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人教版语文古诗词背景及手法整理(部分)

2022-08-29 19:1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人教版语文古诗词背景及手法整理(部分)》,欢迎阅读!
古诗词,人教,手法,语文,初中
观沧海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借景抒情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次北固山下

【清秀诗风】诗人在冬末春初时,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有感而作的。“日生残夜”“春入旧年”,表示时序的交替,匆匆不可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叙事确切,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最后一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钱塘湖春行

此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早春游湖的喜悦和对西湖风景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之美的热爱之情。这诗处处扣紧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恰到好处。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这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使用10种意象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惆怅感伤,整体上也表现出由近及远的空间排列顺序。从老树到流水,到古道,再到夕阳,作者的视野层层扩大,步步拓开。 龟虽寿

此约作于公元208年初他平定乌桓叛乱、消灭袁绍残余势力之后,南下征讨荆、吴之前。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不由想起了人生的路程。曹操以切身体验揭示了人的精神因素对健康的重要意义。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老当益壮、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热爱生活、对伟大理想的追求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过故人庄

这首诗是作者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时,对上姓田的朋家做客这件事的描写。在淳朴自然的田园风光之中,主客举杯饮酒,闲谈家常,充满了乐趣,抒发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对简朴亲切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由“邀”到“至”到“望”又到“约”一径写去,作者如话家常的形式,写了从往访到告别的过程。写田园生活清新恬静愉悦,简朴亲切。开头平静自然引出下文,由近及远描写景物。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诗人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强烈追求。全诗笔调古朴,层次分明,兴象深微,意境浑融,简洁明净,感染力强,艺术上相当完整,是唐代山水诗中独具一格的名篇。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忘却世俗、寄情山水的隐逸胸怀。洪驹父诗话:丹阳殷璠撰《河岳英灵集》首列常建诗,爱其“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之句,以为警策。欧公又爱建“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欲效作数语,竟不能得,以为恨。予谓建此诗,全篇皆工,不独此两联而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渲染了环境气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全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风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力编织出一个朦胧的梦境,虽未追叙与好友昔日相聚的情景和友谊,但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把友情抒发得真挚感人。此诗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年),一说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753年)。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怀化市洪江区)尉,李白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此诗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明月象征着纯洁、高尚,诗人在许多诗中把明月看作通人心的多情物,也只有明月才能同时照亮诗人和友人。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当诗人们需要表现强烈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用这样一种手段来获得预期的效果 夜雨寄北(李商隐)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泊秦淮(杜牧)

泊秦淮》是唐代文学杜牧的诗作。此诗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前半段写秦淮夜景,后半段抒发感慨,借陈后主(陈叔)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全诗寓情于景,意境悲凉,感情深沉含蓄,语言精当锤炼,艺术构思颇具匠心,写景、抒情、叙事有机结合,具有强烈的艺术

[

[1]


染力。杜牧前期颇为关心政治对当时百孔千疮的唐王朝表示忧虑,他看到统治集团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镇的拥兵自固,看到边患的频繁,深感社会危机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这种忧时伤世的思想,促使他写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诗篇。《泊秦淮》也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秦淮”也逐渐成为奢靡生活的代称。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便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泊秦淮》。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关联的,这首诗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响的,那两个“笼”字就很引人注目。烟、水、月、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溶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承上启下,网络全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

首诗作于南宋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诗人在建康江东转运副使任上外出纪行的时候。诗人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故一直不得重用,宋孝宗登基后,便被外放做官。作者途经松源时,见群山环绕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这首诗。作此诗时,杨万里65岁,经历了人生的坎坎坷坷,因此能得出深刻的感悟。 第一句当头喝起,第二句补足首句,诗人在这里点出而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悬念,使下两句的出现更引人注目,三四两句承接“空喜欢”,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诗人把“行人”“下岭”时的心里写的生动有趣,虽未明言劝诫,而读者自知其中蕴含着人生的普遍道理。这就是诗歌用形象的比喻讲述深刻道理的好例子。



观书有感(朱熹)

