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年级数学上册 第10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操作教学》素材 苏教版》,欢迎阅读!
“9加几”操作教学“三步曲”
小学数学学习中重视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数学能力有效途径之一。学生动手操作,是在视觉、触觉及运动觉协同感知事物的同时,以内部语言悄悄展开思维。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的形象和表象,又及时推动他们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意义。
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反思。当学生通过操作活动获得算法的物化图式后,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经历有效的数学抽象过程,通过学生头脑中的智力操作,使物化图式转化为心理图式。
笔者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9加几”教学内容时,通过三个层次的操作,明晰算理,优化算法。
一、 “移”中启思
图1 图2
出示书中情境图(图1),“盒子里有9个桃,盒子外有4个桃。一共有多少个桃?”学生得到不同的算法,如:从1开始数,从10开始数,“凑十”等。学生对于前两种算法并不陌生,如何让学生理解“凑十”的方法呢?出示图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两部分桃子的数量,让每位学生借助学具移一移桃子的位置,快速算出9+4,。再想一想为什么这样移,移动后盒子里与盒子外桃子的数量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移动学具的过程,是直觉动作思维与具体形象思维的结合,但还需渗透分与合的思想,逐步抽象出算理,抽象到数的领域。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而操作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所以,它必须借助于描述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
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移的过程中发现,从4个桃子里拿了1个,其实就是将4分成了1和3,9和1合成10,10加3等于13。将算理通过语言进行概括。
在移一移中,为让学生参与更多的
操作,形成丰富表象,教者增加了下列操作:如移动 ,使我们很快算出9+6。让学生多次利用学具摆一摆、移一移,再次感悟到分与合的思想,理解“凑十”的含义。在移动时思考,为什么移动一个三角,移动后外面还剩几个三角,在移动中感悟物体个数的变化,并运用较简练的语言表述。学生的操作加以语言的表达,形成多种感官的刺激,在实践操作中感悟到9加几的算法。
二、 “圈”中明理
由学生动手“移”,积累了大量的表象,形成“凑十”的基本模型。在分与合思想的指引下,学生通过移动物体,直观的感知到将“9加几”转化成“10加几”的过程,形成基本算理。
学生有了直接、深刻的参与体会,脑中的表象愈加丰富,这时出示右图。红花和黄花一共多少朵,怎样列式?你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表达出计算方法吗?
教师由移动物体提升为圈物体,将直观实践操作上升为将固定位置的物体用“圈”的方法归类的理性思考,直击“凑十”法的根源,凸显转化思想的运用。将算理与算法融为一体,在算理基础上初步概括算法。
学生讨论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将9朵红花和1朵黄花合在一起变成10朵,9+1+6;另一种将6朵黄花和4朵红花合成10朵,6+4+5。两种方法不期而至,运用着分与合的思想,体现着“凑十”法的精妙。
两种方法都运用“凑十”的方法解决问题,在操作中明白知识的由来,感悟策略的形成。怎样使学生感受到将不是9的加数分解后计算较好呢?教者呈现了第三次操作。
三、 “搬”中优化
出示情境图,计算9+6,学生根据已经积累的感性和理性经验,得出两种算法:9+1+5和6+4+5,两种算法都体现“凑十”的思想,如何让学生理解用9+1+5算起来比较简便呢?
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小猴,搬
几块正方体变成10块较方便呢?学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体验到简单的方法,优化算法。
为了加深学生的体验,教师出示下列两题。学生能运用操作形成的策略,选择优化的算法解决问题。
在操作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易于操作的感性材料,充分调度学生多种感官协同感知,形成表象,把操作与观察、思维结合起来,通过语言表述操作的过程,提升为理性思考。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3415b175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