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欢迎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骆驼祥子》三种英译本浅析
作者:张申艳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1期
摘要:《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多次翻译成英文,在外国也非常受欢迎。本文试以其中几个段落的翻译为例,赏析对比这部作品的三个译本。 关键词:骆驼祥子 英译本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17-01
《骆驼祥子》是以北平(今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行踪为线索,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展示了军阀混乱、黑暗统治下的北京底层贫苦市民的生活图景。书中大量运用北京口语、方言,还有一些老北京的风土人情描写,是现代白话文小说的经典作品。
三个译本分别选自旅美华人翻译家施晓菁翻译的Camel Xiangzi(译文一),美国翻译家Even King(译文二)翻译的Rickshaw Boy和美国翻译家Jean M. James(译文三)翻译的Rickshaw:the Novel Lo-t’o Hsiang Tzu。
对比这三个小说名的翻译,译文一从字面上看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认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骆驼,名为祥子。译文三将显得拖泥带水,将Novel写在小说的书名上也不符合英语书的书名的习惯,这个书名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而译文二虽然没有把祥子译出,但以祥子的身份Rickshaw Boy代替祥子的名字,更具吸引力,一方面这样的书名有提示作用,提示读者这是一个有关人力车夫的故事,而直接将祥子的拼音写成英文没有任何这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在读者得到提示后,想象空间也会更具体。现将选段的三个译文逐段对照分析如下。 在第一段中小说交代了祥子的绰号“骆驼祥子”的由来。主要描述了祥子病倒在海甸一家小店的情形。原文的第一句主语变化很大,“祥子……,身上……,心中……,牙床……,只想喝水,不想吃什么。饿了三天,火气降下去,身上软的像皮糖似的。恐怕……,他……。一清醒过来,他已经是‘骆驼祥子’了。”这是典型的汉语表达法。译成英语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英语的句法特点。英语中一句话的主语就是该句的主题,若不断变化主语,就会显得主题不清楚,没有重点。因此译文一的主语变化“xiangzi--his mind--purple blisters”太频繁,不符合英语表达习惯。译文二也有同样的问题。译文三用“was”和“has”使主语稳定在“祥子”,读起来更加流畅清晰。再从第一句的具体词汇上看,原文“躺”译文一译为“rest”似乎减弱了原文中祥子因为生病而无可奈何躺在床上的感觉,译文二译文三直接译成“lay”更加忠实原文。原文第二句有三个小分句,两个都是无主句,并且三个分句的逻辑关系也不明确,译者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主语,并且找到三个句子内在的逻辑关系。译文一有两个并列主语,“the fever”和“he”,显然这与逻辑不符。译文二主语为“his fever”, “火气降下去”和“身上软的像皮糖似地”是因果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系。译文三主语为“fasting”,“饿了三天”是“火气降下去”和“身上软的像皮糖似的”的原因。比较译文二和译文三,译文二更有逻辑。原文第三句是带有明显的猜测的语气,并且和第四句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译文一和译文二分别用“for”和“because”表达了两句间的因果关系。译文三则未使用相关的连接词,照搬原语的内容,而不考虑译语的表达方式是不可取的。而原文第三句话中的“恐怕”译文一译为“probably”,译文二译为“must have heard”。译文二更加恰当,因为“probably”代表主观的推测,“must have heard”则更加倾向于基于客观的推测,根据后一句对这个推测的解释,这里更适合使用客观的推测。
对于第一句话,“自从……,他就是“祥子”,仿佛根本没有个姓;”译文一译文二都按照原文的顺序翻译,而译文三将“ever since he came to the city”放在了句尾,强调了“自从一到城里来”这一信息,这与原文的强调的重点“仿佛根本就没有姓”刚好相反。第二句的“摆在‘祥子’之上”应该翻译出来,因为中国人的姓放在名的前面,既然“骆驼”摆在了名“祥子”的前面,所以人们就更不追究祥子的姓了。只有了解中国和西方在姓名的摆放位置上正好相反,才能理解这句话地意思。让读者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正是译者的任务,所以译文一和译文二只是模糊地将其处理为“tacked”“added”不恰当,只有译文三“was put before”才能凸显这种不同。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有着明显的转折关系,“有姓无姓,他自己也并不在乎。不过,……,而……,他觉得有点不打上算。”译文一和译文三将他们译为一句更合适。最后一句“有点不大上算”是典型的口语化用语,译文一的“got the worst of the bargain”就是指吃了亏的买卖,不管是在语体和意义上都和原文一致。译文二“poor trade”虽然在意义上与原文并无大异,但是却是书面语,而非口语体。译文三“nothing to brag about”意為“没有什么可炫耀的”,在语气上和原文有一定的差距,原文是消极的评价这次交易,而译文更倾向于中性的语气。
汉语是动态的语言,英语是静态的语言。将中文译成英语时要时刻关注连贯的问题。不仅要考虑前后句之间的连贯,整个篇章的前后照应也非常重要。如译文中出现频繁跟换主语的情况,看似和原文一致,但却打破了英语中主题不宜太多的平衡。汉语的逻辑关系需要读者自己体会。尤其汉语的语法规则没有英语的语法规则严格,常出现无主句等在英语体系中无法成立的句子。正是因为这样,翻译成英语的时候要特别关注逻辑关系,并遵守英语体系的规则将其表达出来,如使用连词,从句,独立主格结构,动名词等。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a92c4e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