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人情社会与现代化

2023-04-04 14:27:11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的人情社会与现代化》,欢迎阅读!
中国,人情,现代化,社会
中国的人情社会与现代化

朱大春 14513202 经济理学

中国社会关系结构最典型的特征是“差序格局”,而西方社会则是“团体格局”。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结构形态,折射出的是中西方民族不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特性。这继而又影响到中西方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现代化可以说是西方社会的必然产物。而中国民间社会中的人格因素,却是现代化难以调和的矛盾。

因此,在全球现代化的浪潮中,西方国家扮演了先导者的角色。反观中国,现代的进程呈现出被动型和滞后性的局面。究其本质,应当是民族特性在不同的文化历史积淀中的差异造成的。中国的现代化对于传统的人情社会的挑战与融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一、差序格局与中国的人情社会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写到:“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是属于一定的捆、扎、把。每一根柴也可以找到同把、同扎、同捆的柴,分扎得清楚不会乱的。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们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这就是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理论差序格局非常深刻地概括了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的状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从孔夫子开始,就给中国人的观念中加入了“差等”的概念。中国人待人接物,总是要先把对方在自己的人际网络中的“坐标”找到,然后再“看客下菜”。就想费先生所说的“一切普遍的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谁,和自己什么关系,才能决定拿出什么标准来。

这一点也就生动地阐明了中国的人情社会的由来:人们关系网络的中心并是自己,给自己社交网络中不同的对象以不同的待遇,最终目的还是让对让给予自己对等的待遇。归根结底,为的还是自己的利益。由此便形成了公私、群己的相对性。

另一方面,与西方社会崇尚平等的价值取向不同,差序格局下的中国社会在观念上和社会结构上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这表现为差序格局在纵向上地位不对称的关系。费孝通实际上已经指出差序格局下没有平等的个人,也没有由平等的个人组成的大大小小的团体。有的是什么呢?是缺乏平等观,必须要时时事事由己推人的自我以及通过人伦纽带将自我联系在一起的上下有序的等级化。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中国社会中的差序格局也非常好的反映出了统治中国数千年的“人情法则”的主要特征,如:1)血缘关系之重要性;2)公私、群己关系的相对性;3自我中心的伦理价值观;4)礼治秩序,即利用传统的人际关系和伦理维持社会秩序;5)长老统治的政治机制。

这样的社会结构,充斥着主观色彩,人的主观好恶和关系网的亲疏远近比按规章流程往往更容易行得通。这最终形成了私情人治大于依法治国,灵活变通代替规章制度的状况。文化氛围一方面使得中国人的人格缺乏独立性,缺乏创新和批判的原动力,另一方面也使得整体社会变得缺乏活力,并且高度地依赖私情人治。在面对以商品经济为主要形式的现代化进程中,这显然地缺少了必要的理性成分,从而难以跟上世界现代化的脚步。




二、现代化与中国民族性的相互挑战

如前所述,人情法则统治下的传统中国社会僵硬固话,甚至缺少现代文明的核心“平等” 的思想基础。因此,中国的社会现实没有现代化萌发的土壤,并且对外来现代化的冲击形成了很大的阻力。

“平等”的观念,是西方社会文明的逻辑起点。从美国独立宣言的开宗明义,到耶稣对普罗大众无差等的爱。正是建立在这种平等的“信仰”之上,西方人才有了高度发达的商业因为商业文明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契约精神”。试想,现代金融业的信用制度、价值符号的纸币发行抑或大宗商品的跨洋远期交易,哪一个商业活动可以在没有相互尊重和平等的地位、合理的谈判下完成?正是这种对契约的尊敬和对交易对手的尊重下,才有了西方人的商业萌芽。而这恰恰是中国尊卑贵贱以及差别对待所缺少的精神核心。除此之外,对契约精神的敬重,也暗含着“你我都是上帝的子民”的潜台词。这样才能平等交易,实现商品在等价交换中价值的实现。所以,平等在现代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反观中国,社会的运转高度依赖人际关系的网络对企业来说,在初创期可能比较有效,但等企业做大做强之后,光靠个人的人治就难以驾驭庞大的社会网络了。因此,差序格局造成了相对封闭和狭小的圈子,这种力量上的弱小和社会化大生产现代化进程的伟大事业相比,就产生了逻辑上的矛盾。

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的历史是西方列强通过商业革命、工业各国迅速开展和实现现代化,并最终通过殖民扩张的魔抓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血缘社会商业活动是不相容的,因为乡土社会中的商业活动奉行的是“理性”原则,而血缘社会奉行的是“人情”原则。

但在五四运动改革开放等一个有一个浪潮的冲击下,现代化的在中国已经成了进行时,并且对中国的民族性产生了影响。北京大学的杨善华教授就提出了,差序格局形成了一种“理性化”的趋势:伴随着中国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的发展,中国农村的相当一部分地区开始了它的现代化进程。在这样的社会变迁的背景之下,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亦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姻缘关系与拟似血缘关系渗入差序格局,导致差序格局所包括的社会关系的范围的扩大。

王思斌教授认为,只要农村仍执行现行政策,农村经济社会政策不发生重大改变,这种亲族性社会关系还会继续存在下去,但会呈现出弱化的趋势。因为伴随着农民家庭生产能的恢复和加强,农村中的亲属关系首先出现了强化与紧密化的特点。但随着农村社会的现代化,农村亲属关系的紧密程度将会有所减弱。

这种观点可以看做是现代化冲击影响论的观点。现代化给中国的市民社会和人情法则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传统社会中的小农经济基础和自给自足的历史环境被打破,在新的社会境下,人情社会在一定程度上发生了转型。

但不幸的是,郭于华教授却认为,中国的人情社会并不会改变,甚至不会减弱。主要表现在人事安排和劳动分工的差序格局,比如要职、美差、一般工作、苦累活计按照内外亲疏的差别在人群中分布。再比如,在处理矛盾纠纷的方式上,人们通常尽量避免诉诸法律手段或正式契约去对簿公堂,而宁愿通过面对面的商议、调解或类似宗族内部关系的某种极端手段等处理方式而私了。

总体看来,中国的人情社会受到了现代化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想真正打破统治中国千年的人情法则,还是要经过非常一段长时间的努力。任何一个制度层面的东西都不能像器物一样奉行拿来主义,而是必须有适合它生长的土壤作为支撑,否则就会发生排斥反应。就像老师在课堂中说的,不改变中国人的观念,中国的法治就永远不可能实现。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3f423fe31b765ce0408146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