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里仁篇第四》,欢迎阅读!
里仁篇第四 共二十六章
4.16子曰:“君子⑴喻于义,小人⑴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
【注释】⑴君子、小人——这里的“君子”是指在位者,还是指有德者,还是两者兼指,孔子原意不得而知。《汉书·杨恽传·报孙会宗书》曾引董仲舒的话说:“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只能看作这一语的汉代经师的注解,不必过信。
此处以“义”与“利”对举,“义”指“正当”。
所谓“义”,在《论语》中皆指“正当”或“道理”。偶尔因语脉影响,
意义稍有变化,可能衍生出“公正”、“责任”的意思,但终究也不离“正当”或“道理”的意义。如: 《为政》:
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按此“义”字显然是指“正当”而言。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按此处“义”与“适、莫”对扬,“适、莫”二词之确切意义,旧日注
《里仁》:
疏虽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此二词指赞成与反对,则无可疑。“义”指“道理”而言,“适、莫”指态度而言。君子没有特殊的态度,唯理是从,所以说“义之与比”。 比——去声,bì,
《宪问》: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按此为答子路问“成人”之言。此处“义”与“利”字对举,“利”指挨着,靠拢,为邻。
收获问题或效果问题,“义”涉及道理问题或正当问题,亦显而易见。
是否正当 与 管制 内在:自觉、良知 外在:律令 收获与是否正当;收获与管制;
儒家 法家 (注:利与义;利与弊;义与弊)
从公心则求“义”,从私念则求“利” 。 “仁”即是视人如己,净除私累之境界。 所以,君子——有仁有义——重“义” 小人——不仁不义——重“利”
雍也篇第六
共三十章(朱熹《集注》把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各并为一章,故作二十 八章。)
6.23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乐于水,仁人乐于山。聪明人活动,仁人沉静。 聪明人快乐,仁人长寿。”
正义曰:《韩诗外传》曰:“夫水者,缘理而行,不遗小间。似有智者动而下之,„„” (《正义》解——) 子贡问曰:“君子见大水必观焉,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是以君子见大水,观焉尔也。” 〇《注》:“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而万物生焉。”〇《正义》曰: 《韩诗外传》:“夫山者,万民之所瞻仰也。草木生焉,万物植焉,飞鸟极焉,走兽休焉,四方益取予焉。出云道风,从乎天地之间,天地以成,国家以宁,此仁者所以乐于山也。”此《注》言“乐如山”者,言仁者愿比德于山,故乐山也。
《注》:“日进故动。”〇《正义》曰:“水运行不已,有进之象。君子自强不息,进德修业,日有孳孳而莫之止,其进也,即其动也。”
〇《注》“无欲故静。”〇《正义》曰:“欲即声、色、味、臭、安、佚之欲,仁者所不能无。而云 无欲 者,仁者善制其欲,克己复礼。凡视听言动,自能以礼制心,而不稍过乎欲,故曰无欲。无欲者,无非礼之欲也。” 〇《注》:“知者自役得其志,故乐。”〇《正义》曰:“知者能国世用,不嫌自役,知有成功得志,故乐。”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 《集注》 把第九、 第十两章并作一章, 所以题为三十七章。 ) 7.2子曰:“默而识⑴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⑵?” 【译文】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
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注释】⑴识——音志,zhì,记住。⑵何有于我哉——“何有”在古代是一常用语,在不同场合表示不同意义。像《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黾勉求之”的“何有”便是“有什么”的意思,译文就是用的这一意义。也有人说,《论语》的“何有”都是“不难之辞”,那么,这句话便该译为“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孔子谦虚之词,而和下文第二十八章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以及“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的态度相同了。
子罕篇第九
共三十一章(朱熹《集注》把第六、第七两章合并为一章,所以作三十章。)
9.2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⑴也。”
【译文】孔子说:“天冷了,才晓得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注释】⑴雕——同凋、凋零,零落。
述而篇第七
共三十八章 (朱熹 《集注》 把第九、 第十两章并作一章, 所以题为三十七章。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⑴。”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块走路,其中便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 我选取那些优点而学习,看出那些缺点而改正。”
【注释】⑴子曰„„改之——子贡说孔子没有特定的老师(见 19.22),意 思就是随处都有老师,和这章可以互相证明,老子说:“善人,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善人之资。”未尝不是这个道理。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4aca404e87101f69e3195e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