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

2022-12-19 12:24:16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40年代诗歌创作特点》,欢迎阅读!
诗歌,创作,特点,年代
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成为衡量诗歌的重要标准。新诗发展中的民族形式的讨论,对欧化倾向的批判,更肯定了民歌和古曲诗歌对於新诗发展的价值。内容上犟调诗歌与革命斗争的关系,形式上犟调诗歌与群众欣赏习惯、鉴赏水平的关系,大体上决定了40年代新诗的主要面貌。

在解放区,作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直接产物,出现了形式是民间和民族的长篇叙事诗的高潮。配合人民解放运动的开展和人民战争的进行,解放区诗歌以长歌的形式,记载了人民的受苦、抗争和胜利的艰难历程。代表作品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田间的《赶车传》(第一部)阮章竞的《圈套》张志民的《死不著》《王九诉苦》,李冰的《赵巧儿》,以及阮章竞的定稿於战争年间、出版於新中国诞生以后的《漳河水》。当时致力於通俗诗歌写作的还有王希坚、贺敬之、戈壁舟、严辰等。而在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里,枪杆诗颇为盛行,集中体现这一成就的是毕革飞的快板诗,它同样注重内容上的革命性和形式上的大众化。

在国民党统治区,诗歌的直接社会功能表现在对於腐朽没落事物的揭露与抨击。主要形式也遵从了解放区的风尚,即取民谣、小调的形式,因之有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臧克家的《宝贝儿》等作品出现,但也有一批诗人以自由体新诗作为基本形式。他们分属於七月九叶两个诗人群。前者团结在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七月诗丛》周围,主要成员有绿原、阿垅、曾卓、鲁藜、孙钿、冀、彭燕郊、杜谷、牛汉、鲁煤、化铁、罗洛、徐放、方然、芦甸、郑思、钟瑄、胡徵、朱健、朱谷怀等。他们大多受到艾青的影响,肯定诗的战斗作用,并将诗所体现的美学上的斗争和人所意识到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用朴素、自然、明朗、真诚且有独立个性的声音为人民的今天和明天歌唱。代表作品近年选编成20人集《白色花》出版。后者以《中国新诗》、《诗创造》、《森林诗丛》为中心,代表诗人是辛笛、穆旦、郑敏、杜运燮、陈敬容、杭约赫(曹辛之)、唐祈、唐湜、袁可嘉。他们从战争动乱中感知人民的希求,重视诗人自身对社会现象的体验,注重诗艺的磋磨与意象的新颖,追求形像的流动性和雕塑的立体感。他们不同程度地熟悉外国现代诗歌并受到陶冶,由於注意熔哲理诗的思辩、社会诗的技巧抒情诗的魅力於一炉的艺术效果,故与当日诗风相比,偏於蕴藉深沉。表作集中於近年编成的《九叶集》。

40年代后半叶是灾难深重的岁月,也是黑暗将要退却、黎明为期不远的岁月。无论是解放区的诗人为明朗的白昼而高歌,还是国民党统治区的诗人为凄冷的长夜而低吟,新诗的主调都是对祖国黎明的呼唤,象一只在暴风雨中搏击奋飞的英雄之鸟。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63cc8ba0116c175f0e48ba.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