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节习俗

2022-04-30 17:3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春节习俗》,欢迎阅读!
春节习俗,中国
关于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2011-02-19 20:47:09| 分类: Angel随笔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一、调查目的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各地有许多习俗。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而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

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

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像贴春联、贴年画、贴""字、剪窗花、蒸

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了解春节习俗,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

二、调查方法

(一)查阅有关资料:通过上网查资料,搞清楚春节的来历、意义。

(二)访问调查对象:根据本次调查的实际情况,我们选取了部分家人、亲戚、邻居等进行沟通,通过与

调查者的正面交流沟通,了解居民对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看法。

(三)问卷调查:为进一步了解居民的对春节的了解,我设计了《春节调查表》,采用无记名形式问卷,

收集相关资料。共计发放问卷26份,收回26份。

三、调查分析

通过走访以及发放调查问卷,我发现居民过年的方式一般是与家人一起,他们通常会放鞭炮、守岁、吃年

夜饭,这也是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习俗。

方式 放鞭炮 看节目 吃年夜饭 守岁

人数 18 17 22 22

总人数 26 26 26 26 四、调查总结

那么春节的习俗到底有哪些呢?

(一)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

百分比 69.2 65.3 84.6 84.6


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这种习俗最早其于南北朝。是夜,禁中爆竹山呼,声闻于外,士庶之家,围炉团坐,达旦不寐。以后逐渐盛行,到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我国人民还习惯在

除夕之夜守岁,屋外时鸣鞭炮,室内围炉团坐或者看电视,笑语连连。

(二)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

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三)放鞭炮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后人卷纸为之。称曰爆竹。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四)压岁钱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

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五)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线穿元宝。饺子这一节目佳

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贴福字

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字。"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字。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字,还有一家把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民间还有将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

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5043589cc22bcd126ff0cf1.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