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八声甘州》

2022-04-29 18:07:17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2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柳永《八声甘州》 》,欢迎阅读!
甘州,柳永,八声
柳永《八声甘州》

教学要求】

1.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创作。 2.了解慢词及柳词特点。 3.理解本词的思想情感。

4.通过阅读文本,掌握宋词的鉴赏方法。 【作者简介】

柳永(9871053, 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他大力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广为流传。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由小令一统天下的局面。同时,柳永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重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另外,在题材取向上柳永朝着自我化的方向拓展,重在表现自我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心态。所有这些创新,都对后来苏轼等词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中《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是其代表作。 【题 解】

《八声甘州》:又名《甘州》,唐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此调前后段共八韵,故名“八声”,属慢词。这首词抒写了被萧瑟秋景所触发的羁旅之愁与思乡之情,曲折地透露出词人矛盾痛苦的内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封建时代中下层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情绪。此词为双调。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层层铺叙,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抒情细腻深婉,穿插想象,曲折有致。 【课文内容分析】

这首传颂千古的名作,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语浅而情深。是柳永同类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首,其中佳句“不减唐人高处”(苏东坡语)。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一、二句写雨后江天,澄澈如洗。一个“对”字,勾画出词人正面对一幅暮秋季节、傍晚时间的秋江雨景,写出登临纵目、望极天涯的境界。“暮雨”上用“潇潇”,下用“洒”字来形容,就使人仿佛听到了雨的声音,看到了雨的动态,那是一阵秋天的凉爽萧疏的雨,而经过这番雨,“秋”就变得更“清”了。“秋”是不可以“洗”的,但词人却偏以为“秋”之“清”是由于“暮雨”之“洗”,使人感到生动、真切,雨后秋空清朗的场景如在眼前。《九歌·大司命》“使涷雨兮洒尘”句,可能使柳永受到启发。“洒江天”,也是洒向空气中的灰尘,但由此想出“洗清秋”,构思就更新颖。“雨”字,“洒” 字,和“洗”字,三个上声,循声高诵,定觉素秋清爽,无与伦比。 渐霜风凄惨,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三、四、五句写一番雨后,傍晚的江边,就觉得寒风渐冷渐急。身上的感觉亦是如此,眼中所见也是一片凄凉。以一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渐”字承上句而言,当此清秋复经雨涤,于是时光景物,遂又生一番变化。这样词人用一“渐”字,神态毕备。秋已更深,雨洗暮空,乃觉凉风忽至,其气凄然而遒劲,直令衣单之游子,有不可禁当之势。一“惨”字,用上声,气氛声韵写尽悲秋之气。再下一“冷”字,上声,层层逼紧。而“凄惨”、“冷落”,又皆双声叠响,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量,紧接一句“残照当楼”,境界全出。这一句精彩处在“当楼”二字,似全宇宙悲秋之气一起袭来。苏轼对这三句大加赞赏,认为:“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见赵令畤《侯鲭录》)这几句词不但描写的景色苍茫辽阔,形象鲜明,使人如同身临其境,所展示的境界亦是高远雄浑,在词中罕见。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这两句接写楼头所见,由苍莽悲壮,而转入细致沉思,由仰观而转至俯察,又见处处皆是一片凋落的景象。与〔卜算子慢〕“江枫渐老”三句意思相同。不过那首词先写“败红衰翠”,后写“楚客登临”,而这首词则反过来,先写了人已登楼,再写“红衰翠减”,结构按照全词的安排,所以各有不同。“红衰翠减”,倍觉风流蕴藉。“苒苒”与“渐”字相为呼应。一“休”字韵含着有无穷的感慨和愁恨。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接下来的两句,写的是短暂与永恒、变与不变之间的这种令千古词人思索的宇宙人生哲理。写在这种自然界的变化之下,人是不能不引起许多感触的,但是,却并没有明说,只以“长江水无语东流”暗示出来。“惟有”两字,包含有不但“红衰翠减”的花木在外,也包含有“登高临远”的旅人更不在内的意思。古人每用流水来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高蟾《秋日北固晚望》“何事满江惆怅长,年年无语向东流”,乃是柳词所本。(他如韩琮《暮春沪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宫阙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黄季刚师又反韩意作词云:“流尽年光,流水何曾住?”都是此意。)江水本不能语,而词人却认为它“无语”即是“无情”,这也是无理而有情之一例,事实上蕴含着词人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理。上阕以这样一个暗喻作结,而不明写人的思想感情,是为下阕完全写情蓄势。 下阕抒发秋情,思乡和怀人融为一体,层层往复,委婉曲折。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上阕写到面对江天暮雨、残照关河,可见词人本是在“登高临远”,而换头却以“不忍”二字领起,在文章方面,是转折翻腾;在感情方面,是委婉深曲。“登高临远”,为的是想望故乡,但故乡太远,“爱而不见”所闯入眼帘的,只不过是更加引起乡思的凄凉景物,如上阕所描写的,这就自然使人产生了“不忍”的感情,而乡思一发,更加难于收拾了。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四、五两句,由想像而转到自念,怀乡之情虽然是如此的强烈和迫切,但是检点自己近年来还是落拓江湖,东漂西荡,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呢?这里用问句一提,就加重了语气,写出了千回百转的心思和四顾茫然的神态,表达出“归也未能归,住也如何住”,即“归思”和“淹留”之前的予盾,含有多少难言之隐在内。究竟为什么“淹留”,词人自己当然明白,他在另外一首词〔戚氏〕中就说出了:“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念利名、憔悴长萦绊。”从前的读书人,在没有取得功名之前,要上京应考;在已经取得功名之后,当上了官,也要在他乡任职。长期考不取,就或者是在京城住下来,准备下届再考,或者四处游谒地方长官,以谋衣食。这当中,是包含了许多生活经历中的酸甜苦辣在内的。问“何事苦淹留”,而不作回答,不过是因为他不愿说出来罢了。这样,就显得含蓄,比〔戚氏〕所直接抒写的同一心情,更其动人。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由于自己的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地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边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也想望得很久了。谢眺《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云:“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谢诗是实写江景,柳词则借用其语,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像她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地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这是“想佳人”两句很具体的解释。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最后两句,再由对方回到自己。在“佳人”多少次的希望和失望中,肯定要埋怨在外边长期不回来的人不想家,因为“何事苦淹留”,有时连自己都感到有些茫然,则整天在“妆楼凝望”的人,自然更难于理解了。她也许还认为自己在外边乐而忘返,又怎么会知道我现在倚阑远望的时候,是如此愁苦呢? 【课文难点讨论】


