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22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9课 古诗三首说课稿 新人教版》,欢迎阅读!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
古诗三首
《暮江吟》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之美。这首诗渗透了诗人被迫远离朝廷后轻松的解放情绪和个性色彩,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教材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正是让学生在读诗中体会古诗的美景、意境,感受诗人的心情,受到审美的熏陶。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教材分析及单元目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二个生字,理解“铺、瑟瑟、可怜”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了解古诗大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过程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美景的想像、体验,对诗中的字词讨论、探究,体验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美丽的画面。
情感目标: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展开想像,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感悟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课标精神,结合诗歌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采用游戏导入法、想像体验法、品读赏析法、提问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想像、体验、讨论比较、共同探究、在情境中诵读的学习方法中感受诗中描写的美景,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这首诗我安排一个课时,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1. 游戏激趣,导入课题 首先,我用激情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做个诗句接龙的游戏,就是老师说一句,你们说出下句,好吗?”
接着,我出题,学生答。然后我引出白居易的诗《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学生说也下一句之后,我接着追问“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待学生回答后,我进一步说明:“对!是白居易!他是唐朝著名的大诗人,他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三千多首诗。他的诗内容充实,语言通俗,大从反映现实生活,反映人民疾苦。我们常常说‘如诗如画’,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今天我们要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山水风景诗-------《暮江吟》” 然后我板书,并解诗题,让学生齐读一遍课题。
设计意图:这样用游戏导入,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初读诗,整体感知诗句画面。
第一步,我先让学生用笔圈画出描写景物的词,然后让学生自由读诗。
第二步,我提问学生“谁能告诉老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风景?你从诗中哪个词可以看出来?”预计学生都能找到答案。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诗句中所写的时间、地点、景物,让学生从语言文字去感受诗的画面。 3. 听诗,想像画面,进一步感受诗句。
我用MP3播放《暮江吟》的配乐朗诵。然后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这首诗。听完后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预计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课文注释可以听懂诗句的意思,纷纷发言。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我再给予点播。
设计意图:主要是让学生从配乐朗诵中感到诗歌的音乐美,发现想像力,把文字转化成画面,进一步感
受诗歌的画面美。
4. 品读诗,体会诗歌的意境、诗人的情感.(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重点)
4.1 我先给学生讲解一下诗人写作这首诗的相关背景,激发学生想要亲身去领略当时诗人所看到的美景的学习兴趣。然后对学生说:“诗分两个时间段,傍晚和夜晚,那么我们也按两个时间段来学习品味这首诗。” 4.2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首先,我让学生朗读诗句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次,提问学生“你觉得这两句诗中哪个词用得最好?或者你还有什么疑惑的问题?” 然后,将学生提出的疑惑问题,比如“为什么用‘一道’?”“为什么用‘铺’”“瑟瑟是什么意思?”“‘铺’和‘照、洒、射’等字有什么不同?”等等在班上共同讨论比较探究,形成一定的共识,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
最后,我小结:诗人的遣词造句非常精彩,给我们描绘了这样的美景,以至于历经了九百多年,我们还能感受到它的美妙。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着“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的美丽画面,美美地吟诵吧待学生美美地读完后! 4.3 拓展:,我顺势问学生“古诗中还有很多吟诵夕阳的诗句,有谁知道?”学生说完后,我将自己积累到的诗句与学生分享,如:
----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王之焕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马致远的“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4.4学习“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首先,我是这样过渡的“诗人漫步江边,面对着醉人的美景,心情十分愉快,流连忘返。不知不觉天暗下了,夕阳也带着它的美丽隐去。这时新月当空,诗人又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
其次,待学生说完后,我给予适度表扬并补充说明“可怜”“真珠”的古今异义,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
最后,提问学生”夜晚的景物有哪些?这些景物之间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两个贴切的比喻抓住了事物的特征,形象地描写了江边美丽的月夜景色,体会诗人的情感。
4.5 总结:傍晚的江边夕阳如火,夜晚的江边新月当空,景色多美啊!诗人的心情非常愉快,即使是今天,我们读到这首诗,内心也充满了跟诗人同样的感受。最后让我们带着这种愉悦的心情来诵读一下整首诗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我想让学生通过读诗、说诗、共同讨论,比较探究,体会诗人遣词造句的精妙和抒发的情感,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品诗的过程中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说板书
我主要采用线条和简洁的文字组成板书,将诗句中的主要是景物列出,突出两个比喻,让学生一目了然,从而更好的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板书如下: 《暮江吟》 江水
傍晚:瑟瑟︱红 ↓
比喻共同特征
夜晚:露珠 -----真珠(晶莹透明、圆润) 月 -----弓(弯曲)
题西林壁
1 / 2
本文由一线教师精心整理,word可编辑
教材简析
古诗《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那么接下来我将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涵的哲理。 2.过程方法目标:学习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看待问题。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说教法、学法
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我国地大物博,山河壮丽,有许多名山大川,比如黄山(简介)。而我国江西省的庐山,就是个风景名胜。还记得诗人李白所写的一首有关庐山的诗吗?齐背《望庐山瀑布》。景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美丽迷人。有一个著名诗人,叫苏轼,也到过庐山,并把所见所感,写成了一首诗,题目叫《题西林壁》。
2、理解诗题。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有关资料,课上互相交流。 (2)结合注释理解题目的意思。初读感知。
3、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受和自已的发现。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这里的生成是指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再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讨论学习古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讨论,同学们在老
师的引导下,迅速总结出学习古诗的一般步骤:初读感知→查阅资料→理解诗题→理解诗句→品读明理→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注释,又要联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交流
在全班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发、小结等,并与朗读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我认为,朗读,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还是在全班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或者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发谈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同样是庐山,却有不同的面目呢?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发现了什么呢?逐步引导同学明白: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写了庐山的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也难以看清它的真实面目,你从中悟出了什么呢?——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并举例说明。
6、诵读巩固
●反复练习诵读古诗,读后评价。 ●配乐背诵。 7、拓展
用多种形式展示古诗。 说板书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各不同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609a47ef6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