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巴蜀古驿站——双凤驿》,欢迎阅读!
巴蜀古驿站——双凤驿
我来到双凤驿已经半年有余,关于双凤驿的往事我却知之甚少,虽然去上街子的时间在逐渐增多,然而还是难于走近它的深处。拍摄了不少关于它如今的图片,却无法看清它的过往。在网上找到的一篇文章,写的很真实。在这里借用这位仁兄的文字,看能否找到点它的影子,再贴一点我的图片,又或能否补一点文字作者的记忆。
“早在唐初高祖李渊武德4年(公元621年),在双凤驿设置了来凤县.距今一千多年。
双凤镇是我长大的地方,这个小小的驿站,曾经是官差发送公文途中打尖住店的地方。上街(四川话:该)子和下街子以及心街子是比较繁华的地方,而水巷子则是卖农产品的场所。
小时候很贪玩,常常跟着爷爷去镇上的茶馆里听评书,要是有川剧演出,我则跟着爷爷去镇上的电影院看川剧。这些民间艺人和曲艺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慢慢走出人们的生活。2001年,我爷爷去世的时候,已经是成年男人的我,当着众多的父老乡亲,也泪流满面,号啕大哭。
双凤驿最值得骄傲的有两个,一个是舞龙,每年的春节镇上都要组织艺人们扎龙灯,然后全镇上下开始表演,附带的还有牛儿灯和狮子灯。双凤驿舞龙有上千年的历史;第二个就是铁匠铺,在风箱的吱吱声中,在大锤当当当的敲打声中,锄头、镰刀、菜刀等等生活必需品就这样诞生...
早年的双凤驿,完全是一座古镇,立了几百年的纯木制结构的房屋,是两层楼的格局,屋前那排青石板路,被历史的脚印踩得凹凸不平。198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和北京电影制片厂同时拍摄四川作家的同名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地点就是双凤驿。电影中的30%以上的镜头,出自双凤驿的风貌。在那部电影中,有十几个的群众演员,出自我们生产队,是我熟悉的叔叔辈的村民。现在,我还在温习这部电影,从中找出我童年时候那座古镇的影子。
一座上千年的古镇,依然没有逃脱改革的命运。下街(音:改)子的木质结构的房子全部被拆除,建成了两排临街的小商品楼。我在05年曾经给我的父母也买了一套,后来生活的诸多不便,又卖掉了。双凤驿火车站也是这个古镇上的骄傲,一列列飞驰的火车,把四川的土特产带出四川,发往全国各地。去县城或者市里,还能坐上火车去。建国35周年时,我和姑姑坐火车去内江市里,那时的火车,就非常的拥挤了,我只能跳在背篓里才不被挤倒。由于爬火车没有啥技术难度,于是,我们这帮小孩经常爬上货车车厢,然后开始免费的旅游。我在双凤驿镇上的小学和中学上完小学和初中,其中充满了艰辛。初中毕业后,我考取了我们县的二中,并在那里完成高中的学业,考取北航。如今,那座古镇已经被糟蹋殆尽,取而代之的不伦不类的一片小洋楼。失去的永远不可能回来,镇上的木屋、青石板路、庙宇只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和电影的镜头里。如果这座千年古镇不被破坏,搞点旅游应该还能为这个并不富裕的古镇人民增加点收入。
“双凤镇原是成都和重庆两座巴蜀重镇中间一处小小的驿站。出蜀都不远的龙泉驿早已因龙泉山灿烂的桃花而声名远播,壁山县的来凤驿则是抵达目的地之前最后一处打尖歇息的所在,双凤驿默默地隐匿于居中的山林浅丘里,不怎么为人所知。不管从哪个方向来的驿官经过二百多里的颠簸后,通常是要在这里住上一夜再赶路的,说它重要其实一点都不过分。
当公路和铁路连接起了成渝两地,汽车和火车开始呼啸而过的时候,双凤驿终于丧失了作为一处驿站存在的必要,不过因驿站而起的商家、食肆、旅店、茶馆却是不会消失的,它们继续存在着,慢慢地把这里变成了一个小而繁荣的乡村集市。每逢农历的3、6、9,附近的人们就会来赶集,出售自家产的蔬菜、新米或者鸡鸭等家禽,买回需要的油盐、农具或者其它的生活用品,这一规矩沿袭至今。1949年后,双凤驿正式成了人民政府最基层的一级政权所在地——双凤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乡镇改革中升格为双凤镇。不过,老百姓一直挂在嘴边的仍然是双凤驿的叫法。
双凤镇只有一横一纵两条街道。纵向为主较长,上半截地势高的叫上街(gai该音)子,下半截地势矮的叫下街子。横向为次略短,上半截地势高的风水较好,原为一地主的宅院,建国后成为了供销社的宿舍,下半截地势矮的通往成渝公路边的菜市场,狭窄而拥挤,取名水巷子。双凤驿没有现代的下水管道系统,古老的青石沟渠忠实而称职的履行着排水职责,两排青瓦木板房拥着一路窄窄的青石曲径和蜿蜒修长的一抹天空。
