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高不是宦官!

2022-04-12 10:21: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赵高不是宦官!》,欢迎阅读!
宦官,不是
赵高不是宦官而是全才

赵高是沙丘之谋的主谋,也是未来毁灭秦帝国的主要人物。有关赵高的身世,两千多年了解甚少而曲解甚多。东汉以后,赵高被丑化为宦阉,其家族也被丑化为宦阉家族,不实的成见一直延续到今天。

我们知道,赵高是有儿女的人。他的女儿嫁与阎乐。阎乐任咸阳令,曾经参与望夷宫政变。这时赵高不是宦阉的明确证据。事实上,司马迁从来没有说过赵高是宦阉,不仅司马迁没有说过,东汉以前的所有史籍中都没有赵高是宦阉的记载。说赵高是宦阉的误解,一是出于对“宦”字理解的错误,二是基于错误文字“隐宫”所作的丑化曲解。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这是赵高被误解成宦阉的一条材料。然而,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宦”,就是在宫中内廷任职的意思。宦人,就是任职于宫中之人,相当于王或者皇帝的亲近侍卫之臣。宦籍,就是用来登录出入于宫门者的登记册。秦汉时代,不管是“宦人”“宦籍”,还是“宦官”的用语,都没有指被去势的男人出仕宫内官职,也就是后代所谓“宦官”的语义。当时,被去势的男人被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官奄(阉),定义非常清楚。根据这个最新的材料,赵高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也就是皇帝的亲近之臣,而不是被去势的宦阉。

《史记·蒙恬列传》说“赵高兄弟皆生隐宫”。这是赵高被曲解为官阉的另一条材料。“隐宫”一词,本来语义不明。东汉以后,一位为《史记》作注解的刘姓人士借题发挥,他将“隐宫”之“宫”解释为去势的宫刑,进而生发开去说,赵高的父亲受宫刑去势。母亲与他人野合生下了赵高兄弟。赵高兄弟冒姓赵,也受宫刑被去势成了宦官。谎话越编越大,越编越痛快,于是以讹传讹,到了唐代以后,高一家都是宦阉的不经流言,就逐渐固定下来。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早就根据《睡虎地云梦秦简》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张家山汉墓竹简》出土以后,隐官的意义更加清楚明白。隐宫,既用来指称刑满人员工作的地方,也用来指刑满人员的身分,与宫刑和去势完全没有关系。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论断,叫做层累地形成的古代史。顾先生认为,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古代史,经过了历代不断地改造、重写,已经不是原汁原味而是添加了历代所喜好的口味,为了了解真实的古代史,必须清理历代的添加,复原古代的真相。东汉因为官阉之祸亡了国,刘氏的曲解投合了当时人痛恨官阉的心情,大家都愿意传播亡国祸首都是官阉的流言。唐代又是宦官专权乱政,古来宦阉亡国的阴魂未散,在类比声讨的风气下,赵高是宦阉的流言蜚语,自然光大发扬,成了不刊之论。明代,宦阉之祸愈演愈烈,到了清末,大太监李连英还在慈禧宫中肆意专权,人们对宦官的痛恨无以复加。如此代代层累之下,曲解的正史也就一直被作为正史流传下来,一直到今天。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了,我只是借此感慨人性的软弱,我们都愿意相信我们愿意相信的事情,至于真不真,假不假,倒在其次了。

„„

赵昰赵国王侯的姓氏,赵高的父系是赵国王室的疏族。战国时代,天下合纵连横,各国间结盟换约,相互间以王室公子作为人质。这些作为人质的公子,多是国君众多子女中不收宠爱的疏远者,被打发出质后往往长期滞留异国他乡,不少人贫困潦倒终生,至死不得归还。赵高祖上,大概是由赵国到秦国作质子的这一类公子,在赵国无宠,在秦国无援,不得意而滞留于秦,后来在秦国娶妻生子子孙后代流落于咸阳市井当中,成为秦人,与普通庶民无异。

赵高有兄弟数人,都出生于隐官。在历史上留下姓名者,只有弟弟赵成。赵成后来接


替赵高,做了秦帝国的郎中令,曾经参与谋杀秦二世的望夷宫政变,也是一位人物。隐官是政府设置于不引人注目处的手工作坊,用来安置刑满罪人工作赵高的母亲,因为有罪受过刑罚,赦免后由于身体受刑后的残疾,不便见人,也不愿被人瞧见,就一直在隐宫劳动生活。

在秦代的等级身份规定中,在隐官劳动的人,其身分也叫隐官,用现在的话来说,相当于刑满释放人员,地位在普通庶民之下,所能占有的土地和住宅,只有普通庶民的一半。帝国法律注重公正,隐官虽然地位低下,其婚姻却不受限制,隐官子女的身分也同于普通市民。赵高的父亲,大概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文法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了赵高兄弟。秦史注重世业的国家,子承父业、以吏为师成了帝国的国策。赵高成年之后能够走文法的道路入仕,成为第一流的书法家和法学家,都与父亲的职业和影响密切相关。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7a1caa81c758f5f61f67e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