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晋中地区婚嫁习俗

2022-10-15 00:59:12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晋中地区婚嫁习俗》,欢迎阅读!
晋中地区,婚嫁,习俗
浅谈晋中地区婚嫁习俗

作者:苗顺健

来源:《文物世界》 2014年第6



苗顺健

婚姻是男女缔结夫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语云“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谓之“人生四喜”。因为婚姻,才有了上敬父母,下哺儿孙的人伦之乐,才有了人类的生生不息,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婚姻看成人生一大幸事。从原始社会的“黄昏抢亲”到后来繁复的一系列婚庆习俗,婚姻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到繁,由随意到重视的过程。婚姻文化作为“人生大事”自然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婚姻形态、婚姻结构、婚姻礼俗、婚姻类型等。由于我国地域之大,民族之多,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下面笔者从相亲、定亲、出嫁、迎亲、拜花堂、入洞房,介绍一下近代晋中一带的婚嫁习俗。

首先是问名,俗称“相亲”。即媒人领着男方父母(主要是母亲)到女家相媳妇,相法有两种,一种是明相,一种是偷相。明相一切公开进行,偷相是由男方父母借到女家作客乘机做一些观察。

第二是“纳吉”,也叫“合婚”,又称文定。相亲以后,还有一道必要的程序必须慎重进行,这就是请算命先生按照十二生肖来为双方当事人算生辰八字,看双方是否是相互犯冲之相,如果犯冲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能结成夫妻。如果双方“命中八字”不相犯的话,双方的婚姻关系就定下来了,即可选择吉日办理定亲事宜,男方家庭要写请帖请女方亲家和媒人,在约定的日期到家中赴宴。

当接到男方家庭的请帖以后,女方家长即携带“庚帖”———民间俗称“八字帖”又称“鸾书”和一双新鞋,一条束腰带(长命带)到男方家中赴宴。男方也写好庚帖,并且准备好了一些首饰、衣物等聘礼,男方设盛宴招待亲家和媒人。宴会结束后,双方在媒人的见证下,交换庚帖,互相赠送礼品,尽欢而归,双方家庭的婚姻关系从此就正式确立。如果一方没有什么特别站得住脚的理由而随便退亲,不但会招致社会的谴责,甚至可能会遭到对方家族的报复。若双方意见达成一致,男女双方即下定礼。要备礼帖,下柬书互相交换,定礼物有一个原则必须为偶数,一般是四色,也有八色,十二色的,主要是根据家庭经济状况而定。在结婚前的一个月内还要“纳徽”,又叫纳币,俗称“送彩礼”,礼多礼少没有界限,但根据双方家庭经济条件状况,富者多一点,贫者少一点,不过仪式总是要有的。

男方随后就选择良辰吉日,准备迎娶新娘,民间俗称“送日子”,一般都是请人选大利月,选农历双日,或三、六、九日(帝国时代的登基日),嫁娶的月份(称行嫁月)选择也有一定的规则,要和男女双方的生肖等不能冲突。吉日选定后,就写请期帖,委托媒人送到女方家中,美其名曰“送日子”,其实就是将结婚日期正式通知女方家庭。“送日子”之后,双方家庭就各自准备婚事。

在正式举行婚礼的吉日以前,还要选定一个双头日子,请儿女双全的老人或邻居前来帮助“套被子”。前来帮忙的这些人喜欢在被子角上偷偷地放几个蒺藜或者在被头放碎皂角,说法是让新婚夫妇不得安眠贪睡来逗乐取笑。

此外女方家还要选好送亲的客人,一般都是由叔、哥哥、弟弟等充任这一角色,而一般不用姨表兄弟,向来就有“姑不接姨不送”的说法。双方准备就绪以后,男方家庭即于喜日以前三五天向亲友发请贴,正式通知婚期,接受各方送来的贺礼。