1981年,李俊导演曾选中这里拍摄了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几处镜头。其实就是在从上街子到下街子的青石台阶上卖菜。而这里在赶集的时候通常是卖铁器农具的,因为街沿上就是一家铁匠铺。每天,这位周姓铁匠都拉着风箱,“叮当叮当”的敲打着烧得通红的生铁,制出各种大小的铁链、马掌、锄头和镰刀什么的。去年有旅游方面的专家到县里考察,呼吁保留这种土法生产的铁匠铺,以此吸引游客,周铁匠知道的话不知道会怎么想。周铁匠的邻居一点都不厌烦他每天周而复始的敲打,也不是因为日子久了就习惯的缘故,而是因为他们的女儿听不见任何声音,她是个聋哑人,家里整天死气沉沉的,周铁匠每天“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可以暂时驱散笼罩在家里的压抑和沉闷。世间的事情有时侯就是如此奇妙,普通人又怎能从这简单枯燥的打铁声里听出什么异样的悲苦和愁肠百结的无语呜咽呢。
我曾从这青石台阶上走过,周铁匠当然在打铁,“叮当叮当”的打铁声里,邻居家的门无声的敞开着,屋里一片漆黑,只隐约看见一张八仙桌在靠近门口的地方。吃饭的时间,上街子的人家开始呼儿唤女,妇人就在自家屋檐下撩开衣服奶哇哇大哭的孩子,晚年寂寥的老人慢慢咀嚼着柔软的时光,也有和自家迷恋麻将忘了做饭的婆娘吵架的男人动了手被拉到一旁,挨打的就冲到家门外的石板街道上撒泼骂街,旁边的卤菜摊前几个长舌的妇人凑成一堆看风景。这一切,都和那沉默的一家无关。
在这偏僻的小镇,没有什么特殊学校,不能说话的女孩子自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也聪慧可人,自己创造了一些手语和家人交流,邻居也能知道个八九不离十,越是如此,父母的心里越不是滋味,聪明的女儿长大了,我们也老了,谁可托付一生呢?小镇的人们张罗了好多次的相亲,小伙子们一个个都有去无回,女孩子脸上最初的青涩娇羞渐渐褪去,变成了伤心和绝望,热闹了好一阵子的小屋再次沉寂下来,了无生气。女孩子终于病倒了,她虽然不能说话但她知道,因为什么让自己形单影孤。周铁匠还在“叮当叮当”的打铁,一锤锤就象砸在父母的心上。
又是一个赶集的日子,从县城来了两个做生意的,把大堆的廉价衣服往地上的彩条布上一扔,中年模样的操起扩音器就吆喝,一群乡下妇人就围拢过来,生意好得一塌糊涂。旁边不出声的小伙子只管收钱,不留神把钱找错了,大妈大婶的可就不客气了,小伙子也不开腔道歉,中年人过来打圆场:对不住啊,我弟弟是聋哑人,听不见也说不出!哦,是这样啊,算了吧,把钱退了就行了。哎,周铁匠隔壁的不就这样吗?给说说?给说说!中午散场的时
候,周铁匠看见一个小伙子和一个中年人在上街子那群婆娘的带领下进了隔壁邻居家,一阵喧闹之后又归于寂静,婆娘们都退出来了,两个年龄相仿的少男少女比划着彼此能看懂的手势热烈地交谈着,谈什么?不知道,可能是青春、生命、爱情吧,也可能是卖地摊货的心得、隔壁的铁匠铺什么的。小伙子走的时候,女孩子只送到了门口,两人脸上都有掩饰不住的笑。屋子里好象也敞亮了许多,好象少了点什么声音,原来是少了周铁匠打铁的声音,他正抽着叶子烟歇稍(休息的意思)呢。
又是很多个农历的3、6、9过去了,周铁匠的马掌、镰刀卖了好几茬,可是小伙子一直没再来,渐渐有消息从县城传来,小伙子的家人嫌女孩子家境贫寒不同意这门亲事。女孩子痴痴得等着,让人心疼,周铁匠都熄火不打铁了,怕那听不见的声音敲碎女娃儿的美梦。从饶舌妇人的眼神里,女孩子知道了一切,她不再跨出家门,拒绝吃饭和喝水,想静静的结束自己。三天过后,一个极度虚弱的小伙子来到了门前,他瘦得让人认不出来了,他就是那个给了女孩子微笑的人。他推开了那扇黑黑的门,让阳光和身影照亮了爱人的心田,女孩子奇迹般的从床上坐了起来„„.“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响了起来——周铁匠又可以放心地打铁了。
在上世纪末的小城镇建设风潮中,双凤镇也不能免俗。水巷子和下街子都拆了,取而代之的是两排小楼。上街子不被开发商看好而保留着原来的风貌,连接上、下街子的青石台阶也没有了,铁匠铺只剩下了三面墙,周铁匠用竹席把漏风的地方一遮继续打铁的营生,邻居却没能留下来,原来的邻居家的废墟边多了一坨淬火用的石杵。听说那小两口到双凤驿乡下的一处砖窑去帮人做饭了。路过的时候,我看见了两个亲密而快乐的背影,没有了“叮当叮当”的打铁声,只有淡淡的炊烟缓缓袅袅地升腾。他们曾无声地约定过什么吗?不忍追问,何须追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2add54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