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欢迎阅读!
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分析及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作者:何志涛 孙绘棋 王 婉 李卫华 来源:《中国新通信》 2018年第24期
【摘要】 本文从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分析入手,着重强调高校学生管理者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关键词】 大学生 宗教信仰 原因 教育策略
当今中国,各类宗教在影响着很多人的思维和行为,大学生群体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染,影响心理健康发展,这种现象倍受国家关注。高校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必须高度重视,要求每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教育引导大学生对宗教的正确认识,趋利避害,这也是当今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一、分析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原因
1、学校因素。有研究证实学校德育教育是影响学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我国德育教育相对滞后,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途径、方法以及内容都比较生硬单一,对学生人文关怀相对欠缺,导致学生价值观出现困惑,才会在信仰上迷失自己,从而产生了宗教依赖。
2、个人因素。当前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而出现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学者李培民在其研究中指出宗教具有较强的历史继承性,宗教信仰是一种文化传统,这种传统对学生的生活方式、民俗文化、民族心理等产生深远影响,并且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十分敏感,且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因此在大学生中出现宗教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3、环境因素。学者戴家宝指出文化魅力和宗教道德是当前大学生出现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当学生对社会失去信心、感到恐惧时,亟需心理支撑,宗教的文化魅力和宗教道德让他们产生依赖感。另外,少数民族学生家庭宗教环境熏陶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理智面对大学生宗教问题,强化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强化大学生对宗教迷信防御能力。
1、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和对待宗教问题。宗教在高校的存在和渗透已是不争事实,充分认识和抵制宗教迷信渗透工作的重要性、长期性,克服麻痹思想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教育学生了解宗教、引导学生不盲目崇拜宗教、自觉抵制宗教,增强防范意识是工作重点。在专业教育的各环节渗入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也是一项重要举措。2、净化校园环境,加强教师管理,。空虚淡漠的校园文化、外界宗教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因素,高校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建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将学术科教、文体活动等校园文化融入学生生活中,避免学生因精神空虚枯燥、缺乏文化活动而受到的宗教渗透。另外,加强校园管理杜绝国家非监管传教活动在校园及周边传播也应高度重视。学校应规范教师的师德师训,将出现宗教传播思想和行为的教师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情节严重的调离工作岗位。以师德规范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认识理解宗教信仰问题。
3、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是积极引导学生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大学生理性的对待宗教信仰。宗教信仰往往通过大学生强烈的成才愿望渗透进校园,高校工作者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适时的站在学生的角度体验学校文化氛围,以心为手,触摸当代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认识,定期开展有关宗教文化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深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另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是影响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只有贮备大量的心理健康知识和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才能积极应对学生出现的各种宗教困惑,真正的帮助学生认识宗教,了解宗教,以积极的态度处理可能发生的宗教问题,真正自我抵制宗教的影响。
4、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首先,在各科教学中渗入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实施心理教育的途径,也是发展各科教学自身的必然要求。教学过程是依赖社会历史积淀的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行为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主要内容和导向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因材施教,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乐趣,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真实意义,就能够用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术来提升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个性特点又能建立正确的三观和完善的心理素质,并对他们产生良好、持久的影响。
另外,在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也是重要举措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能够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心理调节技能,提高心理素质,消除消极的心理影响,提高自我学习、是非辨别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634b505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