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学随笔》读书笔记

2022-04-17 00:33: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学随笔》读书笔记》,欢迎阅读!
随笔,数学,就是,笔记,教学


《我就是数学——华应龙教课漫笔》念书笔录

我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书的目录吸引了我,目录分为六辑:第一辑课前慎思、第二辑课中求索、第三辑课后反省、第四辑听课随想、第五辑评课心语、第六辑生活感悟。而每一辑的小标题也深

深的吸引着我持续读下去,如脑袋磕破后的笑声、无心间的损害、 “下课啦”、会飞的讲堂、手指尖上的智慧、景色、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站着的眼睛等等,看到这些标题我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脑袋磕

破了还可以笑得出来?下课啦有什么好写的?眼睛还可以站着?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表露出华老师对教育的深刻思虑,全书的六大多半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他对其余老师上课的评;既有他教课实践的反省,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全体数学教师阅读的一本好书。

一、思虑让讲堂出色纷呈



他的课前慎思为讲堂求索的成功确立了基础。比如:在教课“圆的认识”中,华老师有一个固定



环节:借橡皮。这个环节的设计,华老师是经过谨慎思虑的,他以为借橡皮有两点原由: 1、“没有橡皮,下笔会更谨慎。 ”此刻的学生很烦躁,常常不肯静下心来想好了再动笔,常常是粗心大意,一看

就动笔,一动笔就错, 一错就擦。安静才能致远, 逼学生静心思远, 对学生的成长是有利处的。 2“错了,也不白错,抓住‘她’好好赏识,看看能从中学到些什么!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错误时,学生和老师老是习惯地以为是“马虎” 。其实学生做错一般都不是因为“马虎”常常是因为感知、技术

和思想的缺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正是华老师课前慎思的结果。华老师在教课这一课从前回忆起自己从前在黑板上画圆时,画出的圆常常不是很圆,于是连忙擦掉重画。为何老是画不圆呢?他发现要么是因为圆心滑动,要么是因为圆规两脚距离的改变。他想:这不正突出了圆的特点吗?为此,他备课

时就计划好,自己在黑板上画的圆不标准,不擦,而是和学生一同剖析“为何不圆。 ”他思虑:学生不圆的作品该怎么把它们也利用起来呢?所以他就想到把学生的橡皮借过来,让他们无法擦,不圆

的作品也就保存下来了。再如:华老师为执教“乘法的估量“一课收集资料,看到一份”生活中的估量“教课设计,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思虑判断结果能否正确,谈谈为何?

1:三年级学生小梅每日从家走到学校,一般状况下,用 10 分钟左右时间可走到学校。一天,数学老师问她从家到学校大概有多远,她考虑了一会儿说: “也就 2000 多米吧。”例 2: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 8 8 角的芒果 4 千克,摊主向她要 37 2 角钱。这里的例 2 正是华老师要找寻的生活中

的估量。在书写自己的教课设计时,华老师想象讲堂上学生会怎么回答“摊主多要了钱!每千克芒

8

8 角,不足 9 元钱,买 4 千克总合应不到 36 元。”“什么?摊主多要了钱?”华老师的心不由一惊:这不是在贬损摊主吗?人应当是相互尊敬的!而且,假如上课班级的学生家长正是个什么摊主,学生看到这道题内心会是什么味道?假如改成“摊主少要了钱”那么妈妈会怎么做呢?这不是又可折射出妈妈的心地和善,为人诚实嘛?所以,华老师设计了以下一段文字让学生看事后议论:妈妈在农贸市场买了每千克 8 3 角的芒果 4 千克,摊主向她要 31 2 角钱。这样的课前思虑值得我们学习

华老师十分重视课后反省后再实践。比如:他在听其余老师执教“圆的认识”这一课时,有这样一个教课场景:在学生画出、丈量并报告圆的若干条半径的长度后,老师请学生思虑:从方才的丈量

中,你发现了什么?生 1:圆的半径同样长。生 2:圆的半径都相等。生 3:圆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师:还有其余的发现吗?还有增补吗?没有学生回答。师:能说这两个圆的半径的长度相等吗 ?(指