这两首诗是描绘其“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形象揭示深刻的哲理。第一首诗借助池塘水清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第二首诗借助巨舰无人能推动却能自由航行在水中,比喻艺术创作需要灵感的道理。全诗寓哲理于生动形象的比喻之中,不堕理障,富于理趣,一直为人传诵。庆元二年(1196年),为避权臣韩侂胄之祸,朱熹与门人黄干蔡沈来到新城福山(今黎川县社苹乡竹山村)双林寺侧的武夷堂讲学。在此期间,他往来于南城、南丰。在南城应利元吉、邓约礼之邀作《建昌军进士题名记》一文,文中对建昌人才辈出发出由衷赞美。又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厅堂书写“荣木轩”,为读书亭书写“书楼”,并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还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第一首诗是抒发读书体会的哲理诗,描绘事物本身感性的形象时,又蕴涵了理性的东西。第二首诗也是借助形象说理的诗。它以泛舟为例,让读者去体会学习有关的道理。



浣溪沙(晏殊)

全词抒发了悼惜残春之情,表达了时光易逝,难以追挽的伤感。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正包蕴着一种景物依旧而人事全非的怀旧之感。在这种怀旧之感中又糅合着深婉的伤今之情。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这是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随意而出,却惜墨如金。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全词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它以女词人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她十六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之作。 “兴尽” 误入同前面的“不知

[2]

[5]


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动作和情绪,起伏变化,很富于节奏感。表现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长歌行

水流到海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前四句对春景的描写暗示人的一生、时光流逝。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由“园中葵”托物起兴,借对春天的礼赞比青春的赞歌。末中的“徒”字意味深长:一是说老大无成,人生等于虚度了;二是说老年时才醒悟将于事无补,徒叹奈何,意在强调必须及时努力。 野望

王绩入唐后以秘书省正字待诏门下省,不久辞官还乡。贞观中出为太乐丞,旋又告归。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在今山西河津)之时。举目四望,一种莫可明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到处是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色、远近、静动结合。最后一句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苦闷怅惘,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早寒江上有怀

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因离乡日久,触景生情,诗人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抒发了迷茫之情。 “情因景生,情景交融”。 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代门阀制度森严,要想在政治上寻找出路,知识分子须向有权有势的达官贵人求助。

孟浩然西游长安,时值张九龄出任朝廷丞相,便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希望他给予帮助。诗人想做官又不肯直说,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这种苦闷的心情,是不难领会的。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黄鹤楼

前四句描写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后四句描写登楼所见,抒发思乡之情。黄鹤既指实体“仙鹤”,也有“一切”之意。“不复返”涵覆了生不逢时、岁不待人的无尽感伤。“白云”变幻难测,寓托着作者世事难料的吁嗟叹喟。这个词和“空悠悠”使人看到空间的广袤,“千载”使人看到了时间的无限性。第三联由虚转实,为乡愁做铺垫 送友人

未见“送别”二字,饱含依依惜别之情。以孤蓬喻飘泊生涯,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关心,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浮云孤飞,来去不定喻游子之心;落日将下,依依不舍,喻故人之情。 秋词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刘禹锡革新运动,但以失败而告终,遂被贬。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以议论起笔,将秋与春对比,否定前人悲秋观念,表现出激越向上的诗情。晴空排云而上的鹤的形象,虚实结合,抒发豪迈乐观之情,展现出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鲁山山行

“惬”说明跟作者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表现此时心满意足。 “山行”见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非常喜爱。移步换形。山径幽深,容易“迷”;独行无伴,容易“迷”“千山高复低”,更容易“迷”“迷”字,更见野景之幽与野情之浓。闲适,野趣盎然。因为 “行”,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现“行”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春三月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后生病,被厐安常治愈,与之同游清泉寺。上阕三句,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摅写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字,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发出衰飒的悲吟。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但苏轼不服老、执着生活、旷达乐观的性格(老当益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罢官后,闲居家乡山阴农村。诗人虽然年迈,但仍日夜思念报效祖国。诗人收复国土的壮志难酬,在一个“风雨大作”的夜里,触景生情,由情生思,在梦中实现了自己金戈铁马驰骋中原的愿望“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

[]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1ac5e4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ffd1a78.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