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海燕教学设计及全部研讨记录》,欢迎阅读!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散文诗的语言。
2、学习塑造艺术形象的方法。 3、指导朗读,读出心中海燕。
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文章结构的艺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这句话不陌生吧……来自于高尔基的《海燕》,却常常被后人所引用。为什么?人们又常常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引用这句话?想要知道这点,就得读读《海燕》。
二、整体感知: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1、自读课文后再谈为何引用。学生读这句,说感受。 (用它来表现一个人的勇敢无畏;以及心中的渴望) 2、如果是表现勇敢表现渴望,用这句话不也可以吗: “我渴望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两句话有差别吗?差别在哪里? (省去了主语,内心的东西表达得更直接;此外,还有一个“破折号”,读最后两段文字,感受一下它的作用;不必理解破折号的确切意义,关键是看学生感觉)
3、更进一步的活动:
同样表现勇敢,效果却是不同的。一个“让”字,一个“破折号”,让我们更直接地感知了他的勇气!
作者为了表现海燕的勇敢,想必下了一番苦功。在字里行间。下面,我们看看作者把功夫下在哪儿了——
圈点勾画作批注:从哪里能感受到勇敢、渴望,你如何感受到的 (更进一步地: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其勇敢,他用了什么方法)
三、文本细读:
从学生的发言入手,从中指导朗读(具体内容会有变数)—— 1、反复、排比、标点: 连续的“在这叫喊声里”、“在这叫喊声里”、“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 “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之前,却有一个破折号,读读感受其作用 2、用词:
“直冲向乌云”的“直冲向”,能改成“飞向”吗?“黑色”有无特别的用意?(神秘高贵) “直冲向乌云”和“穿过乌云”,其差别在哪?怎会有这种不同?(“直压下来”;不留情面,不给喘息机会;海燕的空间被大大压缩了,但它仍然是自由自在不受束缚的,才有了“穿过”) “碰着波浪”和“掠起波浪的飞沫”,两个动词的差别?
3、短句与长句(短语):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改为“海燕勇敢地叫喊着,高傲地飞翔着”行不行,有差异吗? “就在这鸟儿勇敢的叫喊声里”,“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比较长一些的短语,往往出现在破折号后,以求蓄势后的爆发 4、对比衬托: 海鸥“掩藏”(能换成“熄灭”吗)、“飞窜”(与“飞翔”、“飞舞”相比), 海鸭(“他们这些”、“就”)、企鹅“肥胖”、“躲藏”、“只有那高傲的海燕……” 5、环境烘托:
狂风“尘雾和碎末”怎么读?为什么强调“大块”,而且是“大块的翡翠”? (海燕面对的力量,如此邪恶如此凶残;后面写乌云不也有同样的意思吗)
小结:
暴风雨越是可怕,海燕越显勇敢!
四、质疑探究:
1、那么,这会是一场_____的暴风雨呢?何以见得? (暴风雨最显可怕之处,在于真正的暴风雨还没来!这是环境变化的趋势告诉我们的。那么,我们是怎么看出这个趋势的:写了暴风雨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而且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到这种变化:文章层次清楚,并且采用了递进式的结构——用词是有讲究的,事物出场的顺序是有讲究的) 2、而后提出下列问题,由此引导学生关注整体结构——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这句话出现在课文的什么位置?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这句话能放到前面去吗,比如…… (从中引领学生关注结构,领悟这种结构对形象塑造的作用)
小结:
不觉得放到最后才最震撼人心吗? 暴风雨袭来时,海燕不仅无惧,反而高喊:“让暴风雨来得来得更猛烈些吧”!而海燕之动人,正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一种精神的力量。海燕,真的就不曾怕过吗?我们无从得知,但我们看看另一个海燕!
五、拓展延伸:
1、介绍《人民的名义》剧情梗概 2、展示视频资料——
人民的名义 TV版:陪儿子玩打仗游戏 侯亮平突然遇袭 ——你从刚才的视频中看到了什么? ——你又是怎么理解这次的袭击的?
(选择和孩子玩的时候下手,而且击中其左臂,意味深长) 3、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他,难道就不怕吗?
