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道德教育生态环境论文(全文)》,欢迎阅读!
道德教育生态环境论文
一、通过课堂教学,培养青少年的生态环境道德观
中学地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环境问题。如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致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升高,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加之破坏植被等原因,使全球气候异常。工业制冷剂氯氟烃的排放使臭氧层遭到破坏,太阳紫外线无情地损害着地球上的生命。滥捕滥猎致使地球上的珍惜物种濒临灭绝。破坏生态脆弱带的植被,导致沙尘暴肆虐,吞噬农田、村舍、城市。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最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包围,区域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24倍,属于典型的西北干旱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石羊河中上游共建水库13座,截水自用,导致地处下游的民勤严峻缺水,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数以万计的“生态难民”四处流浪;破坏植被,使黄土高原支离破碎、千沟万壑,黄河年输沙十几亿吨,甚至几十亿吨,使下游地区水患严峻,出现了“奇异”的地上悬河,而黄土高原上的居民还在维系着“越垦越穷、越穷越垦”、“越生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20XX年初,我国华北、黄淮、江淮、江南等中东部大部地区相继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PM2.5“深入”人心,“沁人心肺”。大自然毫不示弱地报复着人类。要防治和保护生态环境,除靠完善的制度、严密的法律、大量的资金外,还须依靠道德的力量。必须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内化为人类的行为准则,才能使其
1
主动、自觉地维护它,这就要对全民进行生态环境道德教育。青少年纯朴、朝气蓬勃、可塑性强,一旦接受了某种道德信念,就会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价值目标、行为习惯产生终身影响。因此,加强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势在必行,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永续进展。
二、通过地理研究性学习,增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道德观 地理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猎取地理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进展,即通过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求得全面进展。地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主要是体验性目标,它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一些学生生活环境中能够接触到或容易获得资料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课题,指导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查阅资料、走访专家、采访居民等形式获得资料,分析这种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并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意见或治理措施,甚至可以将课题报告呈送相关职能部门,为其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如宁夏贺兰县曾大力进展造纸产业,对周围的河湖以及空气造成严峻的污染。我曾指导学生以贺兰县某一造纸厂为例,实地调查该厂每年造纸生产的耗水量、污水处理程度、排污量,学生还在化学实验室测定了污水的生化需氧量,调查排放的污水对河湖及大气的污染和破坏程度,查阅有机质污染和治理措施。对获得的资料进行统计、计算、分析,制成专题图表,研讨可行性改
1
进和治理方案,撰写研究报告。该成果曾在宁夏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过自治区一等奖。通过这种形式的研究性学习,不仅提高了学生猎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其亲身体验到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被污染和破坏了的环境反过来危害人类的生存和进展,从而培养其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性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的生态环境道德观。
生态环境的治理和生态平衡的建立任重而道远,必须加强青少年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把生态环境道德要求转化为他们的生态道德品质,进而内化为生态道德行为。充分发挥地理学的生态环境道德教育功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环保意识的公民,展现新时期青少年良好的生态文明风范,必将很好地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必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建成一个“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ZG梦。
XX:马楠单位:银川市第二中学
1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8bfc01cad376eeaeaad1f34693daef5ff713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