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重点

2023-01-02 12:20: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现代哲学重点》,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重点,现代
5、孙中山:知难行易说(page389民生史观(page391:尤其要注意孙中山将民生解释为“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孙中山“知难行易”说主要包含了两层意思:其一,“不知亦能行”,如以上所说的“不知而行”,就表明行易于知;其二,“知之惟艰”,虽然一般的说是“行而后知”,但如不愿思考或不善思考,则行亦无知,这就表明知难于行。另外,他还提出“知之则更易行之” 孙中山“知难行易”说阐明了科学哲学认识的艰巨性,强调了正确反映生产活动、科学验、社会生活和革命斗争诸方面实践的认识的能动作用,这对于当时的现实以及中国哲学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他看来,民生”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人类历史上所有时代各种活动的中心;民生”体现了人类求生存的愿望和要求,从而推动了社会发展;因此,民生问题才可以说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孙中山的历史观可以概括为“民生观”。孙中山的“民生史观”试图从人类物质生产和生活方面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因,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史观具有相同之处;他汲汲于通过民生问题的解决而改变当时中国“民穷财尽”、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落后面貌,以期建设一个“国富民强”拥有高度物质文明的现代化的新中国,表现了他对人民大众的同情和对社会主义的向往;他将民生问题的解决与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专制主义压迫的革命斗争联系起来,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对于当时中国问题认识的全面和深刻。这些都是“民生史观”所具有的合理因素。

6、陈独秀:①《敬告青年》中对青年提出的六点要求:自由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②马克思主义观(page398 马克思主义观:其一,唯物史观。陈独秀将唯物史观归纳为两大要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其二,阶级斗争学说和社会革命理论。他将阶级斗争学说概括为两个“要义”,一是“一切过去的社会历史都是阶级斗争历史,二是“阶级之成立和斗争崩溃都是经济发展之必然结果”,这就将阶级斗争和唯物史观联系起来了。他认为,社会命则是阶级斗争史上新制度取代旧制度的一种手段。虽然新旧社会交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旧社会并不会自行灭亡,当旧社会渐变到一定阶段,就需要以革命手段来实现其“顿变”其三,注重客观实际的精神。陈独秀将注重客观实际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 7、李大钊:①青春哲学page401:尤其要注意理解其中的“青春中华”page402)②民彝含义(page404)③独特的唯物史观:page406-page407《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引文部分④李大钊唯物史观评价(page408 李大钊认为“青春中华”就是以个人自由为基础的民主社会,是建立在“挽救民族、振奋国群”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其旨归在于唤起国民创造“青春中华” 民彝即是指人禀天理而生,人的禀性与天理之至善相契合。这本来表达的是儒家道德形而上的思想,但李大钊基于民主主义立场,突破道德范畴而对诗意作了新的阐发。他认为,“民彝”乃是民众“心理之自然”,是“人固有之本能”,是“民欲”“民意”,这就赋予民众的生存意欲和愿望亦即所谓“天赋人权”以天然合理性。他认为,一切政治都必须符合民彝、伸张民彝,否则将发生“偶变逆激”的异常情况。 引文部分表述清楚地说明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社会形态必须与生产力相适应、生产力发展必然导致社会发展和社会革命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评价:李大钊以其对唯物史观的介绍,首次比较完整准确地将马克思主义引入中国思想界,因而具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但是,作为第一代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也还存在着某些欠缺。他认为生产力决定人的意识,而人的意识丝毫不能影响生产力,这就未能将唯物史观与唯物辩证法融会贯通;他强调生产“非到在他所活动的社会组织里,展到无可再容的程度,那社会组织是万万不能打破”“新社会组织,非到自然脱离母胎,


了独立生存的运命,也是万万不能发生”,这种看法也未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因而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倾向。

8、胡适:①实用主义哲学三部分:实在论,真理论,方法论(五步法、三步法、十字真言)page410

②中西文化page412 9梁漱溟:①代表作:《东方文化及其哲学1921年出版)“生活”是什么?page414③“意欲”是什么?414页最后一行加415页前两段④三种文化路向:416页倒数第三段 生活:梁漱溟所谓“事”,主要的并非指客观的物,亦非指实际的事,而是指感觉和意识活动。因此,由“事”构成的“生活”,也就是感觉和意识的相续。 三种文化倾向:其一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西洋文化,其特点是“像前面要求”科学方法的异彩”和“德谟克拉西的异彩”;其二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其特点是“回想的随遇而安”“求我自己的满足”,其思维方式是直觉的,它成就了道德完善和人伦和谐;其三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印度文化,其特点是取消问题、解脱生活,其思维方式是感觉的,他成就了宗教精神。 10、熊十力:整章都非常重要。其中重中之重是①“体用不二”的含义。答:“体”的含义;“用”的含义(426页);体用不二之旨(427页)“体与用本不二而究有分”的意思(427页)②性智含义(第430页最后一行);量智含义(430页正数第三段)

11、冯友兰:①新理学体系的本体论掌握:理、气、道体、大全含义(page433-434)②人生四境界page435 ③方法论:“正底方法”与“负底方法”的含义;④“照着讲”和“接着讲”是什么意思(百度一下)

12、金岳霖:①道是式-能的含义;②“以所得还治所与的认识论”page444;③什么是“知识论的态度”page445 13、李达:社会学大纲》page455 14、艾思奇:《大众哲学page458 15、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两节好好看,其中特别注意一定要把这两节的题目记牢! 16、牟宗三:①心体、性体含义page474正数第二段;②良知的自我坎陷(page475)这一部分好好看。

17、中国现代哲学的逻辑进程?

中国现代哲学革命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制约下,主要围绕着历史观、认识论、逻辑和方法论问题以及人的自由和理想问题等四个方面展开,既受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的影响,又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气(道器)”之辩、“心物(知行)”之辩、“名实”之辩、“天人”之辩在近代的发展。

西方哲学传到中国来的众多流派中,影响最大的是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前者的输入标志着中国现代哲学革命的开始,即形成了进化论阶段;后者的被接受标志着中国现代哲学革命进入了唯物辩证法阶段。除此之外,还有两种在中国影响较大的西方哲学思潮:实证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主义思潮。

宋明时期的“理气(道器)”之辩,首先是关于天道观的问题,其次是历史观的问题。这个论争到近代,演变成首先是历史观的问题,然后才是天道观或一般发展观的问题。从龚自珍,魏源至郑观应等,都沿用“道器”范畴来表达他们的变易史观;由此发展到用进化论来解释历史的演变;再进一步发展到唯物史观以及一般的辩证发展观。中国现代哲学的认识论,仍以“心物(知行)”之辩为中心。魏源提出了有近代气息的知行学说,章太炎和孙中山在这一争论中对知行关系的论述都包含有辩证的见解。在这个过程中,历史观和认识论的论争在“心物”之辩上逐渐结合起来,成了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主线,最后由马克思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作了总结“名实”之辩演变到近代主要是逻辑学和方法论上的讨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36abcf4a6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2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