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怎样教孩子作文》,欢迎阅读!
怎样教孩子作文
一、应用文
小学生要求掌握的应用文主要包括请假条、留言条、通知、倡议书、日记、书信等类型。对于应用文,我们要重点复习应用文的写作格式。
1、请假条:第一行正中写“请假条”,第二行顶格写称呼。第三行空两格写请假原因。末尾署上姓名和日期。
2、日记:第一行写清楚年、月、日、星期、天气,第二行写正文。
3、书信:(1)正文格式。第一行顶格写称呼,后面打冒号;第二行空两格写问候语;第三行写正文;祝词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最后在右下角写署名及日期。(2)信封格式。在左上角写收信人的邮编、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名字;右下角写寄信人的地址和邮编;右上角贴邮票。
4、倡议书:在第一行正中写“倡议书”三个字:再另起一行顶格写接受倡议的人,打上冒号;第三行空两格开始写建议正文,正文要写明提出建议的理由,再写建议的具体内容;最后在正文右下方写建议人的名字、时间。
5、留言条:格式与书信基本相同,中介内容简短一些。
6、通知:第一行中间写“通知”二字,再另起一行写通知的内容要交待清楚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注意事项、准备要求等。最后在右下方写上通知的单位和日期。
除通知不用写称呼外,我们可以将其它五种应用文的格式总结成一段顺口溜,以帮助学生强化记忆:称呼顶格加冒号,正文提行空两格,姓名日期往后靠。
以上几种应用文,书信、倡议书写大作文的可能性较大,其余的应用文一般采取小作文的形式放在阅读前一道题进行检测。 二、记事类作文 1、有条理地记事
记叙一件事(或一项活动),要有条理。要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掌握清楚,然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一般来说,记叙的顺序可按时间的先后、事物的发展的顺序和地点变换、方位推移的顺序等来写。但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也可采用倒叙或插叙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体会不同记叙顺序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我们可以举一些学生熟悉的课文,例如《修鞋姑娘》这篇五年级的课文,就是典型的倒叙手法。而《凡卡》就大量采用了插叙的手法。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2、把事写具体
只有把事情写具体了,别人读了才会明白是怎么回事。如果只写一些抽象的概念,没有具体的事实,或者只写事情的梗概,缺少细节的描写,都不会感动人。
如果把一篇作文比做一棵树,那么作文中的细节描写就好比树上的枝叶。树没有枝叶就会枯死,作文没有细节就会空洞无物。因此,要引导同学们从生活中提炼并在作文中描写出典型的细节,才能使作文丰满,内容充实,才能把作文写好。
比如一个同学写他和爸爸一起割麦子遇到了困难,其中的细节是这样描写的:
割了没多一会儿,我觉得头重脚轻,眼冒金花,心慌得怦怦跳,真有点支持不住了。这时,麦子更不听话了,它们左躲右闪,我就是抓不住。好不容易抓住了,镰刀搭在麦杆上,几下都割不下来。忽然,一个麦穗打在眼睛上,啊,酸疼酸疼的,眼睛一下子睁不开了。我捂着眼睛坐在地上,真想大哭一场。 这个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了割麦子这种劳动,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多么艰难啊。小作者根据在短短几个小时里的感受,把劳动的艰辛细致入微地描写出来了。 这是他修改后的段落,原稿是这样写的:
割麦子真累呀!我割了一会儿,累得我腰酸腿疼。麦杆不听话,我割也割不动,抓也抓不住。有一稞麦穗打在我的眼睛上,疼得我吃不住劲儿。
比较一下,像原先这样采用直直白白地抽象概括的写法,和加上细节描写效果不一样吧。前者读了仿佛眼前出现了一个生动形象的劳动场面,后者很难感染人,给人以空洞、模糊的感觉。
当然强调写具体,不是要求节节详细,处处具体,那样又犯了没有详略的毛病了。记事中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不要面面俱到。重点部分(一般指事情发展高潮处)要详写,写具体,写详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3、做到“开头漂亮”、“结尾有力” 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1)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作文《大扫除》,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2)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3)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4)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1)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2)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3)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4)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写人类作文
