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

2023-04-06 03:29: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国土地荒漠化现状及其治理方案》,欢迎阅读!
荒漠化,治理,现状,土地,及其


中国的土地荒漠化及其治理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是指风力作用为主形成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过程,土地表面出现的风蚀和流沙堆积的沙质荒漠化景观。土地荒漠划分为自然荒漠化和人为荒漠化,前者是气候变化、土地干旱、土壤和地下水逐渐盐碱化的结果,后者则是人为的不合理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干旱土地的复杂自然环境与人类为了保证自身生活资料对这一环境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我国历史悠久,在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各族人民的祖先,在创造文明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同时,也留下了生态环境创伤。由于乱砍滥伐,盲目开垦、过度放牧以及历代战乱的破坏,森林大面积减少,农田荒芜,草原褪色,植被锐减,滚滚黄沙掩没了农田与城镇。昔日山青水秀的长江两岸及其源头,森林也因此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荒漠和荒漠化土地扩大的趋势仍然尤存。

目前,我国的人口不断增长,但土地面积不断减少,在我们面临的诸多的环境问题中,荒漠化是最为严重的灾难之一。对于受荒漠化威胁的我们来说,荒漠化意味着我们将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础--生产能力的土地的消失。因此,对我们人类尤其是中国人民,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成因,特点,现状及防治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并且是越来越迫切的。 土地荒漠化发展的原因

荒漠化是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不仅共同发生作用,而且在其不同的组合中往往是既具有积极的影响,又具有消极的作用。在现代土地加速荒漠化发展的过程中,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占主导地位。

荒漠化发展的气候因素

干旱缺水是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加剧了旱程度,在客观上加速了沙漠化发展。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北方广大地区80年代的平均气温普遍70年代增加了03~05,由于气候变暖,实际蒸发量加大,按照最大可能蒸发量计算的干燥指数加大,致使土地干旱,土壤墒情较低,农区耕地不能播种,牧区牧草不能返青,土地裸露时间过长,为风蚀沙漠化发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年降雨量分布更加不平衡,春旱时间加长,春旱连接夏旱的现象增多,我国北方地区春旱的频率在55%以上,影响了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增加了春季沙尘暴发生的频率,极易产生土地沙漠化;三是降雨量总体趋减,加剧了土地沙漠化。如河北省丰宁县80年代平均降雨量比50年代降低13%,90年代干旱趋势更加明显。在内蒙古东部地区,20世纪50年代湖泊众多,80年代以后逐渐缩小干涸;四是我国北方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冬春季节西北风盛行,与大片农耕地裸露、失去植被保护时间同步,为土地沙漠化发展提供了外营力条件。

有关研究结果也同样证明了以上论述,1990年底,由国家科委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蓝皮书———《气候》,明确指出了我国北方近年干旱化的趋势,列举了西北地区干旱化的证据:一是干旱出现的频率显著增加;二是湖泊水位下降、面积缩小,甚至干涸;三是河川径流量减少;四是冰川后退、变薄,雪线上升;五是荒漠及沙漠化土地面积明显扩展;六是指示性植被的衰退死亡等。在论及近10 a华北地区的干旱特点时又指出,这一地区降雨量愈来愈集中在夏季,年际变率加大,干旱的发生也愈来愈频繁。 荒漠化发展的人为因素

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的压力增大

我国北方沙漠化发展较快地区与人口的过快增长有密切关系。由于人口的过快增长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加上长期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造成了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出现了草场超载放牧、陡坡开荒、广种薄收、乱砍滥伐等问题。这些现象对土地资源和生态




环境构成了很大威胁,造成了土地生产能力的消退,从而加剧了土地荒漠化进程。

区域生态系统功能定位不准,造成环境恶化,土地荒漠化严重

自然生态系统有其本身固有的特点,在没有人类活动影响的前提下,其平衡不会失调。由于人类对其功能认识不清,长期违反自然规律进行生产活动,造成了生态恶化,大自然同样无情地惩罚了人类。有关资料表明,河北省坝上地区1949年草原面积约150万亩,到目前已减少51万亩,而耕地面积从1949年的4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80万亩。结果造成了坝上地区草原退化、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严重等一系列生态问题。 水资源调配和开发利用不合理,引起土地荒漠化发展 社会对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

人类需求和土地资源保护的矛盾始终没有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同,缺乏对土地资源和环境的保护意识,也是导致荒漠化土地发展的原因。人口增长和对粮食的需求,使耕地挤占了牧场,草原面积缩小;牧畜数量增加,使草场严重超载;草场超载的结果导致草场严重退化,加上牲畜的反复践踏,引起草原沙漠化的迅速发展。农牧交错区群众长期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使土地得不到很好的保育,土壤的贫瘠加速了荒漠化发展,并形成恶性循环。另外,个别地方政府在指导当地经济建设中也同样缺乏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的做法也较普遍。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特点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面积约262.2hm2,占全国土地总面积27.3%,且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沙漠化土地西起新疆,东达黑龙江,形成长达550 km的弧形,断续分布于我国北部。因水土流失和工业污染造成的荒漠化更是遍及全国。

由于我国自然条件复杂,不同的外营力作用于不同物质或地貌组成的地表,所形成的土地荒漠化类型也复杂多样,地域差异明显。

土地荒漠化不断发展的趋势在我国早已存在,尽管我国荒漠化治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远未从根本上扭转荒漠化扩大的趋势。尤其是近几十年,随着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快速发展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大大加快了荒漠化的速度。

土地荒漠化是一种自然和人为灾害,其危害从某种程度上讲比洪涝、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要严重。它不仅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其危害时间延续几代人不可逆转。这些都严重地阻碍了荒漠化地区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国土地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1自然生态系统有一定的“弹性”,一旦人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超越了生态环境的“弹性”限度,就容易发生土地荒漠化,而一旦减轻了这种压力,生态环境就可以恢复。重点是解决好生态环境恢复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改善的矛盾。河北省沽源县通过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了禁牧的难题,为大面积土地恢复地力,恢复植被创造了条件。

2发展第二、第三产业,缓解对土地的依赖

注重扶持发展农村第二和第三产业,把荒漠化区或潜在荒漠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势和商品优势,搞好产品深加工,增加产品附加值,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轻农民对土地的过分依赖,为沙漠化土地恢复和治理创造条件。

3对生态脆弱区域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

对敏感生态区域或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有关专家,进行人口环境容量评价研究,建立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区域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的区域最大人口承载量以生产发展方向,必要时可进行生态移民,以恢复自然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减轻人类生产活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699e86addccda38376bafc0.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