——怕,却选择了毅然前行,为什么?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敏感”,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他飞翔飞舞、叫喊号叫,他笑那些乌云,他享受战斗的欢乐,不都因为预见了最终的那个结果吗?心中恐惧才会被死死地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问学生怎么知道的,借此品析第11段两个破折号和“早就”,并指导朗读;读“海燕叫喊着,
飞翔着……是的,遮不住的!”海燕于我们的意义,其实就是这种恐惧和兴奋交织的“战栗”。读时,注意其中两个破折号)
结课:
海燕在我心中,就是一个__________(闪电?精灵?预言家?勇士?) 布置练笔:我心中的海燕__________(填人物,也可以是虚拟世界的)
读法总结:
1、从中读出了什么感觉。 2、这种感觉来自于何处。
(作者用了怎样的方法,我们能否察其良苦用心) ——也希望有比读法更重要的收获。
2017/5/10
课后思悟:
勇敢,是因为敏感。“敏感”又体现在哪儿?“早就”听出了困乏。真的困乏?何以见得?注意最后写熄灭闪电的剑光的一段。“熄灭”可与“隐藏”互换吗?可本段开头为什么要写“青色的火焰”呢?就像一个寓言:纵然可怕,最终不过“一晃就消失”。以此验证“困乏”之意,烘托结局的必然,从而赞美海燕的敏感,及其伟大的预见力!可怕,只是一个表面,凶残狠毒猖獗,又何尝不是垂死挣扎;而企鹅们看不穿,所以作者才会嘲弄它们的蠢笨可笑。——否则,“蠢笨”这个词,和勇怯有什么关系呢!言语之间,无不是如此:“呻吟”、“飞窜”、“掩藏”,“躲藏”,还要把“肥胖”的身体“躲藏”,——你看,你们狼狈如是,何至于嘛!“享受不了欢乐”,——唉,真替你们感到悲哀!其象征之意,也便呼之欲出了。
正是在这段分析过程中,我们越发地接近它的象征意义、作者的确切所指。但如果我们满足于固有的答案,而缺乏语言上的品读、上下文的勾连,只机械地把文中之物和象征之物一一对应起来,那么,反而会失去本意。至少是失去了许多发现的乐趣。象征,是创造一个完整的世界啊!这个世界不同于我们的世界,却又彼此相契,互为阐释。 一句话,重在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的训练,而不是知识的传授。
2017/5/20改
海燕研读1:
敏感,可以从文中找到表现 环境一点变化,就会即刻作出反应,——我想把这个词理解得简单一些。然后突然想到:《海燕》为什么写了一个过程。虽然聚焦在暴风雨来临之前,但它还是有个变化:由时间为顺序,由暴风雨的渐近为主线,去展示那个变化过程。这个过程中,海燕面对的力量一直在加剧,可想而知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这就叫读者看到一个“趋势”;而由这个“趋势”,我们预感到了暴风雨的威力,对海燕勇敢、高傲的表现,也因此更加淋漓尽致。抛开写作背景,我们可以感到,这比直接写海燕和暴风雨的战斗,或是只写暴风雨来临之前的一个截面、一个静止而不可发展的画面,要高明得多!课文似乎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海燕的表现都不同,正好可以作个对比,并在品读中感受这样写的意义,如“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和“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这就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即时的反应。而把环境变化和海燕变化联系起来,我们就能一点一点地接近文章的意味:乌云怎么可能遮住太阳!? 也许,好的文章都是有个变化的。这个内在的变化,是能让人感受到它的情感历程、情绪流动的,避免了“平铺直叙”(当然,平铺直叙也有高低之分)。换句话说,文章是人创作出来的,它必然要展现生命,展现生命的活动;而这种不被寻常人觉知的东西,往往会在经典作品中出现。这就注定了有波澜、有变化。那天,我还想起了《五柳先生》,它也不是平面地、平静地展示一个人物。至少,文中流露了这一点,能够让人感受到~
2017/3/18
2017-04-26
0550liuyang(2249582071) 10:07:48 鲁迅的《雪》,
0550liuyang(2249582071) 10:09:42 记得以前在思想内容上想得多,可是一到课堂上,才发现上下文的那些最基本的联系都没注意到。读得太粗疏
海燕研读2:
0550liuyang(2249582071) 11:08:27
昨天最大最开心的收获,还是在《海燕》。一直不知道怎么读才好,怎么读都觉得没有读出心里的感觉,但又完全不知道问题在哪儿。它的叫喊、它的愤怒、它的冲天而飞,我觉得我理解了但似乎又并没有理解~偶然间想到海鸭等等,想到侯亮平种种,恍悟~然后才发现狂风与海浪 的搏斗可能被我错解了:本来我以为是展现正邪对立,以为是让读者看到两派阵营,说到底,可能还是“海燕”的象征意义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其实,不过是展现力量的悬殊呗!就辣么简单!也就是说,当我们着眼于海燕“勇敢”的表现时,可能才会发现,让小小的海燕面对那么强大的力量,是作者的安排,是表现那种壮烈与勇敢的手段。由此带来的艺术效果,是惊人的。而如果把这点和我上次讲的“变化的趋势”联系在一起,我们可能会发现,作者不仅通过具体生动的描写以展现狂风之肆虐,更希望我们在想象的世界里,去感受这场“将至而未至”的暴风雨的可怕(进而由可怕而见其勇敢)!是真的可怕!只是这里有两点(也可能出于时代背景的需要),可能干扰了我们的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海燕》的艺术表现力:一是对海鸭等的嘲弄,二是最后写大海把闪电的箭光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这样一来,“乌云遮不住太阳 ”的意思是更明确了,放到生活中,却无甚逻辑,思考介入不了,一介入,就变成心灵鸡汤了,不大可能有真实的感动(“经由思,抵达诗”,也就变为了不可能;我们不大能真正感受到它的诗意)。真实的一面却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心灵的深处一定会感到恐惧和胆怯。但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确切的信仰,因为我们坚信自身的价值,所以能把那份恐惧熄灭到大海深处!!侯亮平及其家人受到死亡的威胁,难道他就不曾有一丁点的惧怕吗!?但,这就是海燕!——随着暴风雨的临近,它由叫喊变成了歌唱,由歌唱变成了号叫~不错的,它是个预言家,但我们却也可以预言:一个新的时代必将到来!!而“海燕”们个人,也必将获得重生!!想到这些,我突然明白了《安塞腰鼓》里的那句话:“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 《海燕》,就是那个战栗!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56:30 想给课堂记录一点什么,太累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57:13
课堂上的细节,超出了预计。回忆的时候才发现 0550liuyang(2249582071) 23:02:23
