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原因》,欢迎阅读!
学生产生偷窃行为的原因
在一些学校里偶尔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一些学生的财物被其他学生偷偷拿走,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偷盗现象。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往往令老师很头疼,那么,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学生产生偷窃行为呢?
1.生理因素
生理因素包括自动神经系统不平衡,内分泌的失调以及体形上的畸形或官能上的缺陷。这些生理因素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进而产生适应困难的现象,有些学生因此走上偷窃道路。
2.心理因素 (1)不在乎的心理
他们认为偷书或偷车都不是偷,而是觉得这不过是使自己用书用车时方便一些而已,自己又没有将它变卖为钱财,怎么能称之为偷呢?
(2)享乐的心理
有些学生并不是因为需要财物而去偷窃,他们只是因为觉得好玩才去偷,他们乐于享受那种偷窃得手时的快感,当别人因为丢失财物焦急得到处寻找时,他们也会感到无比快乐,因而偷窃成为他们捉弄同学和朋友、寻找快乐的手段。
(3)追求刺激的心理
青少年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希望自己在同辈间受到肯定,于是在同学的挑衅下,为了享受那种前所未有的刺激感,以及满足自尊而走上偷窃道路。
(4)逆反的心理
学生自我表现意识较强,当他感到自己不被老师、同学重视,或经常受到批评或不恰当的责骂时,便容易产生这种心理:你要我这样,我偏要那样。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他明知偷窃是不对的,却依然我行我素,误以为这样可以满足自己的控制感及安全感。
(5)妒忌、炫耀的心理
有些学生看到别的同学在学习上高人一等,或者经常看到其他同学拥有精美的物品,便希望自己也有让人羡慕的地方,或者常常将别人的优点看做是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十分嫉妒、愤怒,于是就走上偷窃的道路。
(6)补偿心理
有些学生家庭条件不是很好,自己想要的学习用品或其他好看好玩的物件经常得不到满足,于是当看到同学拥有这些东西时,就会产生偷窃心理,将同学的东西据为己有,补偿自己得不到这些东西的缺憾。也有些学生受外界诱惑,到网吧、KTV等高消费场所玩,因为缺钱而偷窃。更有人认为别人拿了自己的东西,那自己也拿别人的东西补偿损失。
3.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影响极大。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品行不正,孩子自然有样学样;也有许多家长过分溺爱子女,督导不力;有些则是粗暴教育,严重摧残孩子的心灵;有些家长对子女只养不教或重养轻教,不过问孩子的思想和心理情况,对子女的教育不负责任,放任自流。这些家庭的孩子很容易发生偷窃的行为,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消极影响。例如,学校道德教育偏重教条的灌输,忽视行为的实践;课程设计不当,学生在学业上缺乏成就感,以致课业适应困难;学校忽略法律常识教育;学校没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器材,或没有足以吸引学生的活动,使学生精力无法宣泄;同辈朋友引诱,相互认同模仿等,这些都会让学生产生各种消极心理乃至采取消极行为。
5.社会因素
社会急功近利,社会风气不良,误导学生的道德价值判断;大众传播媒体过于翔实地描写盗窃行为,无形中传授了偷窃技巧;正当休闲场所太少,而不正当场所的诱惑太多,令意志不坚的学生沉沦其中而走上偷盗道路;学生受到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的熏染,养成强悍、粗鲁、狡猾、宿命的性格,反抗法律规章,靠偷窃来寻求刺激。
应该说,在这所有的因素当中,社会环境是最重要的因素,正是社会的不良影响,使更多的人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思想,这也连带影响了身处校园的学生。虽然学生偷拿同学钱物与成人世界的偷窃行为有所区别,但如果不能及时制止,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极为恶劣的影响。
首先,从学生自身来说,如果第一次拿到别人的钱物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就有可能产生一种不劳而获的喜悦和“成就感”,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坏习惯,在成年后很可能因此走上犯罪的道路。
其次,这类事情对班级的影响非常大,个别学生可能会效仿,多数学生会缺乏安全感,班级凝聚力会受到很大挑战。
总之,我们一定要记住“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古训,一旦发现学生有偷窃的不良行为,要及时制止和教育,帮助其改正错误思想和行为。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2abed762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