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意象

2023-01-11 09:32: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意象》,欢迎阅读!
审美,意象,活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审美活动中的审美意象

作者:唐泽屹

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1

要: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那么,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在意象。 关键词:意象:审美意象:审美活动

中图分类号:B8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03-0277-01

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山苍树秀,水活石润,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①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②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正如前面所说,意象世界是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就是说,意象世界不是物理界。一树梅花的意象不是梅花的物理存在,一座远山的意象也不是远山的物理存在。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过一段很重要的话:山谷云:天下清景,不择贤愚而与之,然吾特疑端为我辈设。诚哉是言!抑岂特清景而已,一切境界,无不为诗人设。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夫境界之呈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惟诗人能以此须臾之物,镌诸不朽之文字,使读者自得之。③

王国维说的境界,就是审美意象,也就是美。天下清景,当它成为审美对象时,它已从实在物升华成为非实在的审美意象。审美意象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它是人的创造。所以说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辛弃疾词云:自有渊明方有菊,若无和靖便无梅。④陶渊明心中的菊,林逋心中的梅,都不是实在物,而是意象世界。陶渊明的菊是他自己的世界,林逋的梅也是他自己的世界。这就像莫奈的睡莲是莫奈的世界,梵·高的向日葵是·高的世界一样。没有陶渊明、林逋、莫奈、梵·高,当然也没有这些意象世界。正因为它们不是实在物,而是非实在的意象世界,所以说境界之生于吾心而见于外物者,皆须臾之物审美意象离不开审美活动,它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之中。王国维的这段话,是对美与美感的同一性的很好的说明。

按照现象学的意向性理论⑤,审美活动是一种意向性活动。意象之所以不是一个实在物,不能等同于感知材料,就因为意象是一个意向性产物。意象的统一性以及作为这种统一性的内在基础的意蕴,都依赖于意向性行为的发生机制——它不仅使显现,而且意蕴也产生于意象行为的过程中。意蕴离不开意向行为。意蕴存在于审美体验活动中,而并不超然地存在于客观的对象上。审美活动的这种意向性的特点,说明审美活动乃是与世界的沟通。 在审美活动中,不存在那种没有的世界:世界一旦显现,就已经有了我。只是对我来说才有世界,然而我又并不是世界。⑥审美对象就是这么一个世界,它一旦显现时,就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经有了体验它的在了。只有对说来才有审美对象,然而我又不是审美对象。由于我的投射或者投入,审美对象朗然显现,是我产生了它;但是另一方面,从我产生的东西也产生了我,在我成为审美对象的见证人的同时,它又携带着我进入它的光芒之中。

这就是审美体验的意向性:审美对象的产生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的意向性行为,离不开意向性构成的生发机制:人的意识不断激活各种感觉材料和情感要素,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审美意象。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有一段很有名的对话: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⑦王阳明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可以说就是一个意象世界的问题。意象世界总是被构成的,它不能离开审美活动,不能离开意向性构成的生发机制。王阳明的意思是说,离开人的意识的生发机制,天地万物就没有意义,就不能成为美。例如在人未看深山中的花树时,花虽存在,但它与人同归于寂就是遮蔽而无意义,谈不上什么颜色美丽。只是在人来看此花时,此花才被人揭示而使得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哲学关心的也是人与物交融的现实的生活世界,而不是物与人相互隔绝的同归于寂抽象之物。⑧王阳明这段话和王国维说的世无诗人,即无此种境界,这些话的意思是说,世界万物由于人的意识而被照亮,被唤醒,从而构成一个充满意蕴的意象世界(美的世界)。意象世界是不能脱离审美活动而存在的。美只能存在于美感活动中。这就是美与美感的同一。

但这并不是说,审美体验是纯粹主观的东西。任何审美体验,必有外界物色、景色或艺术形象的触发。所以中国古人又把感兴称为触兴。当然,有触发未必一定能兴,也就是未必能够沟通。这里的关键还要看意象性生发机制的动态过程。王夫之说:天地之际,新故之迹,荣落之观,流止之几,所厌之色,形于吾身以外者,化也;生于吾身以内者,心也;相值而相取,一俯一仰之际,几与为通,而浡然兴矣。相值就是相触,相取就是意向性生发机制的形式指向功能。相值相取,浡然而兴,悄然神通,的心胸豁然洞开,整个生命迎会那沛然天地之间的大化流行,这就是沟通,就是体验。 注释:

①方士庶.天慵庵随笔(上)[M].

②恽南天.南田画跋[M].杭州:西泠印社,2008.

③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一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173. ④辛弃疾.《浣溪沙》.

⑤张祥龙.当代西方哲学笔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91. ⑥杜夫海纳.美学与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29.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⑦王阳明.王阳明全集(上卷)[M].线装书局,2012107-108. ⑧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73. ⑨王夫之.船山全书(第三册)[M].长沙:岳麓书社,201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574534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d4.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