相比而言,结合实录谈认识,分析得失利弊,并且上升到理论高度,可能是教学类论文写作的最佳姿势。但这同样不容易
海燕讨论——
2017-03-17
0550liuyang(2249582071) 12:52:19 哦,我刚才意思是说,“带给那个黑暗时代的俄国人民以希望”,——作者是用了一些什么样的手段达到那个效果的
0550liuyang(2249582071) 12:53:05 怎么能使朗读者感受到这一点 0550liuyang(2249582071) 12:55:14
我想想怎么给课文带来一些破坏性的改变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12:56:05
应该去掉"黑暗时代""俄国人民",理解为“给人以希望"即可 0550liuyang(2249582071) 12:57:07 没错 @千里烟波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12:57:42
"海燕"是谁也不重要,不屈抗争而昂扬即对。 0550liuyang(2249582071) 12:57:48 希望~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12:59:00
脱离了时代,经典作品亦是经典,给不同时代的人以为量,并各自诠释。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12:59:10 力量
0550liuyang(2249582071) 13:00:34
如果整节课都在讲它和课文确切的所指~~~这样的课,倒是经常可以听到。那次听课后,我委婉地说,这个象征意义不一定要讲,很快就遭到了反对 0550liuyang(2249582071) 13:00:58 力量感来自哪里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13:06:22
新时代新时代的海燕、海鸥、海鸭、企鹅。不同阶层亦然。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13:07:29 教活不教死
0550liuyang(2249582071) 13:10:41
没有思维,体验不能再深入一点点,大概就是僵死了。我得努力避免这一点 0550liuyang(2249582071) 13:17:57 前面记错了,刚才我记错了,那个课后习题不是海燕的,也不是雷电颂,而是《真正的英雄》:画出让你感动的句子,说说这篇文章动人心魄的力量来自哪里 0550liuyang(2249582071) 13:19:02
不过,这种探讨内在的东西,很多时候不好直接问 0550liuyang(2249582071) 13:19:25 可以把它化为各种形式的读、写
2017-04-28
0550liuyang(2249582071) 11:05:21 我已经准备好了,海燕,来吧! 0550liuyang(2249582071) 11:05:53 我可能只需要三张幻灯片
0550liuyang(2249582071) 16:09:17
隐隐地,也有担心。一直都有~怕不被理解,怕挨批,最重要的,是怕没得解释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20:37:29 什么是经典?
沧州于世龙(251429559) 20:39:07
创作时,属那时那地那时代。经过时空考量,它又表述了所有时代的真声音。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54:29 希望学生也能感觉到,它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也能用那样的语言去表达自己。这就很好了~不一定要对散文诗的创作意图追根究底。只是大家都那么上、那么讲,所以,心里总有那么一点儿虚虚的
海燕讨论——
2017-05-05
安徽 宇虹 11:26:34 上次海燕有没有新收获 安徽 宇虹 11:26:50 我下周还要再上 安徽 宇虹 11:26:52 双击查看原图
安徽 宇虹 11:27:06 语言的挖掘不够 0550liuyang 11:42:39 我下周上
0550liuyang 11:42:48 你怎么又要上啊 0550liuyang 11:46:24
其实,我只是有一点阅读感悟。上次也说了,关于《以人民的名义》中的侯亮平。这倒不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因为它毕竟是我个人的心得。但我想以此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 安徽 宇虹 12:00:00
我今天也想到人民的名义了 安徽 宇虹 12:00:23 有时间说说吧
安徽 宇虹 12:00:27 是
安徽 宇虹 12:00:42 下周四去外面上 0550liuyang 12:00:53
至于教学内容上,我就深挖一点,那就是:作者是怎么表现海燕的勇敢、高傲的
比如对比衬托,比如环境烘托,比如对海燕的描述。而且这环境和海燕的描述中有变化:暴风雨临近,海燕却越来越快乐、兴奋!更为关键是,作者是怎么样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变化的。怎么表现的呢?通过文章结构,也就是文章的三个层次,暴雨临近的三个阶段。比如“碰着”波浪,到最后,就变成了“掠起”波浪的飞沫。比如由叫喊变成了歌唱,由歌唱变成了号叫!而最后就变成了一句:“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当然,天气也在发生变化。 所以这过程中,我可能会问个问题:
暴风雨的可怕,烘托出海燕的勇敢,那么,暴风雨最可怕的地方在哪里?在于暴风雨还没有到来。没有到来,却如此肆虐(比如要读好“恶狠狠地摔在悬崖上,摔成尘雾和碎沫”等等),而如果来了呢?——可想而知!所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思考想象的空间,表达效果更好!(这就是表现海燕勇敢却又为什么不直接写海燕在暴雨中搏击的原因) 暴风雨的最可怕之处,自然也是海燕的最勇敢之处。但是,我一定要告诉学生, 安徽 宇虹 12:01:04
我对上次语言的解读不是太满意 安徽 宇虹 12:01:37 指导朗读多了
安徽 宇虹 12:01:52
学生进入状态比较迟 安徽 宇虹 12:02:02 后面好多了
安徽 宇虹 12:02:26
可能是问题的设置还不是很好 0550liuyang 12:12:10
好险好险,没电之前一秒发了出去 0550liuyang 12:12:29 原来你要出去上 安徽 宇虹 12:13:12 也没那么重要
安徽 宇虹 12:14:27
几个教研员听 还是再改改 0550liuyang 12:20:58 说明还是挺重要嘛! 0550liuyang 12:21:52
既然有教研员听课,那就更需要在一个点上发力。我个人觉得 0550liuyang 12:34:44 我接着上面的说。
然后再读、再感受暴风雨的可怕之后,我会告诉学生:确实,海鸭企鹅等等,在作者眼里是胆怯的懦弱的,是可笑的,但这是因为……这时候我给学生交代一下写作背景、写作缘由,各种物象的象征意义。——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怎么可能毫无胆怯,海燕也不可能啊!就像侯亮平……这时候,最好放一段视频:
侯亮平在自己家中和儿子玩游戏时被枪击、受威胁的片段。 ——如此,侯亮平,就不怕么?!
