是家喻户晓,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会背唐诗的,没有不喜欢唐诗的,在小学、中学、大学语文教材里更是缺少不了唐朝的诗句,唐诗占有这么高的地位,那么怎样鉴赏唐诗呢?

唐诗之所以读了让人心旷神怡,心灵陶醉、荡涤魂魄,那是因为艺术形象创造的结果,艺术形象是诗歌的生命,诗歌是用形象反映生活的,是用形象抒发感情的,在诗歌里如果没有诗歌的形象,诗歌就失去了生命价值,诗歌的形象是怎么创造出来的?诗歌的形象创造具有它的独特性,它不仅像散文那样对事物作详尽的描写,也不像小说那样对事物发展过程作具体的叙述,是通过意境来构建自己的艺术形象体系的,来抒发自己的主观感情的。宗白华先生说:意境是中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有世界贡献的一面说明了意境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意境是诗歌艺术形象创造的核心。意境中的是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是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所以意境是主观情感和客观景物相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形象,是主观和客观的产物,是心与物的产物。那么怎样鉴赏唐诗中的意境之美呢?

1 唐诗中的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

情景交融是指诗歌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同人物思想感情抒发的结合,是指借客观的景物抒发主观的感情。情景交融表现的形式很多,主要的有景中寓情、情中含景、情景并茂。(1)景中寓情是以客观景物的描绘为主,读者不易感受到作者的感情,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藏在景物之中。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这首诗由空山、新雨、明月、清泉、翠竹、青莲、渔舟等意象组合,描绘了一幅秋雨后傍晚月下的清秀幽静山水景色,表达出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的思想感情。字面上好像是句句写景,实际上是句句在抒情,通过景的描写达到情的抒发。(2)情中含景,这种意境创造方式主要是偏重于主观情感的抒发,不刻意描写景物,但景物依然可见,即情重于景,情中见景,如杜甫的《春


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是一首触景生情的抒情诗,长安沦入安史叛军之手,虽然山河依旧在,但已物是人非,诗人面对着破碎的山河,荒芜的城垣,睹物伤怀,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更增加诗人的秋思。这首诗里既有景又有作者的情,但作者侧重点是正面抒发思家的伤感之情,情致沉郁婉转,写景抒情浑然一体。(3)情景并茂是指作者在诗中既写景又抒情,情与景并重,是意境创造中景中藏情和情中见景两种方式的综合型,抒情与写景融合在一起。如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句是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千里黄沙,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阔的环境中送友告别。后两句是直接抒情,劝慰友人,此去不要担心遇不到知己,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表达了出了诗人开朗的胸襟,即是离别也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2 唐诗中的虚实相生的意境之美

虚和实原本是一对哲学范畴,在它的影响下,美学领域的虚实理论得以形成,中国的古典文学中国的古典诗词,特别是中国的唐朝的诗句中都运用了大量的虚实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将中国的文学艺术之美推到了最高境界。梅尧臣说: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这句话里的如在目前是指意境创造里的见于言外是指意境创造里的《实》是指作品中的景物,是指由具体的景物诱发产生无限丰富的联想、感悟等,即把客观的景物描写与内在的主观情思融为一体,构成一个艺术整体。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的第三、四句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表面看来这两句诗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是把部全部感情倾注在这个孤帆远影之上。诗人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小船,渐去渐远,最后终于消失在天水之间,可是诗人仍然久久伫立,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深挚的友情意托付给江水之中,友情这个字眼在诗句中找不到,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把无形的情诗化为有形的景物,真正做到了虚实相生的余味无穷的境界。




3 唐诗中的含蓄朦胧的意境之美

意境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和人性情味的艺术空间,所以在意境美的感悟中,诗人通过有限的形象把握世界人生的无限意味之中。如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张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首诗前两句写现实情景,含有离别之愁,后两句写未来相会情景,含有欢聚情绪,写离愁是实,写相聚是虚,作者从现实场景跨越时空想到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未来欢乐的情景。所以虚写未来的欢聚,正是为了衬托眼下的孤寂和思恋,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重聚时的乐。诗人把现在的孤寂、念和未来的欢聚表达的含蓄朦胧,深婉隽永,达到了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的艺术效果,为读者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艺术天地,为读者的鉴赏提供了艺术空间,激发了读者的无限的想象力,达到了读者欣赏唐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孙丹丹.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结构[J].现代商贸工业,201112. [2] 马雷.浅谈如何在教学中赏析古诗的意境美[J].快乐阅读,201118.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6c563045b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6c.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