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 1-2》,欢迎阅读!
古代文化常识选择题系统专练
专题1 科举制度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廷试是指科举制度中由皇帝亲发策问,在殿廷上举行的考试,也称“殿试”,又称御试。 B.“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科举殿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即状元、榜眼、探花。
C.明经科是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科目之一。隋朝废九品中正,设进士、明经二科取士,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
D.凡本省的秀才和监生参加每三年一次的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会元。 2.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类,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 B.科举指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从隋代开始,到清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
C.进士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士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
D.鼎甲指殿试一甲三名包括状元、榜眼、探花。状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别称鼎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致仕,是仕途已经结束了,即被贬或流放。 B.左除、左降、左转均表示降职。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 D.选,是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B.考中进士又称“折桂”,“披官锦”,“及第”等。 C.博士是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D.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为殿试。
5.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太学和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诗》《书》《礼》《易》《春秋》《乐》)。
B.诸生是指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C.及第是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下第。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 6.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一般认为,该节与纪念屈原有关。端午习俗有喝雄黄酒、挂香袋、吃粽子、赛龙舟、插茱萸和菖蒲、斗百草、驱“五毒”等。
B.科举制是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明朝的科举考试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C.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
D.古代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中,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孟)、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1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9.下列有关文化常识描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六部,是中国隋唐到清末中央行政机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总称。 B.三省,中国隋唐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C.征辟制,是中国汉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征辟,是指皇帝下诏征聘。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辞不就。
D.科举制度分别为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 10.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童子,与科举考试中的“童生”意思相同,都指未成年的男子。(______) (2)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______) (3)小学,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隋唐以后,为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______) (4)句读,古人指文章休止或停顿处。“句”指句末的停顿,“读”指句中语气的停顿。(______)
专题02 天文历法
1.下面的文字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赫尔曼·黑塞,生于德国,后入瑞士籍,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
B.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关羽字云长。 C.古代天文历法中,“望”即指“望日”,指阴历每月十五,“即望”就是阴历十六日。“朔”为阴历每月初一,“晦”为阴历月末最后一天。 D.《荀子》一书为战国末期赵人荀况及其弟子所著,西汉刘向整理定篇。荀子提倡性恶论,重视后天教育的作用。
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江州司马青衫湿”中“青衫”指青色单衣,官职比较低的官服为青色。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壬戌,古代历法中的干支纪年法。既望,农历十六。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C.“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类似后世的散文诗,它讲究韵律和文采,侧重于写景,也时常借景抒情。 D.《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 3.下列选项中文化常识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例如:《张衡传》中的“公车特征拜郎中”。
B.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这两个小时,古人把第一个小时叫作正,第二个小时叫作初。例如:子时的两个小时就叫子正、子初。
C.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歌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D.察举制又称举荐制。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是从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开始的。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不用试用考核可直接任命官职。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望:已经过了望日,即阴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指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本文作者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八大家中另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六宿之一。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按顺序
2
相配正好六十组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B.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望日的次日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
C.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把天空中可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称为“二十八宿”。“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用于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如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行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行运动所到的位置。“星分翼轸”“光射斗牛之墟”中的“翼”“轸”“斗”“牛”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B.古代驾车的马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驾辕的马叫服,两旁的马叫骖。一说服左边的马叫骖,服右边的马叫“騑”。骖服和骖騑,又泛指拉车的马或车马。 C.秦代时候官吏告假称作“告归”西汉时期,官员休息日叫做“休沐”。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唐代永徽之年,改为“旬休”,官员每10天休息一天,分为上旬、中旬、下旬。 D.“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是借诗人曹植、谢玄来比拟参加的文人,邺,是曹魏兴起的地方,曹植曾在这里作过《公宴诗》,其中的朱华指荷花。
7.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骈文又称骈体文、骈俪文,中国古代以字句两两相对而成篇章的问题,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 B.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星分翼轸”“龙光射牛斗之墟”中的“翼”“轸”“牛”“斗”都属于二十八星宿。 C.干支纪年就是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两两相配来纪年。“乙巳岁十一月”中的“乙巳”采用的就是干支纪年法。
D.古人记日的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用干支记日,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三是在一月之内,用朔、望、晦表示旧历每月初一、十五和最末一日。 8.按题目要求填空
(1)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______、己、庚、辛、壬、______被称为“十天干”。 (2)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子、丑、______、卯、辰、______、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
(3)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_____、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_____、小寒、大寒。 9.文化常识:辨析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赋,是我国的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______)
(2)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______) (3)“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名,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______) (4)“苏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与“将子无怒”中的“子”意思相同。(______)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在中国古代,天文与地理并称。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所以以“九州”这一名称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B.古人把四季中每个季节的月份冠以“伯”“仲”“季”以示区分。用“朔”(初一)、“望”(十五)、“晦”(三十)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C.在春秋以前,姓与氏是分开的,秦以后,姓和氏逐渐不分,到了汉代,则通称为姓了。
D.古人的礼仪中,室内座位以坐西向东为尊,其次是坐北朝南,再次是坐南朝北,最卑是坐东朝西。
3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073efacd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