怕!但是他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深信一个反腐倡廉的时代必将到来!那是在暴风雨之后~所以他才能把恐惧和万千担心熄灭在大海的深渊里!而这,就是海燕! 这是人民心中的海燕!
然后再读海燕歌唱、号叫,直冲天空的一段~
这就是大概的构思。具体的语言上的品读是有变数的 0550liuyang 12:36:28 语言上的,其实不难。所以,这次我希望学生读懂课文的结构。不过,“暴风雨最可怕之处”,我这个问题有点牵强,但肯定要让学生关注文章结构。到底怎么做,我可能还要再考虑考虑 0550liuyang 12:37:56
至于象征意义,不教。顶多给学生讲讲 0550liuyang 12:44:21
我这一课,定位在朗读指导。对烘托和留白之法略作探讨 安徽 宇虹 12:56:06 结构
0550liuyang 14:51:24
作为一个考虑,还不很完善。这两天我得完善一下
海燕研读3: 2017-05-09
0550liuyang(2249582071) 0:53:14 其实,就是学生主体的道理吧 吴 娟(670045479) 11:47:44
这篇文章值得读一读,它解答了很多疑惑 徐金宏(1197947571) 11:57:20 @吴 娟 娟子,什么书? 吴 娟(670045479) 11:59:39 王荣生教授的
吴 娟(670045479) 12:00:53
他说我们的语文教材就和读本是一样的,它的作用没有发挥,压力压在语文教师身上了 张贤洪四川凉山 12:32:54
语文教材和教辅教什么不确定,不明确,全靠老师自己埋头苦干,自己挖掘。 0550liuyang(2249582071) 16:37:01
“我们的语文教材就和读本是一样的”,——可不是么!我们特别需要的,却不能提供。名存实亡~
0550liuyang(2249582071) 17:00:25 @*爱林儿 海燕上完了。
这个班学生不善表达,于是就让他们圈点勾画作批注。他们写的那些,个人感觉,真是这单元学习的一个成果啊,可为了完成那个教学的流程,品读上却没给他们更多的机会。真是太遗憾了!教学组织上,也有欠妥之处,学生读不好的,不该齐读一遍就匆匆过去。匆匆过去,影响的不止是对那个句子的理解,而可能会影响对整篇课文的感受,后面,学生就会放不开,也不入境!真是不尽兴!
久不上公开课,人,有点钝了。
后面评课,老师们讲到了这个课不实在,尤其不符合考试要求。说,这个海燕形象怎么塑造的应该直接告诉学生。什么比喻拟人,什么象征手法,都要讲给学生,更说 文章应该怎么读,不如先告诉学生再让他们读去。可这些我都不在乎,我还是为上面说的那些而遗憾!至于比喻拟人,我个人觉得,应该着眼于整篇,着眼于那个情境。比如我们上童话,总不能还要告诉学生,文章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个手法收到了“形象生动”的效果。不过,有些词句错过了,确是我的责任。平时不怎么学的学生,都已经写到了,点评得有模有样,我却没有让他们好好发言鼓励他们!
临时改变了策略,还是以语言为主,结构为辅。强化了品读~ 而且有一些新的发现,让人欣喜 0550liuyang(2249582071) 17:16:39 评课时,一位老师 一连用了若干个“无非”(比如他说对海燕勇敢的表现,无非一个正面的,一个侧面的)。无非是这样?不,这些知识点,对于我们或许简单得很,但怎么才能让学生消化吸收,却并非易事,何况对话中,我们还需要让学生的认识更进一层,而不是引向一个标准的答案
0550liuyang(2249582071) 19:24:55
换句话说,真要简单,又何必要教呢?学生知道的,不教 而所谓“引向深入”,其实就是上次讲的,去认识“怎么写”。比如,学生知道作者是用海鸥等衬托海燕,那么,又是怎么衬托的呢?这个理解上,就是有争议的。学生,也或者是我们,会觉得,是以此之胆怯,衬托彼之勇敢。
不过首先需要知道的是,胆怯与勇敢,都不过是人的感觉。就像《阿长与山海经》里,“我”领教过长妈妈的“肥胖”一样。所以,写海鸥海鸭企鹅,就渗透了作者情感。这个对比,本质上,是作者态度的对比。“他们这些海鸭啊”的“啊”,“轰隆隆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的“就”,便是如此;而写企鹅的时候,为什么强调它是“肥胖”的,原因也在于此。——不是写实那么简单了。它与“蠢笨”、与“躲藏”的意蕴,是一脉相承的,满满的,都是嘲弄。比这个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这次新发现的视角),作者是怎么让我们感受到情感态度上的这种差异的。这次上课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来说:这一段中(写企鹅一段),哪一个词最能让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对比?这个学生成绩真是一般般,甚至是很不大好,但她依然肯定地说:是“只有”。
“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这个“只有”,便是独一无二之意,但又不能停留在这个意思上。这里,是有一个巨大的反差的(后面会说到)。这个学生恐怕说不好,但备课和上课的时候,我却感觉到,一个“只有”,却很可以指导朗读——读到此处,便是“亮剑”的时候。语调上有一个陡然的提升,那种赞叹之意,滚滚而来!(这就是“只有……”一句,为什么不单作一段)海鸥等是胆怯的,而海燕呢?学生把下面的词语念出来:“高傲的”,“勇敢地”,“自由自在地”,——这时候我才发现,哦,用了这么多的定语和状语,原来,意在强调“不同”!那么,我当时似乎可以问问学生,如果把这些词语删掉呢:“只有那海燕在飞翔!”效果一样吗?差别太大了!“只有”,只是引导了一个转折,而最终怎么完成这个对比的(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到对比),却还有更多值得体会的东西。