(一)如何把人物写“活”,避免“千人一面”
想写“活”笔下的人,不妨先让学生问问三个“什么”再动笔。
1、长什么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貌,其穿着打扮也各有所爱。我们写人物,就要根据人物的思想性格,写出人物肖像的典型特征。如果想当然信手写来,小姑娘都“梳着羊角辫”,“穿着花衣服”,“水汪汪的大眼睛”,如此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你能分辨出谁是谁吗?写人物的外貌,要抓住特点,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就拿眼睛来说,千百万人就有千百万双不同的眼睛。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情况下,眼睛的表情也不同。比如当你成绩考得好时,眼睛会闪烁出欣喜的光芒;当你受到委屈时,眼睛又会流露出哀怨的神情;当你看到不良行为时,眼睛立刻会投以鄙夷的目光。抓住了这些特征,你写的眼睛就活了。 2、说什么话?语言是心灵的镜子,一个人说什么话,和他的年龄、学识、修养、气质、风度、身份、地位密切相关的。我们写人物语言,要注意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切忌老少一个腔调,给人不真实的感觉。
3、做什么事?事是文的主心骨。一个人之所以留下深刻印象,也因为他做的一些事,例如他对你的关心和帮助,他的某些特长和爱好,他让你佩服感动的做法,或者令你不愉快不高兴的事等等。
询问并想好以上的三个“什么”,做到胸有成竹后再提笔,那么你作文中的人物形象也必定能够跃然纸上,亲切感人。
其实,以上的三个为什么就是交给学生写人的基本方法,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和典型事例的叙述来反映人物的思想、性格、品质、作风等特点。使笔下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感人。
(二)在小学阶段,写人常用的方法是: 1、一人一事一品质
一人一事的事,应是最能表现人物品质性格特征的典型的事。要把事件完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么样,结果如何。特别是在写经过的时候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去具体描写民,即用行动表现人品,用语言表现性格。一定要写出在什么情况下去做,去说去想的,这样刻画的人物才有立体感。 2、一人多事一品质
写一个人的某种思想品质,还可以用几件事来表现。一人多事的事,要有详有略,根据表现人品的需要而选材。
3、让自己进入到事件中去。
在写作时,尽量写亲身经历的事,所熟悉了解的人让自己进入到事件中去,写出自己在事件中的表现,用以衬托所写的人。 四、状物类作文
状物是指对动物、植物、器具、建筑物等进行描摹。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三点:
第一,要仔细观察物品的颜色、大小、形状、质地、用途等。观察得入微,才能得具体。由于物体的类型不同,形态、习性各异,我们在描摹物体时,只有抓住它们与众不同的特征加以刻画,才能把物写真、写活。如松柏苍劲挺拔,柳树柔软多姿,小鸟雀跃在枝头歌唱,高粱笑红着脸在微风中招展„„不同的物,各有特征。
第二,观察后,按一定的顺序记叙下来,做到条理清楚。
一般来讲,写动物,往往按照先写其外表,后写其习性的顺序写作。写其外形时,可以按从头到尾、从体到肢的顺序有详有略地描述。写植物,可以按照根、茎、叶、花、果的顺序一步步观察描写。写静物,可以按照从整体到部分来描写。
第三、融入感情,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一篇好的状物作文,不应只是为写物而写物,而应当通过对物的描述,表达其人格化的精神品质。在状物的同时,如果能“水到渠成”而又巧妙地表达出作者积极的、向上的、健康的情怀,对作文就能起到“托物言志”、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读后感
(一)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写法。
其一,确定正副标题,正标题一般标明文章的中心内容,有的正标题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副标题标明题材,一般为“读《×××》有感”。副题比正题低两格。
其二,掌握读后感的一般套路:“引——议——联——结”。
引——扼要写出“读”的内容或直接引用原文某些语句,很快引出“感”的观点或中心。 议——就自己“感”的重点、中心(或观点)进行分析议论,说明道理。 联——就议论的中心展开联想,记叙某些典型事例。也可联系社会和自己的实际抒发感受。结——结尾概括中心,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结论可与开头照应,可归纳出结论性的意见,可强调某一重点,可发出号召。这个结论可以是批评式;又可是劝勉式,还可是鼓动式。视行文内容而定。 (二)读后感重在“感” 。
可是,我们有的小朋友,往往抓不住这种文章的写作重点,一写起读后感或观后感来,就把读的内容、看的情景写得很多,到了“感”的时候,就没有话可说了。例如,有一篇《养花》的读后感,全文都是关于《养花》这篇文章内容的介绍和复述,直到结尾还是这样,很少写到“感”。结尾这样写道:
“这篇文章的结尾写养花的乐趣,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文章读完了,我的感想太深了。”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6c69916294dd88d1d26b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