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2018年注册规划师规划原理考点解读:城镇化的基本概念》,欢迎阅读!
社会学、经济学、地理学等不同学科对城镇化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1)“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具体反映在:
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密度的加大和城镇规模的扩大。
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城市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大量建筑物、构筑物的出现)。
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
(2)“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
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转化为城市意识、方式、行为的过程。 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而采取城市生活态度、方式的过程。
总而言之,可以认为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也可以认为是非农人口和非农活动在不同规模的城市环境的地理集中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镇化进程需要借用一定的指标来进行测度、衡量。由于城镇化是一个广泛涉及经济、社会与景观变化的复杂过程,所以对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并非易事,必须建立由一系列反映城镇化本质特征的指标体系,才能准确反映城镇化的实际进程和水平。基于对城镇化基本概念的理解,除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无形转化过程难以用量化指标反映外,人口、土地、产业等的变化过程均可用量化指标来反映。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简便起见和易于进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之间的比较,我们通常采用国际通行的方法——将城镇常住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比重作为反映城镇化过程的最主要指标,称为“城镇化水平”或“城镇化率”,这一指标既直接反映了人u的集聚程度,又反映了劳动力的转移程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作为城镇化进程阶段划分的重要依据。 城镇化率的计算公式为:PU=U/P 式中PU——城镇化率; U——城镇常住人口; P——区域总人口。
需要强调的是,对一个地区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衡量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考察,应该至少包括城镇化发展的数量水平和质量水平这两个基本的方面,而日反映城镇化真正发展水平的不应是表面的数量指标,更重要的是质量指标。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9f4ef69d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