想想,如果前面不写那么多的海鸟,而只写一事一物呢?比如只写海鸥。你觉得海燕配得上这个“只有”吗?不!绝对配不上。所以这个“只有”,乃是指:在那个巨大的空间里、在那么多的选项中,“只有”海燕能够做到勇敢地飞,飞于暴风雨来临之际!难怪作者用了“高傲”这个词,难怪文章一开始就强调,大海的“苍茫”与辽阔。难怪这句话本身也写到“泛起白沫的大海”,而后面更接着写狂风呼啸中的海浪的奔涌。 以往我们的课往往在“怎么写的”上,就停滞了,现在却有了一个新的收获,那就是:作者是怎么让我们能够感觉到他是这么写的。也就是说,他为了让我们读者能够顺利地破案、解码,其实是留了一些线索的。而且,我们能够根据这点指导朗读。 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烘托之法。 比如对于这篇课文,学生已经知道了作者用了环境的烘托、力量的对比,去昭示海燕的勇敢,而最后的“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更是震撼人心。那么,怎么才能够让读者更鲜明地感受到,那是一种“烘托”,以及它是怎么烘托的呢?这就是另一码事、另一个问题。 上课时候,我问学生:“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出现在文末,那么,它可以提前吗?我作了一个改写,让学生看看好不好。发现只有用在最后,它才最震撼人心。学生说,有了前面的这许多描写之后,才最能够感觉到,这场暴风雨来势何等猛烈!我说,你怎么就知道,接下来,这场风雨不会慢慢平息呢!?
哦,是看变化趋势。那场真正的暴风雨尚未到来,但它何等猛烈,却可想而知;而此时海燕,不仅无惧,反而高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怎能不动人心魄呢?这个效果怎么得来的:鲜明的层次、递进式的结构。而且是海燕和暴风雨双线递进。如果没有这种动态变化,而只有一幅画面,烘托之感就弱化了淡化了,艺术效果也会弱爆了。 0550liuyang(2249582071) 21:24:59 知道了这种“对比”的本质是情感态度的差异之后,怎么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也是个问题。 “它们在大海上飞窜,想把自己对暴风雨的恐惧,掩藏到大海深处。 ”——上课时候还犯了一个昏,我直接问这里的“掩藏”是什么意思。我都不知道怎么收场了。 还有“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 ”,——“就把它们”,一个“就”字,不是带有嘲弄和不屑么!但要重读的那个词偏偏不是“就”,而且因为有了这个“就”,重音恰恰是在前面
的“雷声”。这个当时竟没注意到,只是想着它的言外之意了。而结合冒号,就可以发现前后两句的关联,于是,也就可以理解前面的“生活的战斗的欢乐”的所指。“生活的”,颇耐人寻味。 至于象征,也不是不可以教,而是要问问:面对初中学生,怎么教?读法(读非连续性文本?)和教法都是要考虑的。而且需要学生懂得的,恐怕也不是象征意义本身,而是作者是怎么完成象征的,以及是怎么让我们更鲜明地感觉到这是象征的 0550liuyang(2249582071) 21:35:04
不知为啥,同事们觉得很简单的东西(“无非如此”),我却觉得很难!而他们觉得“很难”的问题,我却觉得,那不正是要让学生关注和思考的吗 安徽 宇虹(510884974) 21:53:07 @0550liuyang 大好人
安徽 宇虹(510884974) 21:55:46 能不能具体看个流程
安徽 宇虹(510884974) 21:56:06 你这是在答评课老师问
安徽 宇虹(510884974) 21:57:15
我上次上完后,有老师让我细讲象征等等,可我的想法是为何要借助海燕这个形象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03:06
我觉得上出激情。这个激情,不是范读的激情,而应是教学的激情。有时候,应该利索些。学生说最后一句含着信心、含着热情、含着无惧无畏,我稍稍问过之后,就该让学生读啊,——你自己都那样说了,为啥读不出来呢!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04:20
主要原因却在预计不足。尽管这是最不保守的一次设计了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05:51 对我个人来说
四川雅安名山何(648847229) 22:08:18
洋,坚持,大道至简!语用方为正道,他人的理解并不能代表、代替学生的理解 吴 娟(670045479) 22:09:59
公开课是不能完全考虑学生的,还得考虑听课的人 吴 娟(670045479) 22:10:49 那种随堂应变能力要求太高 安徽 宇虹(510884974) 22:17:17
@0550liuyang 我那天上得有点拖沓,学生后半程启动了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21:48
@雅安名山何体勇 谢勇哥。这个“道”字,是我该悟而难悟的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22:31
@吴 娟 公开课是不能完全考虑学生的,还得考虑听课的人——这个,我今天是深有感受!其实,不如平时的课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24:01
@*爱林儿 有几个节点错过了。否则会好一点点。当然归根结底是应变不行,而课前的预计又不充分
安徽 宇虹(510884974) 22:26:36 我这两天没启动 坐等你的实录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32:04
