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研究

2023-01-22 19:2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研究》,欢迎阅读!
视域,路径,心理学,生命,研究
理学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本文从心理学视域下分析医学生生命教育思路,在优化认知—丰富情-内化行为的思路下,从生命意识、伦理意识、和谐意识、责任意识四个方面入手探讨医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关键词:心理学 医学 生命教育 引言

生命教育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医患矛盾与冲突的不断滋生,作为未来医护工作者的医学生职业的压力越来越大,重视医学生生命教育指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严,有效体验生命真谛,科学实践职业技能有利于其生命价值的提高和未来职业角色的适应。

一、医学生生命教育的思路

(一)优化认知。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重点是围绕职业认知和职业道德的理念塑造,在教学实践中,协同社会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专业优势特点及联动作用,改善传统教学设计教学方式。

(二)丰富情感。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领悟好医生在救死扶伤的过程中,不仅要具备强硬的专业技能,还需要积极有效的共情能力,通过职业角色赋能激发学生树立坚定的医学职业信念,为今后能成为有爱心、有温度、有道德的医生发自内心的感到骄傲。

(三)内化行为。解答怎么样的问题。从个体、整体、系统的多层面、多维度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培养整体的医学观念,培养促进人类健康和疾病预防的专业技能,激发学以致用的内在动力,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

二、心理学视域下医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一)新课导入,引起注意。课前阅读《相约星期二》,以组为单位分享读后感,引起学生对于生命和死亡的关注和思考,从心理学视角理解和认识生命的尊严和价值,通过与生命有关的案例或视频资料对比医者仁心,感受不同人对待生命的态度和立场,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为什么对待生命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怎么样形成温暖的生命价值观?

(二)新知心学,影响认知。从以下四个部分:生命意识、伦理意识、和谐意识、责任意识,结合医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的专业特点,分别融入幸福心理、自我觉察、人际关系、职业素养四个要素,将生命教育要素与社会学、伦理学理学要素有效结合,实现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基础上理解生命内涵。

(三)知识升华,打动情感。分析不同身份个体的特征,利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及情境体验的方式,感受病人、病人家属、医生等不同个体的心理特点与行为;播放《入殓师》、《小猪教室》、《子宫日记》等电影或者纪录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教育学生尊重和热爱每一个生命;利用实习日,组织学生参观医院产科、新生儿科、肿瘤科病房,与病患沟通,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以及送走临终病人的悲伤,在生与死之间体会生命的无常;指导学生撰写临床见习体验手册,体察病人及医者的心理与感受;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生教育的切入点,结合不同专业内容适时开展生命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生命的爱心与责任,升华学生对生命的认识。

(四)引发思考,内化行为。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发学生多学科角度思考生命难题,通过案例分析,如在妇产科学就中“人工流产术”的发生,引导学生进行生命与道德伦理的思考,从生理、生命、心理、社会来认识现实,解读伦理困境,并通过学生自绘思维导图的形式清晰学习思路和要点,认知上接纳,情感上接受,进而形成行为上的内化。

三、医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未进入医学院校的学生无论从个人经历还是学习环境中接触“生命”的话题不多,面临生命与死亡的机会更少,爱的表达主要在亲人之间,如何从内在的情感角度认识生命意义,体验生命尊严,践行生命价值?如何将个人“私爱”转化


为医者需要的“大爱”?如何将病人心理、医者角色、医患关系等与生命教育效融合?如何将生命教育内容用生动的形式表达?如何在工作实践中最大程度考虑病人的福祉等方面均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总之探讨及思考如何使学生能够发自内心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维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就是生命教育最大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谯兴,潘勇.医学院校开展生命教育的优势和策略[J].科教文汇,20177):11-13.

2. 郑传娟,洪晓畅,金晓童.医学生生命教育的培育路径研究—基于温州医科大学的调查与分析[J].温州医科大学学报20185):385-387.

3.李秋玲,翁开枝.高职医学生生命教育改革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16(5):20-21.

4. 崔红丽.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实施策略[J].南昌高专学,20121):71-73.

5. 陈秋余.医学生生命教育实施路径探究[J].广东医学院学,2013,31(6):730-733.

基金项目:辽宁省2018年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易班平台支持下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创新研究);辽宁省2017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7BSZ017)2019年辽宁省教育厅项目(JYTJCRW201928);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医事卫生法制研究中心课题(YF19-Y10);锦州医科大学学生工作2020年重点项目(Xsgzkt202001002)。

作者简介:苏元元(1981- ),锦州医科大学讲师,硕士,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侯雪艳(1981- ),沈阳医学院讲师,硕士,应用理学专业,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69aef0567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6d.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