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如何指导初中生背诵古诗文》,欢迎阅读!
如何指导初中生背诵古诗文
摘要:初中生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文非常必要。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背诵、默写,然后加以应用。不仅能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性情,还能形成能力。
关键词:理解 诵读 背诵 默写 应用
初中生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文是非常必要的。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为了适应中考形势。近几年来,各省中考语文试题古诗文的考查占了很大的比重,分数相当于试卷的20%左右。另一方面从人的记忆规律来说。年少时长于记忆,年长时长于理解。我国古代的语文教学多用于此法。现在国外教育也很注意这点。如苏联在低年级教材中就加入了普希金的诗歌,让学生背诵。我国现在也很提倡经典诵读。年少时记的东西不容易忘记,会终生受用。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贮存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炊”就是一些优美的古诗文。一个人要想使自己的语言准确生动,必须有足够的后备词来选择,这就需要背诵。实践表明,背古诗文不仅能积累知识,丰富语言,陶冶性情,还能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背诵的效果好呢?下面,我谈一些做法。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初一新生入校之初,就利用各种形式,如欣赏唐之韵、了解某些诗人的创作风格、成语故事的由来、某些名言警句的出处、名人读书故事熏陶,用教学中成功学生的实例等让学生认识到读古诗文对成才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诵读
在喜爱的基础上诵读,这是指导学生学习的第二步。优美的古诗文,平仄、停顿、押韵等,往往都很讲究,读起来会朗朗上口,让学生爱不释手。为此,在教学生诵读时,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如自由朗读、小组读、全班读、男女生轮读、领读等多种形式,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在读的过程中,还能调动眼、耳、口、心等多种感官的参与,不断地作用于大脑,在大脑中不断强化,加深印象,反复诵读,既能加深理解,又能巩固记忆的内容。在语文课上朗朗的读书声很美、很重要。 三、理解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学生才便于记忆。这是当代教育有别于古代私塾教育的科学之所在。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必将食而不化。为此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课下注释相关的资料,字词典等初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解决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难点划出,让学生初步感知古诗文的内容,不理解的内容师生共同讨论解决,化不知为已知,化难为易。每一篇古诗文都是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学习,这样充分调动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下步背诵做好了一切准备。 四、背诵
在初步了解文意、熟读成诵、完全理解后,就可试背了。比较短的古诗文不必分开可直接反复背诵。如果稍微长些,就可把古诗文按理解分成几部分,先分步背、再整体背,效果更好。如我在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边塞诗时,学生初感之后觉得不好背,在我的启发下,学生觉得把它分成二大块比较好。前部分咏雪,后一部分送别。这两部分由过渡句“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分开。每一部分在具体指导,在背诵好部分的基础上再整体背,学生就觉得容易
多了。对于背诵会的学生要及时鼓励、奖励,让他们尝到甜头。 五、默写
俗话说:“写一遍胜过读十遍”不无道理。默写也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单对原诗文从头到尾默写,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可根据中考题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不同的题型:上句接下句、下句接上句、理解性的默写等。不同的检查形式,如“学生互查式”、“老师督查式”、“竞赛式”、“考试式”等。 六、应用
背诵古诗文的目的关键在于应用。既可模仿,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有创新,既可仿句还可仿诗文结构。如一位学生写自己老师工作做得好,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就很恰当;一位同学写自己的同桌,把赵翼《论诗》改头换面后就成了“李彥文章万口传,至今仍觉很新鲜。江山没有才人出,独占鳌头数百年。”把这位同学既聪明又孤傲的性格特征活灵活现地写了出来。不论什么文体的文章,适当的时候引用一些古诗文,不仅会给文章增色不少,还会显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何乐而不为呢? 七、激励
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性。我还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课前背诵积累比赛、欣赏古诗文比赛、默写比赛等等。还定期评出“优秀古诗文少年”、“古诗文模范”、“爱读古诗文的好孩子”、“读古诗文之星”等学生。这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还提高了学生读古诗文的积极性。让健康有益的古诗文走进了学生的生活,成了学生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既培养了学生读好书的习惯,还武装了他们的头脑,提升了他们的气质修养。更会提高学生们的语文成绩。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根据中考形势及学生年龄上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合理有序地指导学生背诵一些文质兼美的古诗文,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fb79c725284b73f242336c1eb91a37f01132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