场面的冷,我是预料到的。但突然想到,今天评课的时候所说的课堂气氛的问题,同事们说的那种气氛,大概是一呼百应那种,是齐声回答那种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33:52
这种气氛,我宁可没有。不过,我的确希望学生能够更放松也更放得开。真的,这个沉闷的班都能让我相信,他们其实可以读得更好!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35:02
@*爱林儿 就这个。课上完了,但这个教案还需要修改。你何时再上
海燕研读4: 2017-05-10
0550liuyang(2249582071) 2:20
应不应该教“象征”呢?突然想到,不必陷入这样的争论,或者说它不具备争论的条件。因为不管怎么教,都不能脱离文本。教象征,不是我们徘徊在文字之外的理由。即使阅读的方式有别,最终,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一篇”。离开了具体的文字教“象征”,“象征”也是不会被理解的。
有老师担心,这次不教,下次面对这样的文本学生就不会。但事实就是,初中这样的课文极少,下次遇见这样的课文,怕是很久之后的事了。我不相信,少这一篇,就不行,少这一篇,学生就不会,少这一篇,再学就晚了。这应该不是编者意思。
更重要的是,象征作为一种手法,应该在理解内容的过程中被发现,被认识。而我们的教学起点却往往是:认定了这是一篇用“象征”写成的文章而去教。文章用了什么写法,我们最初是不知道的;而知道了也就意味着,对这个文章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我们岂能像一个搬运工,把“象征”当成一种知识,直接搬到学生面前!作为阅读课,严格地说,是不存在“教象征”、“教比喻”这样的说法的,如果我们有意作个微型的知识小讲座,则另当别论。我们要做的,不过是老老实实读书,至于能读出什么,以及读出的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二狗子或是三傻子,都不是第一要紧的事儿~所以我想,语文课还是要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分析的经验,一些读写听说的能力。有了这经验这能力,他就能够自己认识文章的意义,——管它象征还是别的!而不再受着这些概念的束缚。如此,反而能够更好地认识那些概念,并且被其命名所唤醒 安徽 宇虹 8:09 场面冷?
是哪个环节呢? 0550liuyang 8:23
一开始就冷。所以开始也耗时长了一些。刚走上讲台,我就觉得气氛不对,心里一个咯噔,“坏了!”开头的热身,我不会。设计上的循序渐进,也没做好 安徽 宇虹 8:27
我用俄语海燕开头的
0550liuyang(2249582071) 8:34:44
本可以结束的课文,今天又给学生讲了讲,上完之后的第一感觉是:真应该录下来!双击查看原图昨天老师们的疑问,会在今天这节课上找到答案。教学组织上简洁利索,放得开;学生反应也相当不错,读起来了,不拘谨。我相信,是真正有收获的。 至于象征意义的点出,因为有了昨天的拓展(关于侯亮平),其实也自然(任何一个优秀作品的诞生,往往都有一个较为广阔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学生首先感觉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是有背景、有目的的,海燕和暴风雨更是确有所指;我就让学生先说说看,果然差不离。至于他们有没有看资料书,就不得而知了。然后这个时候,我讲了讲时代背景,学生就慢慢地有了自己的理解认识。而如果把语言搁置起来,只是为了得到那个主题思想,则有点不值 0550liuyang(2249582071) 8:36:32 @*爱林儿 像海报
0550liuyang(2249582071) 8:39:52 我的就太简陋。 但对于那堂课而言,一开始那个品读又格外重要,直接关系到后面的圈点批注,以及能否“软软地教”。学生发言其实也相当不错。但就是闷!读不起来,光靠干想,这样的课文不能上成这样
0550liuyang(2249582071) 8:56:18 师生之间的共鸣,是本可以实现的 0550liuyang(2249582071) 9:01:34 《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教学》(美文云中飞) 0550liuyang(2249582071) 9:08:13
着眼于学生,而不是着眼于知识。昨深夜,写下那段话的时候(“语文课还是要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思维分析的经验,一些读写听说的能力。”),我突然想到了“核心素养”~ 发现这种提法是有它的道理的。只不过不能往里装太多的内容 安徽 宇虹(510884974) 9:17:51
我用海燕开始 主要是为了引出暴风雨的信使 0550liuyang(2249582071) 9:24:49
哦,信使,传递一个讯息的意思吗,是不是正中了海燕的本意 0550liuyang(2249582071) 9:40:09 最近的备课发现,“早就听出了困乏”,一个“早就”,不正有敏感之意吗?而且正常的情况下,我们正应该感到疑惑不是么:就像昨天课上看到的,这场暴风雨该有多么可怕啊,然而,海燕怎么就听出了“困乏”?而下文又明明有力地佐证了它的困乏,以及“乌云遮不住太阳”的必然结局。也难怪说海燕是预言家。
回头再看写海鸭海鸥企鹅双击查看原图的一段,似乎就有了新的领悟,无论是呻吟还是飞窜,无论是恐惧还是胆怯,不都是因为同一个缘故吗:他们看不到狂风暴雨之后,他们没有伟大的预见力,他们得不到一个确切的讯息,所以他们才深感着暴风雨的可怕——“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这是它们与海燕最大的差别。这就难怪会说企鹅蠢笨与肥胖。而本来,这就是一个疑惑;说“胆怯”可以理解,但为啥要强调它的“蠢笨”呢!现在看起来,它是够蠢笨的!——呻吟,飞窜,掩藏,躲藏,何须如此!其实,它们一样蠢笨得可以! 0550liuyang(2249582071) 11:15:17