柳永运用独特的多重空间结构进行叙事、布景、言情的写作手法,在《八声甘州》这首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柳永将一般的人我双方互写的双重结构发展为从自我思念对方又设想对方思念自我的多重空间结构,如“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本是自己望乡,怀人,思归,却从对面写“佳人”切盼自己回去。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说“佳人”不知自己的愁苦。“佳人”怀念自己,出于想像,本是虚写,却用“妆楼凝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样具体的细节来表达其怀念之情,仿佛实有其事。倚阑凝愁,本是实情,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则又化实为虚,显得十分空灵。感情丰富曲折,文笔富于变化,通过构建多重空间结构,表达出自己细腻而真实的情感。 【相关评论】

①龙榆生《宋词发展的几个阶段》

“柳永的特殊贡献,在他所写的慢词长调,体会了唱曲换气的精神,在许多转折地方,安排一些强有力的单字,用来承上转下,作成许多关纽,把整个作品像珠子一般连贯起来,使人感觉它在“潜气内转”。“摇曳生姿”。这一套法宝,该是从魏、晋间骈文得着启示,把它运用到体势开拓的长调慢词上来,使这个特种诗歌形式,由于音乐的陶冶,赋予了生命力,而筋摇骨转,竟体空灵,曲折宕间,恰与人们起伏变化的感情相应。若不是柳永对文学有深厚的修养,和对音乐有深刻的体会,把两者结合起来,是万万做不到的。我们只要从他的代表作《八声甘州》里面所用的“对”、“渐”、“望”、“叹”等字,以及许多错综变化的句法,加以深入的体会,就不难理解他那高超的艺术手腕是怎样富于音乐性,而长调慢词的发展对抒情诗是有怎样的重要了。” ②袁行霈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史》

“作为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大词人,柳永对后来词人影响甚大。南北宋之交的王灼即说“今少年”“十有八九不学柳耆卿,则学曹元宠(组)”;又说沈唐、李甲、孔夷、孔榘、晁端礼、万俟咏等六人“皆在佳句”,“源流从柳氏来”(《碧鸡漫志》卷二)。即使是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著名词人,也无不受惠于柳永。柳词在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景物的描写、意象的组合和题材的开拓上都给苏轼以启示,故苏轼作词,一方面力求在“柳七郎风味”之外自成一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了柳词的表现方法和革新精神,从而开创出词的一代新风。黄庭坚和秦观的俗词与柳词更是一脉相承。秦观的雅词长调,其铺叙点染之法,也是从柳词变化而出,只是因吸取了小令的含蓄蕴藉而情韵更隽永深厚。周邦彦慢词的章法结构,同样是从柳词脱胎,近人夏敬观早已指出: “耆卿多平铺直叙,清真特变其法,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故慢词始盛于耆卿,大成于清真。”北宋中后期,苏轼和周邦彦各开一派,而追根溯源,都是从柳词分化而出,犹如一水中分,分流并进。”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4e6c6d15afb770bf78a6529647d27284a7337cc.html

微信扫码分享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