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读后感

2022-04-01 19:26:13   文档大全网     [ 字体: ] [ 阅读: ]

#文档大全网# 导语】以下是®文档大全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学》读后感》,欢迎阅读!
读后感,社会学
读书报告

社会学》 戴维·波普诺 (七至九章)

19876月底第一版 人民出版社 刘云德 王戈译

第五小组

文献主题:

本部分文献主要从社会群体,性和性别和年龄与老龄化问题展开论述,第七章介绍了社会体的性质、群体结构及其作用如何发挥和首属群体,第八章阐述了性角色、两性之间的差别、性和不平等和人类的性行为,第九章分析了对老龄和老龄化问题的社会看法、老年的生物学特征、老年人的社会环境及死亡和临死的经历等。



文献主要思想:

第七章作者认为人类是天生的社会化的动物,人类生活在所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群体中,形成的社会群体中有一些是为了满足“工具性需要”而其他的则是为了“表意性的需要”,社会群体就是人们继续情感或者工具性的需要形成的相互交往社会模式,人们有确定的目标和期望,并且彼此有认同感。

第八章“性和性别 作者从各个不同角度描述了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与特点,作者认为男性总是强大而理性的 保护者,女性却是温柔而感性的被保护者。当一个男孩或一个女孩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在社会过程中受到性角色期待的教育,并不断增强这种观念。

第九章作者认为我们关于老年人界定和认识导致了很多老龄化的问题。首先是我们把他们界定在了老年人的框框里,并且放弃他们,在很多社会活动中排斥他们,怀疑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继而导致他们有被孤立的感觉,随后便产生了我们所谓的老年人普遍会感到孤独寂寞的情况。



讨论:

·

王志阳 邓铁朋

怀着崇敬的心翻开波普诺的《社会学》这部名著,仔细读来,收益颇丰。也许这就是名著之所以是名著的原因吧,在里面总能给你惊喜和收获。你会感到“一切都是熟悉的,一切又都是初次相逢,一切都是理解过的,一切又都在重新理解之中”(苏力诗)。为什么这么说呢?之前曾学过郑杭生主编的《社会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对社会学有个初步的“印象”,与该书相比,波氏的书给人的感觉不是那么压抑,不那么生硬,在很多看似浅显的论述中总觉得严密而深刻。为什么很多可以浅显表述的东西要那么晦涩地表述?为什么教材不可以编得更有趣和人性呢?我并不是说两书的观点有很多的分歧。我只是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出发,作一些朴素的主观感受的表述,相对于个人的收获程度的角度所言。

我主要以第七章为例,谈谈自己读此书的收获。

第七章标题为“社会群体”。什么是社会群体呢?作者认为“‘社会群体’可以定义为具有一种同样的身份和某种一致感情的两个或更多的人——他们还共同具有某种目标和对各自行为的期待。”(P285如此,可以这样几个层次理解社会群体:①社会群体必须由两个及以上的人组成,那么就涉及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及维系?②必须由一定的原因建立起来的组织,即是不是人和人的“聚合”都是社会体?以什么为社会群体的标准——某种共同的“身份”“感情”;③它必须是具有一定的某种“目标”或心理“期待”——也许是显现的,也许是非显现的。

作为社会群体,自然就有群体角色——“人们在群体中担任的职务”。而角色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领导”。作者引用了贝尔斯的论断,在小群体中存在两种主要领导形式。有一种是“工具性的”,指引这个群体为达到最终的目标而奋斗;另一种是“表意性的”领导,它力求造成群体的团结与和谐。一个群体要