到了迎娶这一天,天还没亮,新娘就得起来,坐在炕上等待梳妆,头戴花冠,发髻上插笔和柏叶,穿红棉袄、棉裤,这叫“坐妆”。梳洗打扮后,绝对不允许再沾灰尘,只得静坐在炕上苦苦等待,花轿快到时先坐桶,表示通顺,再坐圈椅,表示成人。此时,让一个全人(即上有老人,下有子女的妇女)站在一旁,手拿一把扇子,边扇边说“坐椅子,扇扇子,荣华富贵一辈子”。以及念“桶来底的身,树来底的根,嫁到婆家做成人”。此时的新娘从头到脚一派红色,表示喜庆,希望嫁到婆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在姑娘出嫁前夕,还有一项工作必须做,俗称“开脸”,其实就是给姑娘进行美容美发,以此表示少女时代的结束。一般是要请一个“全福人”即公婆、父母和丈夫俱在,儿女双全的年长妇女,由她用细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剪齐鬓角。上头,开脸之后,女方要宴请本族的尊长、邻里乡亲,同时款待将出嫁的女儿。民间认为,女儿一上头就是人家的人了,娘家须以客相待,所以筵席非常丰盛,女儿也被安顿到筵席首位。尊长、邻里对嫁女表示祝贺,还要嘱咐她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迎亲时走在最前面的为点炮手,紧接着两面开道锣,锣后依次为成对朱牌、灯笼及挂鞭炮的红棍、飞虎旗、金瓜、钺斧、朝天蹬、日月龙凤扇,再后是伞。每乘轿前都有一班乐人吹奏。轿子是旧时富贵人家出门的交通工具,一般人家只能在婚娶时使用,因为迎亲那天新郎穿的是官服,人称“新郎官”。这一日,他不但可以乘轿,而且还可以用兵器,因此民间有“百日为民,一日为官”的说法。

迎亲当日,新郎黎明即起,随父或长辈祭祖上坟,迎娶路线不能重复,一般是南出北入,或东出西入。到了女方家,新郎先给岳父母行跪拜礼,然后入座敬茶,接着双方代表协商有关事项,稍事休息即设筵。撤席后,迎客催请新人上轿,新郎再次向岳父母叩头辞行。花轿到,响鞭炮,紧接着就是“典礼”仪式开始。

典礼,俗称“拜天地”,迎娶轿归后,鞭炮齐鸣,门口点燃草把,红毡从拜堂一直铺到新娘脚前。引媳妇的“全嫂人”搀扶新娘子顺红毡子走向拜坛,依次向神主、天地爷、主婚人行大礼,接着向媒人、各长辈亲属行礼,最后夫妻对拜。

再说在迎亲当天,男女双方都要贴对联,挂荟纸,贴喜字,男女两家都是同样是喜,但是,新郎家贴的是“双喜”,而新娘家贴的是“单喜”。

相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赴京赶考,半路上正好赶上马员外出对联择女婿,难住了许多人。他仔细一打听,上联是马小姐出的“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止步”,求对下联,王安石略一思索对出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众人齐声叫好,于是王安石便成为马员外的乘龙快婿,并与马员外约定科考后迎娶马小姐。无巧不成书,在京城殿试时主考官正好出了“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的下联,王安石脱口而出“走马灯,灯马走,灯息马止步”的上联,主考官听了又惊又喜,十分赞赏。就在王安石和马小姐举行婚礼的大喜日子里,传来了王安石新科状元的消息,这真是应了古人的一句话: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位大诗人兴奋异常,提笔在原来的喜字旁边又加了一个喜字变成了双喜,从此,民间娶媳妇就成了双喜,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最后就是入洞房。

在众人的簇拥下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洞房的门槛上事先放好一个马鞍,旁边有专人拽马鞍,一旦新娘前脚跨过,立即将马鞍抽掉,寓意为“烈女不嫁二夫,好马不备双鞍”的意思。入室后新郎新娘两个并肩坐在炕沿上,由伴娘示意新郎用称杆挑新娘头上的红盖头,讲究的是“称杆挑起红盖头,称心如意到白头”。


洞房的布置更有民俗味儿,在炕的四个角放有四个萝卜娃娃,萝卜取其谐音“摞辈”,希望多子多福,一辈一辈摞起来的意思。闹洞房的习俗是少不了的,花样就多了。比如用一根细绳把苹果拴住挂起来,让新郎新娘用嘴咬;还有的就是把筷子放在酒瓶里刚露出尖,让新郎新娘用舌头舔起来。在晋中祁县,还有让新娘说绕口令,俗称“说令子”。直到晚上,众人离去之后,新娘新郎还要经过一个小小的仪式才能两情相好,鱼水和谐。接着就是喝和气拌汤,两根筷子用红线拴在一起,并要求两人同时使用一双筷子,拌汤中故意放辣椒,让新人说辣

(乐),放炭块让新人说碜(生),连在一起就“快乐生”,就是快快乐乐生贵子的意思。民间有“和气拌汤就饼子,来年生个胖小子”的说法。尿盆由新郎的妹妹来提,民间有“姑姑提盆盆,嫂嫂关门门,侄儿侄女跟上一群群”的说法。

以是晋中一带传统婚嫁礼俗的内容。昔日男女婚姻为“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今是多为自由恋爱,但其联姻程序和婚姻仪式基本沿袭以往古老的一套。虽然传统的婚嫁礼仪与现在的婚嫁习俗有所不同,但是传统的婚嫁习俗以其最古老的方式,传承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人类文明沿袭的链条得以加固,是一笔不可遗失的宝贵财富。

(作者工作单位:山西省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bfc517e2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a7.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