小维老师上次说,要让学生表达他的理解。确实是这样,理解,也是在表达中慢慢形成的。无论是理解还是表达,其实都有它的盲区,但我们往往认识不到。这就是昨天一位老师感到不解的地方:“写人也好写物也好,形象的塑造无非就是一个正面描写~~一个侧面描写~~不知道这有什么好纠结的!后面整个三十几分钟都在纠结这个问题!你不如直接告诉学生,海燕的形象是怎么塑造的,但你一次没提! 我想,我是不太可能给学生提“形象塑造”这样的字眼的,——虽然教学目标里写了这一点。我所纠结的是:你是如何知道的,作者又是如何具体地写的。只是展开、展开,再展开……这也是昨天老师们质疑的那一点:为什么老是问学生“怎么……(衬托、烘托、感受到)的”? 比如学生说,写海鸥种种是为了衬托海燕的勇敢,我就要打听打听,究竟是怎么衬托的,作者具体是怎么写的,你怎么知道那是一种对比衬托,你从哪里(最)能感觉到这一点。在这个过程中,也随机品读课文、随时指导朗读。怎么衬托的呢?我看到一个学生写道:海鸭海鸥被雷声吓坏了,而海燕却在飞翔。更具体一点儿,文中怎么说的,读出那句话——“轰隆隆的雷声就把它们吓坏了~”这不可以品读吗?而“海燕却在飞翔”,表达也不够完善。不完善在于,没把自己的那种感觉、海燕与海鸥等的差异,更充分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感觉表达出来的话,不会只有一个“飞翔”。所以我要问她,怎么写它的飞翔的?整个课文又是怎么写它飞翔的?应该加状语,一个一个加上去!那么,如果把这些状语一个一个拿掉呢?还有,最后一个状语又为什么是“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泛起白沫”,我们能够感受到什么,应该如何读,读一读,也想一想作者意思。风雨欲来风满楼,暗藏着的令人心悸的东西,似乎就可以被读出来。而下文呢?当狂风施逞它的威力的时候,那还是“泛起白沫”的大海吗!?这样就可以过渡到下一部分的品读,哪里正有个比喻句等着我们呢?但“比喻”
这个词也几乎可以不用!千种万种的比喻,都是需要分析的,这才见其独特价值。“尘雾和碎末”,“大块”,“翡翠”,处处都是语言点,通过分析可见内容与形式、语言和意图的关联,却更要通过朗读升华我们的认识。这也讲到烘托了。“烘托”这个说法,提或不提,其实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从何处感觉而知,你如何分析、如何朗读,如何在分析和朗读中去表达你的感受、你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句话为什么放到最后,前置可否,——这个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被提到,并且引起学生的关注、思考、求解,而不是像我昨天提得那么突兀。下文又说那是“黑色的闪电”,与开头呼应。那么剥离了环境、失去了烘托,又会如何;只是一道闪电而不写那飞翔的舞台,又会怎样?那迅疾,是否也失去了它固有的意义。昨天提到一个问题时,学生也说,在苍茫的、泛着白沫的大海上,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在那样硕大的空间里,这个闪电是多么显眼!显眼吗?想象一下比较一下,仍是词不达意:耀眼、刺目,是不是更符合你心中感觉。那么,再读,并且把刚才这个感觉“加进去”——“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接着,咱给这个短句改换一下形式而成为长句——“海燕勇敢地叫喊着,高傲地飞翔着……”。如此,好吗? ……你看,
这都是我们展开教学也展开分析的一种方式而已,这个过程似乎不该被省略。岂能用“无非”二字去审视文本,去对待教学。
课后聊海燕——
2017-05-12
安徽 宇虹 0:58:30
今天算是比较特别的一课 安徽 宇虹 0:59:22
学生进来满头大汗,刚刚体育课结束。 安徽 宇虹 1:00:00
导入开始,问能不能试一试时,好多学生摇头 安徽 宇虹 1:00:44
开始自读课文时,学生不动笔,我一个一个引导 安徽 宇虹 1:02:14
到集体交流时,中间那排一直笑,点一个其他人笑,再点其他人还笑,估计程度比较差,推进很慢。
安徽 宇虹 1:04:02
后来上了一半,我干脆停下来,给他们讲了我为何上海燕的原因。 安徽 宇虹 1:14:16 海燕你们已经学过了,今天这节公开课你们也许以为这是场表演,以为我只是来上节展示课的。你们知道我为何选择海燕吗?之前看到同事儿子的语文课本,竟然给托尔斯泰的肖像图上乱涂乱画,我很难过。我的两个班的学生没有这样做过,因为我带学生共读了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了俄罗斯文学的民族担当,还记得高尔基的童年吗?我们一起给托尔斯泰画人物素描图,为他写墓志铭,我们崇敬他,发自内心,因为了解。以前我也很不喜欢海燕这篇文章,觉得那种呼告太过戏剧化,什么革命者反动势力与我何干。但是真正研读它,才知道其作品的生命力量。 安徽 宇虹 1:15:44
记得童年吗?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马克西姆·高尔基出身贫穷,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过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安徽 宇虹 1:16:27