想成功,这两种形式的领导都是必须的。作者还说,一般情况,这两个角色都是由不同的人所扮演。犹如美国传统家庭中的作为养家糊口的丈夫扮演的是工具性的领导,作为操持家务的妻子则是表意性的领导。P293)对此,我有不同的看法。首先,并不是所有的社会群体都需要同时两方面的领导,比如,属于首属群体的“铁哥们儿”圈,可能就没有“工具性的”领导;而有些则不需要“表意性的”领导,第二,我认为一个好的社会群体是往往是两者(“工具性的”和“表意性的”领导)的结合而不是“不同的人扮演”。如果两者是分开的,就可能造成这样的矛盾,可能感情维系的领导会对目标实现的领导造成威胁,因为它更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可能目标实现的领导因此而被孤立或排挤出群体。同样的,“工具性的”领导可能更加具有强势的地位或外界的认同感,因此可能会遭受妒忌——如果没有感情的维系的话。同时,他也会妒忌“表意性的”领导,并且运用他的优势做出不利群体的行为。最后,这样的社会群体可能会瓦解或重组。所以,很多成功的领导是往往是将这两者都做好者,反之,则是失败者。



·





本章前半部分作者对于用能力,激情和兴趣上的生理因素“自然”划分男女性角色提出了质疑,作者认为 社会化过程才是性角色差异的主要原因。男女性角色差异的社会化过程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男女差别对待和“角色模式的认同”。对于男女差别对待,这是由于社会的习惯,风俗和人们的期待不同造成的。对于作者这个观点,我认为在中国十分适用。在中国这个传统的社会里,男孩从小就被灌输“要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男儿当自强”的思想,而女孩就被教育要“轻言细语”“笑不露齿”,在中国古代更是遵从“三从四德”。所以这种传统的思想和人们的期待就造成了中国传统社会“男主内女主内”的男女性角色差异。在角色认同上,作者提到了父母,老师还有媒介甚至更多方面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要打破这旧的男女性角色的束缚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巨大的社会变革,得通过各方面的改变来打破。另外作者认为历史的进程变化也改变着男女性角色,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生产关系的改变也是改变男女性角色的原因。

·

彭福 陶雪青



当我们都老去了,社会会很自然的抛弃我们。因为社会往往会认为老年人已经落后于社会中的其他年龄阶段的人。但是这个时候,问题是:老年人真的和大家想的一样,孤独、寂寞,身体机能、精神力下降吗?波普诺在社会学第九章中给我们仔细的论述了关于年龄和老龄化的问题。

波普诺在文中论述了社会对老年的界定,以地位丧失、声誉降低和不受重视为标志,这个年龄阶段通常被看做是最不理想的阶段。实际上,我们对老年人是有误解的,我们因为他们松弛的皮肤,逐渐缓慢的动作就认定他们老了,而且在一般的社会活动中排斥他们,比如退休年龄这样的制度,认为他们孤独寂寞不幸福,然而民意测验表明老年美国人都承认他们和年青时一样幸福。于是作者提出了“老年歧视”这个概念,认为是基于一种主张不同年龄的人在生理和社会方面各有不适合之处而不平等的信仰体系。我认为这是正确的,许多我们对老年人理所当然的想法其实是不真实的,正如前面所述。作者谈到了年龄身份,并认为社会正如依据人们的阶级、种族和性别分配给人们身份和角色一样,同样也依据年龄角色来分配。在作者谈到年龄身份与政治法律制度时,我想到了美国宪法的相关内容,规定美国总统必须年满35岁,美国至少生活14年。同样担任州长、议会代表等都有相关的最低年龄限制。

作者继而谈到老年人的社会环境,认为退休后的老年人在可能面临收入的骤然丧失,社会孤立的逐渐增加及对他人抵赖的日益增长的情况下,需要家庭的照顾,国家、社会提供保健服务甚至承担部分医院支出费用。深深扎根于崇尚家庭伦理道德“尊尊亲亲”的中国传统,我骨子里是很尊敬老人的,一看到他们我就仿佛看到了他们年轻时的意气风发,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于是,我很支持我国也许应该学习美国不断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退休金制度。针对我国老龄化的特点,我认为可以适当延长事业单位人员,企业人员等非重劳力劳动者的退休年限,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制,鼓励他们继续为社会服务。



总结

我组针对《社会学》三个不同章节作出了讨论,其中有支持作者的,也有不认同作者的,对书中讲述的部分都做了自己的认识,具体如讨论部分所述。不过我们一致认为这本书令我们受益匪浅,是一本值得一看的社会学名著。


本文来源:https://www.wddqxz.cn/e16a884fe518964bcf847c8e.html

相关推荐