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欢迎阅读!
路漫修远,上下求索
——中德教育对比以及对中国教育改革的认识
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马丁-路德-金说:“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她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她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她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取决于她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如今的中国,如何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世界竞争形势下站稳脚跟呢?我认为,经济,科技,军事虽然必不可少,但教育即人才的培养才是维持一个国家长久发展繁荣的根基。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潮自改革开放以来就奔涌不息,三十多年来,中国教育由恢复、发展、到探索、改革、反思,其中经历的起伏和波折也不可胜数,也带给整个国家以及全体国民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
德国的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过这样的话:“教育本质上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教育未能触及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入的变革,那就不能成其为教育”。德国,这个仅有8200万人的国家,却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而中国,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诺贝尔奖的获得人数却少的可怜······是什么样的教育让德国如此优秀?我们的教育问题出在哪里?
从孩子的幼儿阶段,中国与德国的教育方式差别之大就已初见端倪。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其实不仅仅局限于在学校老师教授给孩子的知识,影响更深的是周围人一点一滴的行为方式。德国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和责任意识,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的大多数父母恐怕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都是亲力亲为,“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是中国父母的常态;德国的教育理念是“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中国则是“赢在起跑线上”;德国宪法禁止学龄前教育,通过法律介入避免孩子的智力被过早开发,留给孩子充足的想象空间,即使孩子的智商高于其他人;中国则是让孩子懂得越多越好,比其他孩子越聪明越好······自我记事开始起,
报兴趣班,补习班就一直是家长们口中经久不变的“热门话题”;之后,“学区房”开始见于各种形式的硕大的广告牌上。如此种种,我想起小学时候的我问过同学的一个问题:“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是兴趣。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师大资深教授顾明远先生曾在教育问题的九大病原中说道:“受‘学而优则仕’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社会上产生了功力的‘学历主义价值观’,家长认为自己的子女读了书就要当干部,当白领。然而,在德国却完全不存在这种情况。德国的孩子在上完四年基础教育后就开始分流了,根据能力和成绩分别升入主要学校、实科学校、文科中学,这些都可由学生自主选择,毕业以后有不同的出路。中国则是九年义务教育,学生大致在接受完初中教育后开始分流,有的继续接受教育,有的接受职业教育,有的则直接进入社会。中德两国差异较大的教育体系的比较不能绝对评论优劣,各自各有自己的不足和优势。德国较早分流的教育模式可能会对某些对自己兴趣方向的认知较晚的孩子产生影响,甚至会彻底改变他以后整个的人生轨迹;当然,较早教育分流会减少学生的压力,使选择不同方向的学生竞争压力较小。中国的教育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德国较早分流的弊端,让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兴趣和对自己未来的选择;同时,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学生太多导致的竞争压力太大,每年的高考都是时事热点,“全民高考”这个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由此进一步造成的中德教育的两点差别是:第一,中国初中等教育紧,大学松;德国初中等教育松,大学紧。第二,中国人普遍尊在学历情结,认为学历越高越优秀;而德国则无论是大学生还是学徒都没有任何差别,不存在谁低谁高的说法。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育就像一片土地,孕育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不应该一味地苛责中国教育,而是应该正确对待,为中国教育的未来变得更好而出谋划策。通过中德教育的对比,我认为中国教育改革应该着重于以下几点:第一,完善教育的法律法规,保护学生和教师的权利;第二,提高教师的地位和收入,提高教师的录用标准,使全社会增强“尊师重道”的意识;第三,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改变用学习成绩以偏概全的模式,用综合的眼光去欣赏和评价学生;第四,学校应适当减轻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轻松学习,快乐学习,享受学习。
最近,学术论文抄袭造假的新闻层出不穷,引起一场严查风波;各地省市高考改革方案的颁布也揪起了全国人民的心,引发热烈讨论;中国大学排行榜单也新鲜出炉,有人欢喜有人忧······中国教育改革之路漫漫其修远兮,愿吾等将上下而求索!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f9b63780eb6294dc886cd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