在24岁那年发表了他的第一篇作品《马卡尔·楚德拉》 安徽 宇虹 1:16:47 编辑对高尔基说:“我们决定发表你的小说,但稿子应当署个名才行。”高尔基沉思了一下说道:“那就这样署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吧。”在俄语里,“高尔基”的意思是“痛苦”,“马克西姆”的意思是“最大的”。从此,他就以“最大的痛苦”作为笔名,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
安徽 宇虹 1:17:59
以此纪念他的不幸的童年,记录底层百姓的艰辛,并用手中的笔改写他们不幸的命运。 安徽 宇虹 1:18:57
然后,他们开始认真了配合了 安徽 宇虹 1:20:31 有些地方没展开 安徽 宇虹 1:21:23
结束以后才知道这是年级最差的班,他们为了抬他学校的老师 安徽 宇虹 1:22:40 对我来说
安徽 宇虹 1:22:53 这是一次极好的考验 安徽 宇虹 1:37:30 海燕是写给谁的 0550liuyang 6:45:09 原来你上过了啊 0550liuyang 6:45:17 回头我看看
安徽 宇虹 8:32:08
如果再给我一节课,应该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安徽 宇虹 8:32:29 这些孩子太没自信了 0550liuyang 10:12:49
后来上了一半,我干脆停下来,给他们讲了我为何上海燕的原因。
——这是一个教学的组织,是你临时的很聪明的改变,也体现了你的丰厚、你的真实、你的坦诚,你是用心用情的人,而不是一个教书机器,这对学生都是积极的影响。同时我也觉得,这正是这堂课要告诉学生的,是我们计划中的,是有必要的。“上《海燕》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看: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学生。从学生的方面看,就是借助语言的品读,借助听说读写的训练,去看到它的魅力、生命力。但你遇到的学生,却是太没有自信的。这的确是个问题。但这可能也不是个问题。读的是文章,要他们说出的,却是自己的感受。这可能吗? 上次老师们评课的时候,都觉得我提的问题太难了,但他们不知道,平时的这一类课文我都是这样上的。而且得出的结论便是:所有的教学活动和引导,都是指向孩子的内在,而不是指向一个未知的世界(知识)。(后记:最近我也越来越感觉到,提问时,应尽量从学生角度出发,尽量以“我们”为主语去发问,而不是问文中表现了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常常会用“换词比较”法,这种方式为什么能奏效?恰恰在于它能够带来不同的阅读感受。文字的比较,最终唤醒了学生的感受;而在这样的感受的比较中,学生发现了表达效果上的差别)孩子不是在学知识,而是在认识他们自己、表达他们自己。思考的过程中,他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经验、自己原有的理解,以得出新的结论。这也要求我们的提问,要问在他们“自以为知道”的地方。他们说这句话有“临危不惧”之感,我就问他们,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他们说这里用了对比之法,我就问他,你是怎么感觉到的,具体从哪里看出来的。你这是接班上课,很难达成默契,而“自信”,相信自己的感觉是真实存在而有价值的,——这既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也是我们一堂课努力的方向。我们全部的努力,其最大意义就在于,让学生获得“自信”的体验。这从学生的眼睛里能够看出来:若他有所得,上课时眼睛必然是晶晶亮的!
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只有一个:学生读这篇课文会有“自己”的感觉吗?我相信,一定是有的!哪怕一点点。对学生有了这点信任,那么,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我常常这样激励自己
0550liuyang 10:17:38 本来是想打包的,把我所有关于这节课的所得都发给你,包括录音资料。这两天也在整理中,但你已经上过了 0550liuyang 10:22:17
结束以后才知道这是年级最差的班,他们为了抬他学校的老师。——这是什么意思 ,是赛课吗
安徽 宇虹 12:23:58
校长想急于把自己老师推出去吧 安徽 宇虹 12:24:20
一般上课都会安排一个差不多的班 安徽 宇虹 12:26:23 我之前也没有做准备 安徽 宇虹 12:26:38
学生进班我已经发现不太对劲了 安徽 宇虹 12:26:57
最后学生鼓掌结束了此课 安徽 宇虹 12:27:24
希望他们能记得马克西姆高尔基吧 安徽 宇虹 12:27:46
最起码以后再读海燕时不会笑 安徽 宇虹 12:29:44
我代表市里去上的示范课 安徽 宇虹 12:30:53
一开始我一直在反思检讨自己的教学设计 安徽 宇虹 12:31:46
就是一节课叫了六七个语文只能考十几分的学生回答问题 推进很慢 安徽 宇虹 12:32:05 我需要再改进
安徽 宇虹 12:32:47
但是听说各科垫底,学生很痞,我感受到了农村学校满满的恶意 安徽 宇虹 12:33:35
我想,如果我能再上一节,效果会好很多 0550liuyang 15:15:11
同感。要是能再上一遍就好了 0550liuyang 15:16:21
原来是这样。这真是满满的恶意 0550liuyang 15:18:08
这不可惜一节课了么!虽然是为了推出自己的老师,但这领导的眼光未免短浅。而且不至于拿出这样的一个班吧,最起码也该有个差不多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74347832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