着两个大小不一的圆)生:不可以。师:那该怎么说?学生木然,教师增补在同一个圆里。华老师请大

家反省这个片段,老师的步步紧逼有必需吗?大多半的教师可能回答,素来这样。华老师怀疑“素来

这样,便对吗?” 、“教课要讲究严实,但需要这样的严实吗?” 。在执教“初步认识分数”中,华老师问: 3/5 表示什么意思?一名学生回答: 3/5 就是把 5 均匀分红 3 份。华老师反省造成学生这样回答的原由:一是他在教分数的意义时重申了表示分数的三因素(均匀分、分几份、取几份)的概括,忽略了单位“ 1”的浸透,致使学生脑筋中对把“什么”均匀分的意识冷淡。二是教材中和他的板书

对分数的读法是这样写的——四分之三, 这样的读法一开始就简单使学生以为: 3/4 是把 4 分红 3 份。”



---根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

1/2




经过反省,他把 3/4 的读法改为“四份之三”从而提出了“终究怎么读分数”的疑问。这样华老师的课前、课中和课后就体现了一种思虑的、立体的教课讲堂。

二、恪准时间让讲堂充满期望



他不只重视对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思虑,他还特别重视讲堂时间的恪守,只需下课哨声或铃声一



响,不论他的教课内容能否达成,他必定准时下课。他这样做源于他喜爱听的歌曲《童年》 :等候着下课,等候着下学,等候着游戏的童年;源于学生时代的自己,那常常在心中说:老师,下课了;源

于他听课时,假如老师拖堂,从学生眼中读出“下课啦”三个字。是呀!下课铃声一响,学生的心已

经飞到了教室外,老师还在讲,有几个学生真切在听啊! 何况下课后学生要在短短的十分钟内上卫生间、整理文具、准备下节课的学惯用品。准时下课,既是知足学生生理、心理的需求,也是尊敬下一节课教师的需要。“花未全开月未圆”准时下课成效会更好。但是今日的很多老师就没存心识到准时下课的重要性。

三、专心让讲堂独出心裁



华老师不只擅长思虑,他仍是个很专心人。他的脑袋磕破后带着帽子上课,居然和执教内容《中括号》相连接,脑袋上加个帽子和算式中加个括号是同样的,都是有着某种需要,帽子和括号都有着特其余功能。正如他说的: “磕破脑袋,是无心的;但是把磕破的脑袋给用起来,那就是居心的,是苦苦追求的。”

比如执教《角的胸怀》华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形:课开始—师:孩子们请看屏幕。 (出示第



一个倾斜度比较小的滑梯)玩过吗?生:玩过。师:地球人都玩过 !( 出示第二个倾斜度稍大的滑梯 ) 想玩哪个?(大多半学生说第二个) (出示第三个倾斜度很大的滑梯,第三个,学生信口开河,紧接

着很多学生改变了想法是第二个) 。华老师的三个滑梯设计的太好了。华老师设计这三个滑梯但是用了太多的心。开始他找寻生活中的角,觉察生活中的角都不需要量。在束手无策了一周后,发现了衣橱里衣领的角、牙刷上的角、椅子靠背上的角,又经过三天的找寻、比较、思虑,发现这些角仍是不切合自己的要求。最后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世界,从少儿的生活中找寻,终于找到了既真切又风趣,

还可以引起学生学习需求的滑梯情形。而华老师想到第三个滑梯受益于他懂得“极限思想” 。这些都是因为华老师有一颗坚持的永不放弃的心,因为华老师的专心。

四、源于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



这本书读到最后,我找到了华老师的课为何老是那么出色,学生听了为何不肯意下课的答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华老师出身于农民家庭,对农民有着一种天然的情节。他以为教师应当像农民热爱自己的庄稼那样热爱自己的学生;像农民优选种子那样优选教课内容;像农民深耕细翻土地那样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像农民对长得不好的庄稼从不责备庄稼而是责备自己那样,反省讲堂的遗憾与自己的关系。一位圣人说: “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一个置身于不停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刻,他都在成为却永久还没有成为他可以成为的那个人。 ”人的成长,其实不只是是知识技术的累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高。知识是简单教授的,技术是简单训练的,但是精神

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像农业同样需要相信, 需要宽容,需要耐心,需要期望,需要守望。正如华老师所说: “感觉能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是件很扎实、很幸福、很舒适

的事。”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更不是商业。假如我们每位老师都能学习华老师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那将是教育的春季,学生的春季!



---根源网络,仅供分享学习

2/2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2142e2b80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2.htm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